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1级“课后答疑”(八):伊格尔顿的文艺观

 置身于宁静 2023-05-12 发布于浙江

今天大家提问非常踊跃,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关于伊格尔顿《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中对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些分析和批评;其二是关于课堂上关于文学的倾向性、认识性的认识。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大家对文本的阅读是非常仔细的,对课堂上讲述的内容也有深入的思考。差不多四个小时的解答,也给老师带有了非常多的启发。由于内容比较多,将分成两部分发布。

问题一

杨子怡:老师,您好!伊格尔顿说,在一个公共汽车站上,有人走到他身边,嘴里低吟着“你这尚未被夺走童贞的安静的新娘。”我的疑问是作者说这段语言吸引人注意其自身,这个“自身”指什么?是这句话本身它的所指还是听者本人呢?另外后面提到“它炫耀自己的物质存在”,由于这段话是因其肌质、韵律、音响而让人意识到这是文学的,那么这种存在就不是物质层面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为什么作者说它在炫耀自己的物质存在呢?

回答:

这里所谓的“自身”是指文学的语言,而非语言蕴含的意思。伊格尔顿在这里分析了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在俄国形式主义看来,文学这种“写作方式代表着一种'对于普通言语的系统歪曲’。文学改变和强化普通语言,系统地偏离日常言语”。那么,怎么来理解文学对普通日常语言的系统性歪曲和偏离呢?伊格尔顿以这句话为例来进行说明。这句话之所以是文学的,并不在于它包含的意思,而在于以一种区别于日常语言的形式来进行意思的表达,让人们注意到语言自身的肌质、韵律、音响效果等。换句话说,文学更多地是通过语言的陌生化、歪曲建构一个情感的维度、形式的维度、音韵的维度,从而获得人们的注意。而普通日常语言,比如,“你知道司机们正在罢工吗?”则不是要人们在意语言自身,而是指向一个日常的空间、日常的事件,让人们把握其内在的意思,是实指的,因而普通日常语言是非审美的功用性语言,目的在于交流,而非语言自身的效果。所以,伊格尔顿说,文学语言似乎是在“炫耀”它自身的物质存在,即自身的肌质、韵律、音响,而非是其内在包含的意思。因此,简单地说,普通语言更加关注所指,而对能指并不在意,它只不过是思想所指的一个载体、形式。日常语言之所以强调所指而非能指,就在于普通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引发人们对语言形式本身的惊叹,而是要通过语言来实现交流。而“你这尚未被夺走童贞的安静的新娘”作为一种文学性的表达,注重的则是语言自身的“肌质”,即语言的韵律、音响,也就是语言本身的物质性存在,而非由这一物质性存在抽取的意义。前些年在网络上盛行一时的“甄嬛体”之所以引发关注,并不在于它的所指,而在其能指对普通语言的“歪曲”“偏离”带来的惊叹。

问题二

杨子怡:老师,您好。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不是传达观念的媒介,不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不是某种超越真理的体现;它是一种物质事实,我们可以象检査一部机器一样分析它的活动。文学不是由事物或感情而是由词语制造的,因此,将其视为作者心灵的表现的一个错误。”首先,按照我们的一般认知就会觉得文学就是传达观念的媒介,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就是在跟作者或其他读者进行观念的交流;并且我们在课上提到“文学的认识性”时得知①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所以我们是不是就可以断定俄国形式主义这一论断是错误的?

回答:

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自然有着紧密的关系,甚至将社会生活视为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是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这其中同时也包含着作家对这个社会的认识。而俄国形式主义从语言自身这个结构出发,将文学视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程序,这个特殊的语言程序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依托的是一套自洽的陌生化语言系统。因此,文学创作就如同对语言进行编码一般,只要我们掌握了这个编码的技巧,自然就可以按照特定的语言程序创作出具有文学性的文学作品来。这意味着文学创作可以是闭门造车,而无需什么特别是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作为一种语言程序,对其文学性的检验就如同检查一部由各个零件组成的机器是否合格那样,完全是外在于人的观念、人的社会存在的。按照这种逻辑,今天的人工智能也能创造出文学作品的,只要我们将这套程序输入,人工智能就能创造出文学作品来。但是,实际上今天很多的人工智能产品虽然创造了大量的作品,但是,依然缺少文学性的意蕴,很难说是一种真正的文学作品。其根源就在于它缺少了文学所必须的历史的、社会的、人情的厚度和温度,只不过是冷冰冰的语言组织。因此,俄国形式主义的观点显然是忽视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社会性因素,与整个文学的创作实践是相背离的。

问题三

张鑫卓:老师您好,《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文学话语疏离或异化普通言语;然而,它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占有经验。”这句话中,文学话语是如何疏离和异化普通言语的呢?是通过修辞手法吗?我们更加充分和深入占有的经验是什么呢?这句话要如何理解?

回答:

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念有其合理性,他们将陌生化视为生成文学性的重要方式,也就是实现话语疏离、异化普通日常语言的重要方式。具体而言,就是“手段包括声音、意象、节奏、句法、音步、韵脚、叙述技巧”,通过这些方式使得“普通语言被强化、凝聚、扭曲、缩短、拉长、颠倒”,避免我们在普通日常语言中出现的感受的陈腐、迟钝,而“更努力更自觉地对付语言,这个语言所包容的世界也被生动地更新了”,也就是获得一种更鲜活的感受。这赋予了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日常语言不一样的形式特征,确立了文学语言的独特性。当然,在伊格尔顿的批判中这些区分都被他消解了,伊格尔顿的批判性分析也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问题。比如,他认为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学是对普通日常语言的系统性歪曲,其中普通日常语言本身就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并不存在一个单一、固定标准的普通语言,因此更谈不上对这个不存在的普通日常语言的系统性歪曲了。这种批评实际上忽视了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在相对的时空环境中的明显差异,而将个体主观的感受、判断放大,以消弭二者的区分。这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问题四

张鑫卓:老师您好,如何理解“由于我们必须更努力更自觉地对付语言,这个语言所包容的世界也被生动地更新了”?是我们用更加优美的语言去描述世界吗?可是语言可以一直更优美下去吗?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语言还可以作为我们表达世界的工具吗?

