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茱萸汤-《经方100首》

 宏安中医 2023-05-11 发布于江西

吴茱萸汤

组成用法

吴茱萸10~15克、人参10~15克、生姜20~30克、大枣12~20枚。水煎取汁,温服,每日三次。

方证

干呕或呕吐涎沫,头痛,或痛连肩颈,手足冷、烦躁而坐卧不安。

现代应用

1,神经性呕吐;

2,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

3,血管神经性头痛、偏头痛;

4,脑肿瘤、脑炎;

5,尿毒症;

6,睾丸疼痛;

7,高血压病;

8,青光眼;

9,美尼尔氏综合征;

10,神经官能症、失眠;

11,呃逆。

经验参考

《伤寒论》用吴茱萸汤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陆渊雷说:“食谷欲呕,谓食下乃呕,异于小柴胡证之不食自呕,此是慢性胃炎,胃中多水与黏液者,所谓痰饮是也。病在胃而属寒,当属太阳,此云属阳明,显然有诈,山田以为阳明当作中焦(注:山田氏说阳明二字本当作中焦,乃对下文上焦之句),理或然矣。”又说:“吴茱萸汤实治胃炎胃多酸”(《伤寒论今释》)。结合后世左金丸来看,本方证的呕吐 应该以胃酸多为佳。可伴有心下膨满、嗳气。“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是指服用吴茱萸汤后病情不缓解反而呕吐加重,当从上焦治疗。有学者认为当选用小柴胡汤治疗。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关于“吐利”,郭子光等认为少阴病吐利,厥逆,烦躁欲死,乃阴盛阳脱之危候,四逆、白通犹恐鞭长莫及,而吴茱萸汤实难对证。古注家亦多疑有误,有将“吐利”改为“吐剧”,药证相符,从此(《伤寒论汤证新编》)。编者认为不能解释不通就改经文,这不利于经方的研究。莫枚士说:“吐利谓吐之利者,如下之利者称下利也。”(《经方例释》)。很显然,莫氏的观点站不住脚,吐利就是两个证候。吐利并作见于急性胃肠炎,如龙野氏用本方治疗急性胃肠炎剧烈吐泻,无热象,面呈贫血貌,效果满意(《日本汉方医学精华》)。后世有以“烦躁欲死”为主证用于脏躁者。李颖治崔某,女,54岁。平素性情抑郁,常烦闷焦躁,嗳气叹息。近一年来逐渐加重。多处投医,均以更年期综合征论治。投以逍遥遥散、甘麦大枣、百合地黄汤类,皆不奏效。近10天来,每睡至鸡鸣时分,焦躁烦闷欲死,不自主,胡言乱语,说唱不休,至平旦时分,自觉舌下有津液自生,口舌润,则说唱止。曾用大剂量镇静抗焦虑药治之,效果不佳。邀余诊之。诊见:患者面色晦暗,体态虚浮肥胖,脘腹胀满,按之则濡,不欲饮食。脉沉细而缓,舌淡嫩、苔少。辨证为少阴阳虚,厥阴气逆之脏躁。投以吴茱萸汤:吴茱萸、人参各9克,生姜18克,大枣12枚。1剂,日3次服。药后当夜鸡鸣时分无发作。令再服原方2剂,诸症若失(《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本案若不熟悉本条经文,很难想到用吴茱萸汤。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陆渊雷说,干呕者,呕而无物吐出之谓。既吐涎沫则不得为干呕,故舒氏谓此条多一“干”字,柯氏谓干呕吐涎是二证,不是并见,惟张氏《直解》谓涎沫随呕而吐出。今案此证之吐涎沫,非从胃中翻出,乃干呕之际,口中自出酸冷之涎,不吐去则不快,故曰干呕,吐涎沫也。此证显然为慢性胃炎,胃中多酸性黏液有微毒,其头痛乃自家中毒也(《伤寒论今释》)。刘渡舟治某女,32岁。主诉胃脘疼痛,多吐涎水而心烦。舌质淡嫩,苔水滑,脉弦无力。初以为胃中有寒而心阳不足,投以桂枝甘草汤加木香、砂仁无效。再询其证,有烦躁夜甚,涌吐清涎绵绵不绝,且头额作痛。与本方3剂诸症皆消(《经方临证指南》)。有时即使没有明显的呕吐动作而表现为口流涎沫者也可使用本方,《伤寒解惑论》载一老年女性,每入睡后即口流涎沫,及醒时,枕巾即全已湿透,回忆《伤寒论》中吴茱萸汤能治干呕吐涎沫,即予吴茱萸汤原方,竟获痊愈。

