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摩厉以须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5月各地模考好题精选(文言文阅读 1)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5-11 发布于山东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Ⅰ卷5月模考好题精选

文言文阅读篇 1

2023山东省考前冲刺卷2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高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节选自宋·钱公辅《义田记》)

材料二: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官政一·范文正荒政》)

10.下列对文中面红色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己

B.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C.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D.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唯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

参考答案】 A

解析句意: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的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殁”的主语是“公”,不能说“其身殁”,排除BD;

“身无以为敛”,“敛”为“身无以为” 的谓语,中间不断开,排除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出纳,意为财务的支出和收入,和现代汉语“担任财务出纳工作的人”意思不同。

B.斛,是古代计算粮食的一种量器,南宋以前大约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

C.殍殣,为同义复用,意为饿死的人,和《孔雀东南飞》中“昼夜勤作息”的“作息”构词法相同。

D.敖仓,指储存粮食的仓库,最初为秦在河南设置的古代重要粮仓,后泛指粮仓。

参考答案】C  

解析“殍殣”为同义复用,但“昼夜勤作息”的“作息”为偏义词,偏指于“作”,“劳作”的意思,两者构词法不同。句意: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日日夜夜勤劳地操作。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仲淹为养活接济有困难的族人,设立了义田,用田地收入来支付族人的吃穿用度,即便他死后,后世子孙依然延续了这一做法。

B.范仲淹对义田的收入有详细的规划和分配:每天有固定的粮食供应,每年有固定的衣物供应,婚丧嫁娶有固定的钱财供应。

C.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

D.材料一和材料二虽然都记录了范仲淹的义举,不过二者侧重点不一;前者侧重的是家族之义,后者侧重的是家国之义。

参考答案】C    

解析监察机关弹劾范仲淹作为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大兴土木,伤耗民间财力,虽然范仲淹极力申辩,但范仲淹的做法几年之后被朝廷定为法令。C选项“最终还是被朝廷贬斥为令”错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

(2)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参考答案】

(1)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

(2)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   

解析 (1)“方”,正;“负”,靠近;“稔”,庄稼成熟。

(2)“晏然”,安宁,安定;“流徙”,流亡;“皆……也”,判断句。

14.后人评范仲淹“智谋过人”,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其“智谋”?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1)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田地使用、人员安排、分配制度都规划妥当,运转良好;(2)救灾措施富有创意。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

解析根据“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可知,设置义田供养救济族人科学合理。

根据“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可知,利用当地民情,鼓励民娱活动,大兴土木,充分利用闲散资金和民力,使百姓平安度过灾年,救灾措施富有创意。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范文正公,苏州人,平时乐于用钱财帮助别人,选择那关系亲近而贫穷、关系疏远而贤能的人,都予以帮助。正当他尊贵显达之时,购置了靠近城边的一千亩保收的良田,称其为“义田”,用来供养救济本家族的人们。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账目,经常总计收入和支出。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女子出嫁发给五十千钱,女子改嫁发给三十千钱;娶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费用和女子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十千钱。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这就是它的大致情况。

当初,范公还未贵重显达时,就曾有过这种愿望,可长达二十年却无力实现。后来做了西部边境的统帅,又入朝参与主持朝政,从此才开始有了俸禄赏赐的收入,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去世之后,后代的子孙修明他的事业,继承他的志向,和他在世的时候一样。范文正公虽然地位高俸禄多,却终生过着清贫生活。去世的时候,甚至没有钱财装殓,子女们也没有钱财为他举办像样的丧事。他只是把救济贫寒、养活亲族的道义,留传给子女罢了。

材料二:

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范仲淹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春天到夏天,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大兴土木建设,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之所以饮宴和兴造房舍,是想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有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

2023福建省龙岩市高三三模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炕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

(节选自皇甫混《韩文公神道碑》)

材料二:

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

(节选自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

【注】①皇甫混: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

10. 文中红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A至B召C众D贼E帅F前G抗H声I数J责K致L天M子N命

参考答案BGK

解析

句意: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

“既至”,省略主语韩愈,“至”是谓语,后面断开;

“召众贼帅前”是动宾结构,应在宾语“众贼帅前”后断开;

“抗声数责”是句子的谓语,省略了主语韩愈,应在“责”后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 属,意思是撰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含义不同。

