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建“四位一体”体系 推进专业集群建设

 湖经松哥 2023-05-12 发布于湖北

图片


专业集群布局与建设是事关高校发展全局性、关键性和长远性的问题,如何扎实推进专业集群实践与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教育主管部门、大学管理者及高等教育研究者关注的重要课题。高校要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坚持系统论思维、体系化设计、整体性推进,构建基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四位一体”的专业集群建设体系,探寻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专业集群建设推进之道与问题解决之策,以更好地为推进大学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高质量发展服务,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服务。







专业集群推进的特点与趋势


专业集群是国家政策外在驱动和高校发展内在驱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自2006年以来,国家教育部等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制定政策文件、发表会议讲话与文章等形式倡导并强调推进专业集群,提出了建设的背景、意义、目标、任务和要求,为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导向,大致呈现出以下特点与趋势:

01
图片

一是专业集群建设高校覆盖面从高职院校扩大到所有高校。

大致经历了从高职专业集群到应用本科专业集群,从一流本科专业集群再到特色优势专业集群的演变,专业集群正在覆盖到包括高职高专、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术研究型高校在内的所有高校群体。


02
图片

二是专业集群推进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导向密切关联。

国家发展战略呼唤高校专业集群发展,如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坚行动,提出要推高校集群,建专业集群,引导中西部高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又如,“双高计划”明确要求面向区域或行业重点产业,依托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发挥专业群的集聚效应和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


03
图片

三是专业集群推进与高校类型及特定阶段任务紧密关联。

专业集群推进服务并支撑高校目标任务,高职院校聚焦“双高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聚焦应用转型发展及高水平或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学术研究型高校主要聚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04
图片

四是专业集群推进关注特色优势的培育与形成。

如高职院校“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本科院校“形成覆盖全部学科门类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专业集群”,都强调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平”;同时,强调了培育、打造“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抓好专业集群就是培育与打造大学的办学特色优势正在形成共识。专业集群也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办学特色优势形成、“双一流”建设及高质量发展。


05
图片

五是专业集群推进呈现高校类型的差异。

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已经在国家引导下推进了多年,国家将专业群纳入示范性、骨干性高职、“双高”计划建设,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评价和考核等形成了比较成熟完整的工作体系;应用型本科专业集群有了国家政策及转型要求的指引,正处于探索阶段;学术研究型大学虽然形成了以学科为支撑的专业集群,但在对接契合国家战略和行业产业需求上,在专业集群的逻辑与行动上还没有自觉推进。





专业集群推进中需要进一步探索并解决的问题


在政府政策引导与支持的外在驱动下,近年来,专业集群建设成为越来越多的高校实践与研究的重要课题。但由于专业集群的实践与研究在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高校对专业集群的认识及推进有很大差异,专业集群推进中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并解决

01

专业集群需要体系化推进

一些高校对专业集群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认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专业集群建设对于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自觉地将专业集群建设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等方面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对专业集群如何规划、建设、运行、保障、评价等缺乏研究与探索。

02

专业集群要加强顶层设计

一些高校没有明确的顶层设计或顶层设计不科学,对地方行业、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利益相关主体调研不够,对产业集群、产业链没有深入分析,对产业、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不清,导致集群内各专业的定位不够明确、不够聚焦,集群效应及其价值未充分体现。

03

专业集群内涵建设有待提高

一些高校仍然停留在专业集群建设的提法上,如在发展规划、转型方案、自评报告中提出要建设专业集群或打造几大专业集群,缺少明确的建设规划、目标及举措,停留于口号上,专业集群成为专业的拼凑与堆砌,对专业集群的概念、内涵等缺乏深入的理解。

04

专业集群机制要加快创新

在组织机制上,专业集群组织架构没有形成,专业集群的基层组织管理水平、统筹能力、组织效能及集群效应不高。在管理机制上,没有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建设的管理制度体系。在运行机制上,没有从有利于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角度,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绩效机制、评价机制。在保障机制上,没有开展相应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缺乏内外协同推进专业集群建设氛围与保障机制。

05

要建立健全专业集群评价体系

目前,专业集群建设呈现“评价指标体系缺位下运行”的状况,尚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制定及评价体系构建滞后于实践探索,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度、专业集群与服务地方支撑度、人才培养契合度、资源配置有效度、产学研一体化落实度不高。




构建“四位一体”专业集群建设体系


为破解专业集群建设的问题,取得专业集群建设的良好效果。高校需要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坚持系统论思维、体系化设计、整体性推进,构建具有中国高校特色的基于“四位一体”(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效评价)的专业集群建设体系。

01



注重顶层设计,做好集群规划

首先,确立专业集群战略思维,作出战略承诺。在专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阶段,应高度重视开展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校”情摸清家底、调研“地”情了解需求、调研“产”情研判形势。突出专业集群系统化思维,对接区域产业发展,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协同发展”的思路,规划建设专业集群。

