分享

素问·生气通天论 浅析

 董青杰 2023-05-10 发布于北京

原文: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翻译

黄帝说:自古以来,能够达到跟天地自然合二为一才是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就是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人的九窍、五脏、十二经络等等,都与天地之气相通。天气衍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阴阳之气又根据盛衰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苍天之气清净和谐,人的精神就相应地舒畅平和,顺应自然天气的变化而调整自己的生活规律,人的阳气就会固密,免疫力也会提高。虽有贼风邪气、病毒垃圾、也不能加害于人,这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结果。

所以圣人能够专心致志,顺应天气而通达阴阳变化之规律。如果违逆了自然原则,就会身体内部九窍不通,外补肌肉莫名肿痛,卫气涣散不固,免疫力降低、这是因为人们不愿适应自然变化还加以破坏环境所造成的,称为自伤,阳气也会逐渐削弱。

名词解释:

1、六合之内,读音 liù hé zhī nèi,汉语成语,指天下 [1]  。出自《庄子·齐物论

2九州最早见于《禹贡》,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又有 一说,为黄帝始创九州之说),于是九州就成了古代汉地的代名词。

3九窍即指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前阴尿道和后阴肛门

4四肢各三节,是为十二节。指人体四肢的肩、肘、腕关节和髋、膝、踝关节。

原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翻译:

人身的阳气,如天空般浩瀚伟岸,犹如太阳般光芒万丈,如果失去阳气应有的作用,寿命就会减损或夭折,生命也会活的像娘炮一样怯懦。所以天体运动大自然的正常运行,是以太阳的光明普照而显现出来,而人的健康是因为阳气向上,能够保护身体抵御外邪的作用。

原文: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ruǎn]收缩)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翻译:

因为寒,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感觉像受到惊吓一样,则易使神气外越,浮躁不稳。

因为暑,则汗多烦躁,喝喝而喘,安静时还会多言多语。若身体发高热,则象碳火烧灼一样,一经出汗,热邪就能散去。

因为湿,头部感觉像布裹一样闷闷的。若湿热相兼而不得排除,则伤害大小诸筋,而出现筋短缩或弛纵,短缩则造成肢节屈伸不利,弛纵的造成肢体萎缩软弱。

因为风,可致浮肿。以上四种邪气相互之间勾勾搭搭、缠绵不离,相互换着方的伤人,就会使阳气倾竭。

原文: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

翻译:

在人体烦劳过度时,阳气就会像脱缰的野马,使得阴精逐渐耗竭。如此多次重复,阳越盛而阴越亏,到夏季暑热之时,便易使人发生煎厥病,发作的时候眼睛昏蒙看不见东西,耳朵闭塞听不到声音,混乱之时就像高楼坍塌、黄河决堤、急流奔泻一样不可收拾。

人的阳气,在大怒时就会上逆,血随怒气而淤积于上,身体上下阻隔不通,使人发生类似心脑血管之类的疾病,叫薄厥。肝主筋,怒伤肝,若伤及诸筋,使筋收缩不协调,而不能随意运动。

名词解释:

煎厥在春季阳气开始生发的时候,由于持久过度的烦劳,而使人体阳气失千固密,亢盛外越,阴精被消耗,如果持续发展到夏天,再加上暑热的薰灼煎熬,甚至会造成精气两脱。症见两眼模糊视物不清,两耳听不清声音,叫做煎厥

薄厥因大怒伤肝则使肝气上冲,血随肝气而上逆,气血郁结在头部。症见头痛、眩晕、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称为薄厥

原文: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

汗出见湿,乃生痤疿。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劳汗当风,寒薄为读音:zhā酒渣鼻的渣),郁乃痤。

翻译:

阳气虚弱,

如果经常半身出汗,可以演变为半身不遂;

如果出汗的时候,遇到湿邪阻遏就容易发生汗疹和痱子;

如果经常吃肥肉、太甜的、精细粮、味道重,足以导致发生疔疮一类顽固性皮肤病、包括糖尿病足,糖尿病人一般脚都有溃烂之类的顽固皮肤病。患病的概率就像空碗盛饭一样容易;

在劳动出汗时遇到风寒之邪,迫聚于皮腠形成粉刺青春痘,郁积化热而成疮疖。

名词解释:

疔者,本病初起状如粟粒,色或黄或紫,或起脓水疱、脓疱,根结坚硬如钉,自觉麻痒而疼痛轻微,继则红肿灼热,疼痛增剧,多有寒热。如见壮热烦躁,眩晕呕吐,神识昏愦者,为疔疮内攻之象,称为疔疮走黄”;如发生于四肢,患处有红丝上窜的,名为红丝疔

如丁钉之状,其形小,其根深,随处可生。由恣食厚味,或中蛇蛊之毒,或中疫死牛、马、猪、羊之毒,或受四时不正疫气,致生是证。清·吴谦《医宗金鉴》丁疮者,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也。凡有十种。一者疮头乌而强凹,二者疮头白而肿实,三者疮头如豆垽色,四者疮似花红色,五者疮头内有黑脉,六者疮头赤红而浮虚,七者疮头葩而黄。八者疮头如金薄。九者疮头如茱萸。十者疮头如石榴子。亦有初如风轸气,搔破青黄汁出,里有赤黑脉而小肿。