 B. 薄不治务指靠近却不处理政务,“薄”与成语“日薄西山”的“薄”含义相同。

 C. 除,意思是任命,授职,与《陈情表》中“除臣洗马”的“除”含义相同。

 D. 顺化指顺应自然,“化”与《兰亭集序》中“况修短随化”的“化”含义相同。

参考答案B

解析

A.正确,意思不同,分别为“撰写”和“通'嘱’,嘱咐、嘱托”。句意:七岁时就能写文章。/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录这件事。

B.错误,簿不治务指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薄”指淡薄;而“日薄西山”的“薄”指靠近。含义不同。句意:(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太阳即将落山。

C.正确,都是“任命,授职”。句意:(先生)被提拔兵部侍郎之后。/授予我太子洗马的官职。

D.正确,都是“自然”。句意:(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何况寿命长短顺应自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的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阳山百姓至今仍然爱用他的姓氏和字呼唤自己的子孙。

B. 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百姓倾城围观,他非常担忧,便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

C. 韩愈积极善为,任潮州刺史时,采用计算佣工和政府出钱方式解决蓄奴的问题,奴隶自由后,还将之写在赦免政令中。

D. 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下,他奉命招抚,逆贼顺伏,最后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

参考答案D

解析“还邀请王廷凑跟随牛元翼出来当官”错,文中“令乃约之出元翼”意思是“(贼帅)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

(2)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

参考答案

(1)(韩愈)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发扬光大他们的学说。

(2)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征收田租时的弊病。  

解析

(1)“悦”,喜欢;“业”,学习;“侈”,发扬光大。

(2)“列言”,陈说;“是”,这样;“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放宽,宽限。

14. 韩愈的为师之道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②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③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视我无能,待予以友”可知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交往,情谊深厚;

②由“讲文析道,为益之厚”可知学业上:为学生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

③由“三来视我,笑语穷日”可知生活上:关心学生,病中看望学生。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先生名愈,字退之。七岁时就能写文章,语意天然。长期喜欢古文,学习孔子、孟子,并光大他们的学说。贞元十四年,以进士的身份从军跟随宰相董晋平定汴州之乱,后又辅佐徐州、青州、淄州政务,开通江淮漕运河道。贞元十九年,关中因干旱闹饥荒,人死后相枕而卧,官吏苛刻招致抱怨。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除去田租的弊病。执政者厌恶先生,先生(被贬)前往连州阳山县当县令,阳山县的百姓至今大多用先生的姓氏及字呼唤他们的子孙。唐宪宗以盛大礼仪护卫迎接佛骨进京,全长安城男男女女恣意围观,先生很恐惧,立刻把奏章(《论佛骨表》)交给典校官极力劝谏皇帝(不要供奉佛骨),(最终)被贬为潮州刺史。(正常情况下)大官被贬到州县,(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先生到了潮州,好像是因资历升迁一般。他深入探究海边的民俗,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物产丰饶,官府也不损害百姓的物产。被劫掠卖的人可用计算佣工的办法免除奴婢的身份,往来相互计算工钱,(不够抵时)总是由官府出钱帮他们赎身。等到(奴婢们)回到自己家之后,先生把不准蓄奴写在赦免政令中。先生转任袁州刺史(处理政务)像潮州一样。被任命国子监祭酒,先生的属下一律选用的是儒生,每日召集儒生学徒讲经论学,以学生六艺学问的深浅来推荐官职。(先生)被提拔兵部侍郎之后,藩镇造反,镇守太原的士兵用轻薄的利益去诱惑回纥族的人,(皇帝)召见先生讨论边疆的祸福情况,先生以引诱老虎撕咬臃肿的血块作喻(议论利诱之事),只是今日忧虑的问题,并不是兵力不足,(先生)急忙给皇帝上疏陈说藩镇问题的得失。王廷凑屠杀士大夫,围困(上级节度使)牛元翼,人心惶惶见王廷凑像大毒蛇,先生却奉诏进入王廷凑的贼窝(去劝降),深潭虎穴没有人敢伴随其前行。先生到了之后,召集众多叛变的将帅上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教导命令。言词漂亮又锋利,洞悉他们叛变动机及内情,叛变的将帅们很多人恐惧佩服。叛变的将帅说:“(接下来)只按您的意思行事。”于是约定下令让牛元翼出城,让被杀的士大夫的尸体归家治丧安葬。先生的安抚成效符合皇帝意图后再回朝廷复命,唐穆宗非常高兴,并且想任命他为宰相,提拔他为吏部侍郎。长庆四年十二月二日,先生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去世,终年五十七。随后,皇帝不上朝表示哀悼,追赠先生为礼部尚书。