回答:

这里所谓“必须更努力更自觉地对付语言”,是指通过俄国形式主义所谓的运用陌生化的方式对普通日常语言的系统性歪曲,使得文学语言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形式,一种非自动化的语言,比如,陌生化中惯常使用的倒装。我们要去体会其中的奥秘就必须更努力地更自觉地去对付这些陌生化而非自动化的语言。自动化的语言就是普通日常语言,不需要我们的特别的关注,更不需要我们的审美关注,我们就能轻易地捕捉到。而那些经过陌生化的语言则需要我们特别的关注。而正是在这个特别的关注中我们更新了对世界的感受,原本那个被我们熟视无睹的世界在一种陌生化的表达方式中鲜活了起来,似乎有了更加鲜明的意义。对于俄国形式主义而言,文学的意义就在于此。

问题五

张鑫卓:老师您好,对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平时,我们呼吸于空气之中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象语言一样,它就是我们的活动环境。但是,如果空气突然变浓或受到污染,它就会迫使我们警惕自己的呼吸,结果可能是我们的生命体验的加强。”这句话,它如何类比空气和语言的呢?“象语言一样,它就是我们的活动环境”是把语言当作文学的活动环境了吗?“空气受到污染后会警惕我们呼吸,进而增强生命体验感”是想表达语言受到污化后我们会更加谨慎得使用语言吗?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什么又算语言污化呢?

回答:

伊格尔顿将语言比做空气,实际上是指普通日常语言就如同空气一般,我们生活在其中,并不会刻意地关注它们,感受它们的独特性,将之视为理所当然的一种存在而熟视无睹。而那种被“污染”的空气则如同被陌生化、被系统歪曲的语言,一下子就让人感到它们的不一样,就会对它们的存在进行特别的关注,加强对它们的体验。伊格尔顿通过这个类比来说明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说明为什么俄国形式主义要强调文学是对普通日常语言的系统性歪曲,即如果不歪曲、不陌生就如同没有被污染的空气一般,是不可能得到人们的关注的,也不可能从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问题六

马雨晴:老师好,我想问一下,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说“任何一种被视为不可改变的和毫无疑问的文学-例如莎士比亚—又都能够不再成为文学。”莎士比亚等别人公认的好作品为什么不能称之为文学?《红楼梦》等文学著作根据常理,它是一本好的文学作品,但是根据这篇文章应该算不上文学,这个应该怎么进行取舍呢?

回答:

这句话要结合上文来理解。对于上文的理解,在“答疑”(五)回答周毓的问题时已经做了解答。伊格尔顿实际上要反对那种将某些客观的属性视为文学的本质性特征,并以此来界定文学的做法。因为,文学作品是否具有这种所谓的本质性特征,并不在于作品自身,更多地取决于接受者的价值判断。在这里,伊格尔顿进一步指出,那么,如果文学并非是作品自身的某些特征,而在于接受者的某种价值认识,又会如何呢?伊格尔顿说,尽管坚持这样的观点可以彻底否定过去从作品自身的某些特征来进行界定的做法,彻底否定文学具有某种给定的和永久不变的客观性特征的观点,但是,这种从价值判断来认识文学的作风也会带来毁灭性的结果,那就是任何东西都能成为文学,任何文学也可以不再是文学,比如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可能就会因为这种价值判断的改变为失去其文学地位。因此,伊格尔顿说,将文学定义为具有高度价值的作品,会导致文学丧失作为一个稳定实体的资格,“因为价值判断是极其变化多端的”。

问题七

闫医璐:老师您好!我在阅读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关于俄国形式主义者的这一部分时,我是十分的不理解的,因为在我个人看来文学是个人心灵的流露,是传达观念的媒介,有的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作者的心血心灵表现。所以老师关于这个形式主义应该怎么去理解呢?

回答:

俄国形式主义的兴起当时语言学转向有关,也与他们关注诗歌这一文学样式有关。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文学是通过作家的认识和体验来反映社会生活,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其文学性与语言有着重要的关联。俄国形式主义的贡献就在于突出地强调了文学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所具有的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或者意识形态形式的独特之处,即所谓的一种陌生化语言。这种认识为我们系统性地研究文学语言的独特性提供了理论资源。但是,如果将文学的语言或者一种陌生化的语言视为文学性,视为文学的本质,自然又忽视了文学其他的维度,忽视了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既要看到俄国形式主义的贡献,也要看到其局限性,摄取其优长,扬弃其不足。

问题八

张鑫卓:老师您好,如何理解“人们可能会把一部作品在一个世纪中看作哲学,而在下一个世纪中看作文学”?“看作哲学”是指将该作品奉为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吗?人们可以对其进行批评吗?“看作文学”是指把文本作为文学作品去研读批评吗?有没有具体的作品是先被看作哲学后随着时间发展被看成了文学?

回答:

这里主要还是在强调对文学的认识不要坚持过去本质主义的观点。在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中,文学是被先天给定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是,在卡勒看来,文学作品并非先天给定的存在,而是人们历史性认识的结果。就如同我们之前提到的长城,过去被视为具有明确功利价值的军事防御设施,而在今天则被视为非功用的旅游景点。对于一个文本也是如此,过去可能是哲学,而在今天可能又被视为文学了。庄子《逍遥游》过去我们将其视为哲学,而在今天也可以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