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读先生

 一路有你杜斌强 2023-05-12 发布于陕西

暮春之际,春风旖旎,阳光灿烂。趁着周末难得的一点闲暇时光,我重拾书本,一口气读完了《杨绛传》这本书。读罢,心中对先生的敬仰之情又增加了几分。

对我这样一位对书籍天生有好感的人来说,杨绛先生的作品一点不陌生,甚至相当熟悉。选入人教版初中语文经典课文《老王》,就是先生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作为一名多年的语文老师,我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就显得格外用心用情。先生朴素的文风,深沉的情感,以及对“老王”那样底层劳动人民的歌颂,都是让我敬重的。2016年,先生以105岁的高龄离去,她的人品、文品,成了我以及许多热爱先生文学作品爱好者经常念叨的东西。

初识先生,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我在一所地方师范院校中文系上大学。因为专业课学习的需要,我在老师的要求下,认认真真读了钱钟书的《围城》。自然而然,我也就知道了杨绛这个名字。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知道了先生不仅仅是钱钟书最贤的妻,而且还是文学世界里最才的女。她不平凡的一生,高贵的品质,以及卓尔不凡的学识,都让我敬仰不已。在我读先生《我们仨》这部作品时,对她那种豁达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生活深沉的爱,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让我感受到了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操。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平常我爱翻一些杂七杂八的书,时时会看到关于钱钟书的一些奇闻轶事。其中有些事情,让我一直记着,每每给学生上课时讲到《老王》这篇课文,必会提及钱钟书。有时候,兴趣一来,明明讲的是杨绛先生,却不知不觉说到钱钟书上去了。这样无意识的“偏题”,别说我,估计连学生也在犯迷糊,不知他们的语文老师是在讲杨绛,还是在说钱钟书呢。不过,从学生的课堂反应来看,他们还蛮喜欢从我口里所讲的钱钟书。说实话,可能太喜欢钱钟书、杨绛的缘故,以至于我在讲他们的时候,好多情况下,大有一些历史演义的风格。比如,钱钟书当年在清华外文系读书的时候,上课只拿一张纸、一支笔。他拿笔和纸,不是方便学习写笔记,而是描摹前排女生的秀美的发髻及迷人的背影。老师和同学对钱钟书如此举动,早已习以为常,不以为然。他们知道,钱钟书即使不听讲,不做笔记,学业成绩肯定还是第一名。

翻看完了《杨绛传》后,心绪难平。这本传记书籍不算厚,不到三百页的样子。传记的作者是女的,不熟,但文字还是挺美的。虽此传记,不同于其它传记的写法,或许是自己对传主的偏爱,我阅读的很是愉悦舒心。读到最后,尤其是读到杨绛在暮年之际,送走了爱女钱媛,接着又告别了相守了一生的钱钟书。面对亲人先后离他而去的人生悲苦,先生的那种超脱世俗的淡雅和平静,以及先生那份对生命的坚强和笃定,让我在感动和感慨中,深受启发,感想颇多。

读完《杨绛传》后的这天下午,我带着三岁半的儿子,在小城的河堤闲走。四月底午后的阳光,灿烂迷人。在河堤的一侧,我看到几株盛开的樱花树,满树的繁花,在新绿丛中,散发出一派勃勃生机的景象。

我似乎还沉浸在早上阅读《杨绛传》里的文字当中。冥冥当中,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发问着:我有没有读懂先生。我在这样一位让人敬仰的先生世界里,有没有从中悟到些什么。

我不敢回答。

傍晚和儿子回家之时,当走到小城主街道一侧,我猛然发觉,四月里春风,早已剪开了街道两侧的绿化树。这些绿茵茵的枝叶,在经历了一季孕育和酝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生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