材料二

贞元十二年,兄长在汴州做辅佐官。我从徐州出发外出游历,开始与兄长结交。观察我的才能有缺陷,(兄长)以朋友身份对待我。(兄长)为我讲古文并剖析文章道理,这给我的好处很丰厚。相识二十九年,(我)都不觉时间已久。兄长因病告假休养,我也病躺卧室。(兄长)多次来看望我,我们以欢声笑语度日。什么荒地不能耕种呢,只要做事专一就能领会其要。人的心是乐于活着,都怕提及死亡。而兄长在生病时,则把生命的终结与活着等同视之。(兄长)顺应自然走向生命尽头,在心中没有任何烦恼。

2023河北省部分学校高三调研联测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材料二:

苏代自齐使人谓燕昭王曰:“臣离齐、赵,齐、赵已孤矣,王何不出兵以攻齐?臣请王弱之。”燕乃伐齐攻晋。

令人谓齐闵王曰:“燕之攻齐也,欲以复振故地也。燕兵在晋而不进,则是兵弱而计疑也。王何不令苏子将而应燕乎?夫以苏子之贤,将而应弱燕,燕破必矣。燕破则赵不敢不听,是王破燕而服赵也。”闵王曰:“善。”乃谓苏子曰:“燕兵在晋,今寡人发兵应之,愿子为寡人为之将。”对曰:“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王曰:“行,寡人知子矣。”

苏子遂将,而与燕人战于晋下,齐军败,燕得甲首二万人。苏子收其余兵,以守阳城,而报于闵王曰:“王过举,令臣应燕。今军败亡二万人,臣有斧质之罪,请自归于吏以戮!”闵王曰:“此寡人之过也,子无以为罪。”

明日又使燕攻阳城及狸。又使人谓闵王曰:“日者齐不胜于晋下,此非兵之过,齐不幸而燕有天幸也。今燕又攻阳城及狸,是以天幸自为功也。王复使苏子应之,苏子先败王之兵,其后必务以胜报王矣。”王曰:“善。”乃复使苏子,苏子固辞王不听遂将以与燕战于阳城燕人大胜。齐君臣不亲,百姓离心,燕因使乐毅大起兵伐齐,破之。

(选自《战国策·燕策二》)

10. 文中画红色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苏子A固辞B王C不听D遂将以E与燕F战于G阳城H燕人I大胜

参考答案BDH

解析】句意:苏代坚决推辞,齐王不听。苏代就率兵在阳城同燕军作战。燕军大获全胜。

“苏子”是主语,“固辞”作谓语,表意完整,因此B处断开;

“王”作主语,“不听”作谓语,表意完整D处断开;

“于阳城”是“战”后置定语,且“燕人”作“大胜”的主语,H处断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价格,价钱。与《琵琶行》“委身为贾人妇”中的“贾”意思相同。

B. 一旦:一下子。与《阿房宫赋》中的“一旦不能有”中的“一旦”意思不同。

C. 谨:恭敬地。与《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中的“谨”意思相同。

D. 斧质:即“斧锧”,古代一种腰斩刑具。将人放在质(砧板)上,用斧砍断。

参考答案A

解析

A.“意思相同”错误。贾,同“价”,价钱;/贾,商人。句意:我愿意奉送一天的价钱;/于是嫁给商人做妻子。

B.一下子,一时;/有一天,含假设意。句意:结果一天里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一朝不能保有了。

C. 谨,恭敬地。句意:愿意听从先生吩咐;/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卖马的人在集市卖马却无人问津,伯乐认为他的马是骏马,主动伸出援手,于是马价倍增。

B. 苏代劝燕王出兵攻打齐国,是因为他已经让齐国处于孤立状态了,攻打齐国是为了削弱它。

C. 苏代让人在齐王面前举荐自己带兵抗击燕军,但等到齐王任命时他又劝齐王改变这一举措。

D. 苏代在齐王任命自己为将军时极力推辞,是为了战败后逃脱惩罚,让齐王承担用人不当的责任。

参考答案A

解析伯乐认为他的马是骏马,主动伸出援手,于是马价倍增”错误,由“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可知,不是伯乐主动帮忙,是卖马人请求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2)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