后世将本方用于治疗头痛,取得良好效果。从后世经验来看,本方所主大多为发作性头痛,其疼痛的程度剧烈,病人头痛如劈或每以手捶头,而且疼痛容易慢性化或趋向于顽固性。头痛部位以巅顶痛及偏头痛居多,胡希恕说,偏头痛,尤其偏于左侧者,大多属于本方证(《经方传真》)。《图解汉方疗法》说:“本方适用于有消化不良、双脚冰冷、肩凝痛、呕吐等症状的偏头痛。是所有偏头痛处方中最为常用的一种。”发作时常常伴有颈部肌肉收缩。本方广泛应用于多种头痛 ,另有多处报导,吴茱萸汤对慢性、急性头痛、习惯性头痛、偏头痛、青光眼头痛、颅内高压性头痛等均有明显效果,且具有见效快,疗效高,不易复发等特点(《常用名方新用途》)。本方治疗头痛,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吴茱萸。郭若定说吴茱萸缓解痉挛,流畅血行,为镇 痛药(《汉药新觉》。在洛阳龙门的北齐药方碑上刻有“冷心痛方”,即以吴茱萸为主药,可见早在南北朝时,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镇痛药使用了(《方药妙用》)。但如果单纯把吴茱萸汤理解为镇痛和止呕,那么,门纯德这则医案就不大好理解了。张某,女,20岁。患者头痛加重二月余,每头痛发作,欲碰墙撞壁,服用镇痛剂多种无效,遂邀余治之。诊见:唇面苍白,四肢清冷,呕吐涎沫,脉象细弦。余与吴茱萸汤治之,不料头痛渐止,遂令其隔日服一剂,十余日而痛未再发。一月后,患者赴北京检查,诊为“脑瘤”,经手术治疗而愈(《名方广用》)。本案的表现很像脑瘤压迫伴有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单纯镇痛和止呕是不能解决颅高压问题的。由此,我们推测吴茱萸汤可能还具有类似于甘露醇的脱水作用,能减轻脑和神经的水肿以缓解剧烈的头痛。

使用吴茱萸汤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意临床的不典型病例。余国俊说,因本条出在厥阴篇,头痛的部位当在巅顶;又以方测证,属寒无疑。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规律,其全身证候和舌脉,自应出现一派寒象。验之临床,确是一般规律。但值得引起注意的是,这一规律不可能穷尽一起个别,我近年来治疗过一些头痛伴恶心、呕吐清水或稀涎的患者,并非都具备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的全身征候和舌脉,更有出现一些热象,头痛部位也不在巅顶者。如被一般规律印定 眼目,画地为牢,就不敢独用、重用吴茱萸汤了。这提醒我们临证要防止思维定势(中国乡村医生杂志)。

其二,本方生姜用六两,量大于人参,临床不能忽视。更不能用其他姜制品代替。赵明锐治疗一胃寒呕吐,用吴茱萸汤服3剂后,呕吐减十之五、六,继服3剂,呕吐又复发到原来的程度。经询问情况才知道因当时未找到生姜,而以腌姜代替,不仅无效反而又使病情反复。后配以生姜再进4剂,呕吐减十之七、八,饮食增加,手足厥逆好转(《经方发挥》)。

其三,本方用吴茱萸一两,约今日75克。原方注有“洗”字,未言具体制法。李可的经验是以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并说可免入口辛辣及服后“瞑眩”之弊(《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症经验专辑》)。“沸水冲洗7遍后入煎”是否会造成有效成分丢失而影响疗效?经方用半夏也是洗,“洗”是否针对干燥坚硬的药品而 言?值得思考。编者觉得此处“洗”的目的估计是浸泡,使吴茱萸入水膨胀,便于煎出有效成分。至于加水多少,要视吴茱萸用量而论,不至于太多。当然,为了加速吴茱萸的膨胀,使用温水而强于冷水。

其四,注意不良反应和服药方法。据报道,本方服后用20%可出现头痛加剧、或眩晕、或欲呕、或觉身体麻痹、或觉烦热等不良反应。消失时间30分钟到5~6小时不等(新中医)。临床应注意观察,事先和病人作交代,以免患者惊慌。王克穷认为对某些呕逆严重的患者,可采取冷服,以免导致格拒呕吐。另外,本方服后,可有胸中难过、头痛增剧或眩晕,但短暂就可自行消失,故服药后宜稍加休息,借以减轻反应(《经方使用标准》)。大塚敬节等认为汤为难饮之剂,故在呕吐时可每回少最频频服之(《中医诊疗要览》)。这些细节均应引起临床注意。

注论精选

桑木崇秀:本方的使用既可以习惯性头痛为目标,亦可以呕吐为目标,但要以足冷作为一个应具备的绝对条件。头痛多为发作性的剧痛,每每伴有呕吐。以呕吐为治疗主症时,又应以伴见头痛和胸满等为条件。有时,对足部发冷者之呃逆也有佳效。(《汉方诊疗便携》)

今西一郎:这种头痛即中医所谓痰饮头痛,就是说消化器官内长年停滞着过剩的水分,招致病变而并发头痛,对这种头痛除本方之外还有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总之,本方是胃肠虚弱者有水分代谢障碍,或水分在胃肠里有循环障碍倾向而头痛者,应该必试之方。(《中医经方在日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