其次,遵循专业集群的逻辑机理,明确战略遵循。专业集群的建设应当遵循“服务区域、需求导向”“保证重点、优势引领”“一群一策、特色发展”“渐进发展、动态调整”等基本原则。要把准专业集群的关键关联,由于专业集群外连产业集群、内连专业结构,因此既要处理好其与外部产业集群逻辑关系,也要处理好其与专业结构内在的关联。

再次,研制专业集群的建设规划,明确战略选择。专业集群建设规划要明确未来五年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调整优化,要明确重点建设与逐步培育的专业集群。从学校层面上专业集群的整体布局来说,专业集群规划应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发展战略、建设原则、规划设计、目标举措、实施工程、行动计划等方面精心谋划与设计。

最后,制定专业集群的实施方案,采取战略行动。一份较好的专业集群建设的实施方案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建设目标明确、建设思路清晰、工作举措务实、保障措施有力、推进计划可落实等。

02



加强内涵建设,发挥集群效应

首先,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要体现在集群效应与价值上。专业集群效应首先在专业内涵的各个方面、所有要素全面建设、协调建设、高质量建设上得到充分体现,特别要在集专业、集课程、集教师、集资源、集平台、集保障等方面彰显集群效应。同时,专业集群效应体现在更加关注提升价值追求,使专业集群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服务地方支撑度;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促进学校集约发展,提升资源配置的有效度;彰显学校特色优势,提升品牌影响的美誉度。

其次,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要构建合理的要素体系。一是包括专业集群的结构布局优化、战略规划设计、组织结构调适、体制机制变革、评价体系构建、条件机制保障等体现集群生成逻辑与特征内容;二是包括专业集群的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政行企合作以及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的新理念新内涵;三是包括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集群内专业的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改革、实验实训条件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与教学团队建设等专业的主要内涵方面的内容。

03



推进机制创新,强化集群保障

首先,创新专业集群生成机制。生成机制创新需要从生成构建逻辑模式、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专业分类管理创新等方面着手。创新基于专业集群的基层教学组织形态,创新基于课程群的集群课程组织形态。建立以课程组织为基础、基层学术组织平台的专业集群组织机构,并以相应机制来保障有效运行。

其次,创新专业集群管理机制。专业集群建设需要建立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运行机制,推进基于专业集群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创新基于新型组织形态的集群运行机制,建立并创新专业集群的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以更好地承载专业集群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功能,进而实现高校与政府行业企业协同发展的价值预设。

再次,创新专业集群保障机制。从专业集群的高校内部保障机制上来说,其机制创新包括组织架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师资保障、资源配置、项目管理、绩效评估、质量保障等方面。从外部保障来说,需要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及行业企业建立校政企协同发展的创新机制保障体系。

04



建立评价标准,彰显集群导向

首先,明确专业集群效度评价导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一要符合政策导向,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国家引导推进的产教深度融合、高校转型发展、“双一流”建设、各类评估认证及高质量发展等有机结合;二要符合问题导向,以评价体系为指挥棒,助推专业集群建设中的各类问题解决与办学质量提升;三要符合绩效导向,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引导帮助高校优化顶层设计、夯实内涵建设、强化保障机制,帮助高校培育并产出更多高质量成果,实现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与目标。

其次,构建专业集群评价的整体框架。这个框架可由三级指标构成,可以确定“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机制创新”“成果产出”四个一级指标,与专业集群建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相匹配。基于引导推进、强化建设、突出重点、彰显特色的考虑,在“顶层设计”维度下设立“规划布局”“目标定位”,在“内涵建设”维度下设立“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产教融合”,在“机制创新”维度下设立“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质保机制”,在“成果产出”维度下设立“成果显现”“竞争硬核”“特色创新”等二级指标。各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已设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专业集群建设特定阶段的重要程度,灵活设置指标权重。

最后,提出专业集群评估的引导性问题。这些引导性问题即整体框架中的三级指标。该框架中的三级指标由紧扣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若干具有导向性与引领性的开放式问题组成。比如,在一级指标“顶层设计”的二级指标“规划布局”下,提出“专业集群是否布局合理,是否形成了紧密对接地方或区域主导产业、新兴产业集群的由优势专业引领的专业组合,是否体现了在学校转型发展方案或专业建设规划中的重要地位,是否体现了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和学科对专业集群的引领与支撑;是否制定了专业集群建设发展规划、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在一级指标“内涵建设”的二级指标“产教融合”下,提出“专业集群是否理念先进、特色鲜明,是否建设了一批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多学科交叉的行业特色学院(行业学院或产业学院),是否与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应用,较好地服务和支撑了产业特色,探索了基于产教融合的专业集群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等。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6(8).

[2]吴岩.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N].中国教育报,2020-12-8(1).

[3]顾永安.应用型院校专业集群研究论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4]顾永安.应用型高校推进专业集群建设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6).

[5]吴岩.勇立潮头,赋能未来——以新工科建设领跑高等教育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2).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