参考答案

(1)可是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也没有人来过问,想请先生您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2)大王派臣下为将,这会使大王的军队遭到失败,也会把臣下交给燕国,打不赢,就不能挽救败局了。    

解析

(1)“比”,接连;“三旦”,三天;“还”同“环”,环绕;“去”,离开;“顾”,回头。

(2)“使”,派遣;“是”,这;“败”,使动用法,使…失败;“遗”,交给;“振”,挽救。

14. 苏代说服淳于髡和齐王的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面对淳于髡,他先讲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并暗暗夸赞淳于髡是自己的伯乐,还许诺厚礼;②面对齐王。他都是让别人出面劝说,等齐王重用他时,他反而以退为进。

解析题干问“苏代说服淳于髡和齐王的方法有何不同”,分别照应材料一和材料二,然后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概括。

由“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可知,在为燕说齐之前,苏代先见了淳于髡,然后向他讲了伯乐相马的故事,接着说“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指出淳于髡是自己的伯乐,最后说将要“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许以厚礼。

由“令人谓齐闵王曰”“又使人谓闵王曰”可知,在见齐王之前,他先让别人出面劝说齐王;由“臣之于兵,何足以当之,王其改举。王使臣也,是败王之兵,而以臣遗燕也。战不胜,不可振也”“苏子固辞”可知,等齐王重用他时,他表面坚决不去,其实是以退为进。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说:“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那些马是骏马。卖马人去见伯乐说:'我有骏马,想要卖掉它们,可是接连三天站在集市上,也没有人来过问,想请先生您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我愿意奉送一天的价钱。’伯乐于是(果真)绕着马看,离开的时候又回头看,结果一天里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以'骏马’的身份拜见齐王,可是没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允许我送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淳于髡说:“愿意听从先生吩咐。”(淳于髡)进宫对齐王说了(苏代想见他)这件事并引荐苏代拜见了齐王,(结果)齐王很喜欢苏代。

材料二:

苏代从齐国派人对燕昭王说:“臣下离间齐国、趑国,在齐、赵两国都已经孤立了,大王为什么还不出兵进攻齐国?请让臣下替大王使齐国更加衰弱。”燕国于是讨伐齐国进攻晋地。

苏代让人对齐闵王说:“燕国进攻齐国,想收复以往的失地。现在燕军在晋地停滞不前,这是由于兵力弱小犹疑不决。大王为什么不派苏代率兵抗击燕军呢?凭苏代的才能,率兵抗击弱小的燕军,一定能攻破燕国。燕国被攻破,那么赵国就不敢不听命,这样大王既攻破了燕国,又制服了赵国。”齐闵王说:“好。”就对苏代说:“燕军打到了晋地,现在寡人发兵抗击它,希望您替寡人做军队的大将。”苏代回答说:“臣下对指挥军队的事不通,哪里配得上抗击燕军,大王还是改任别人吧。大王派臣下为将,这会使大王的军队遭到失败,也会把臣下交给燕国,打不赢,就不能挽救败局了。”齐王说:“您去吧,寡人了解您。”

苏代于是率领齐军同燕国人在晋城之下交战,齐军大败,燕军砍下两万齐军士兵的头颅。苏代收拢齐国的残兵退守阳城,向齐闵王回报说:“大王用错了人,竟派我来抗击燕军。如今军队伤亡两万人,臣下有杀头之罪,请让我自己回去到执法的官吏那里领受斩刑。”齐闵王说:“这是寡人的罪过,您没什么可以怪罪的。”

第二天,苏代又暗中让燕国攻打阳城和狸邑。又派人对齐闵王说“前几天齐国军队在晋城之下没能取胜,这不是军队的过错,主要是齐军不走运而燕军得到了上天的保佑。现在燕国又攻打阳城和狸邑,这是把上天的保佑当作自己的功劳。大王再派苏代抗击燕军,苏代先前曾使大王的军队失败,失败之后他一定竭力用胜利来报答大王。”齐王说:“好。”于是再次任用苏代,苏代坚决推辞,齐王不听。苏代就率兵在阳城同燕军作战。燕军大获全胜,斩下敌人首级三万。齐国君臣之间不互相亲信,百姓离心离德。燕国于是派乐毅大举兴兵进攻齐国,最后攻破了齐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