出处: 

1、《中国历代文献精粹大典》

2对《内经》中足生大丁的注释及研究概况,作者:鲍健欣

原文: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

陷脉为瘘,留连肉腠,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

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

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以闭,发为风疟。

翻译:

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

汗孔的开闭调节失常,寒气就会随之侵入,损伤阳气,以致筋失所养,造成身体腰部弯曲难受直不起来,就是所谓的拘偻。

寒气深陷脉中,留连肉腠之间,气血不通而郁积,久而成为疮瘘。从腧穴侵入的寒气内传而迫及五脏,损伤神志,就会出现恐惧和惊骇的症象。

由于寒气的稽留,营气不能顺利地运行,阻逆于肌肉之间,就会发生化脓性感染之类的疾病。

汗出未止的时候,肌肉免疫力与阳气都受到一定的消弱,若风寒内侵,俞穴闭阻,就会发生风疟。

名词解释:

1()一词包含了三种含义:一为穴位的统称 ;二为五输穴之一 ;三是特指在背部的俞穴。--- 、输 、俞应区别使用。作者:黄涛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北京 100700)

2、痈肿:类似化脓性感染的疾病。

3、风疟:即疟疾,因夏季阴暑内伏,复感风邪而发的一种疟疾。临床表现有寒热交替、先寒后热,寒少热多、头疼、发热时自汗出、脉弦数等症。

原文: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 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翻译:

风是引起各种疾病的起始原因,而只要人体保持精神的安定和劳逸适度等养生的原则,那麽体质也会均衡匀称,身体免疫力提高,虽有大风病毒的侵染,也不能伤害身体,这正是遵循四季变化和自然规律、善于经营阳气的结果。如果病久不愈,病毒留在体内进一步演变,到了上下不通、阴阳阻隔的时候,虽有医保,也无能为力了。

所以阳气蓄积,郁阻不通时,也会致死。对于这种阳气蓄积,阻隔不通者,应采用通泻的方法治疗,如不迅速正确施治,而被粗疏的医生所误,就会导致死亡。  

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向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得瑟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如果违反了一天之内这三个时间的阳气活动规律,身体被邪气侵扰则困乏而衰薄。

原文: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翻译:

歧伯说:阴是储存藏精气、扶持阳气的;阳是卫护体表、固摄精气的。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就使血脉流动急促短缺形成为阴虚火旺一样的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就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比如鼻炎)。

所以圣人使阴阳平衡,无所偏胜,从而达到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这样则会内外调和,邪气不能侵害,耳目聪明,气机正常运行。

原文: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因而大饮,则气逆。

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翻译:

风邪侵犯人体,伤及阳气,并逐步侵入内脏,阴精也就日渐消亡,这是由于邪气伤肝所致。此时如果饮食过饱,阻碍升降之机,肠胃筋脉弛缓就会有可能发生慢性痢疾(西称慢性肠炎),日久则容易引发痔疮。如果饮酒过量,会造成气机上逆。如果强行用蛮力或行房,会损伤肾气,腰部脊骨也会受到损伤。

大凡阴阳的关键,以阳气的致密最为重要。阳气致密,阴气就能固守于内。阴阳二者不协调,就象一年之中,只有春天而没有秋天,只有冬天而没有夏天一样。因此,阴阳的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维持正常生理状态的最高标准。所以阳气亢盛,百密必有一疏,阴气也会逐渐竭绝。如果阴气和平,阳气固密,人的精神才会正常。如果阴阳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随之而竭绝。

原文: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

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夏伤于暑,秋为痎疟。

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翻译:

由于雾露风寒之邪的侵犯,就会发生寒热。春天伤于风邪,留而不去,夏天就容易拉肚子,大便糖稀。夏天伤于暑邪,到秋天会发生疟疾病。

秋天伤于湿邪,邪气上逆,会发生咳嗽,并且可能发展为痿厥病。冬天伤于寒气,到来年的春天,就可能发生感冒之类的病。四时的邪气随着季节交替轮番伤害人的五脏。

名词解释:

痿厥:肢体痿弱而气逆,类似与中风、腿脚萎缩疼痛之类的病。

原文: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

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翻译:

阴精的产生,来源于饮食五味。储藏阴精的五脏,也会因为贪食五味而受伤。

过食酸味,会使肝气淫溢而亢盛,从而导致脾气的衰竭;

过食咸味,会使骨骼损伤,肌肉短缩,心气瘀滞;

过食甜味,会使心气满闷,气逆作喘,颜面发黑,肾气失于平衡;

过食苦味,会使脾气过燥而不濡润,从而使胃气滞;

过食辛味,会使筋脉败坏松散,精神受损。

因此谨慎地调和五味,会使骨骼强健,筋脉柔和,气血通畅,腠理致密,

这样,肌肉骨气就精强有力。重视养生之道,并且依照正确的方法加以实行,就会长期保有天赋的生命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