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记水】又进勺湖公园||陈洪玉

 一犁_书馆 2023-05-13 发布于江苏

图文:陈洪玉

淮安,一块“漂浮在水上的土地”,水网密布,河湖众多。与千年运河一堤之隔的勺湖便是众多河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勺湖”的由来,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很多,但勺湖因“水面弯曲如勺”而得名是没有疑义的。经过历朝历代的修缮,勺湖一带终成公园,供人们休闲观光。

我第一次来勺湖公园,大概是在1988年夏天。瞻仰了周恩来故居以后, 我和妻子带着6岁的儿子从西长街的东门进入公园。费新我先生书写的“勺湖园”三个大字苍劲有力、厚重敦实。门楼是典型的明清风格,白墙青瓦,飞檐翘角,显得古朴而庄重。入门后第一眼见到的是照壁,灰黑色的墙上是公园布局图,亭台楼阁,轩榭廊舫,陆路码头,一览无余。水面上荷花盛开,亭亭玉立,纤尘不染,红色、白色、粉红色,争奇斗艳;蜻蜓、蜜蜂、蝴蝶,轮番展翅。水鸟不时地掠过水面,鱼儿悠闲地嬉戏浅底。儿子按捺不住喜悦,一会跑前,一会跑后,又摘了一片荷叶顶在头上,一是好玩,二是遮阳。

我们来到樱洲岛,樱洲亭亭亭玉立于水面之上。金色的圆顶在夏日的照耀下更加刺眼,朱红的圆柱经过岁月的洗礼更加沧桑,四角翘起的亭顶如同一把砖瓦巨伞支撑在湖面上,引来众多游人驻足休憩。这时,我和妻子也是汗流浃背、热不可耐,刚想坐下来歇歇脚,儿子却一溜烟儿向前跑去。我和妻子一边追,一边大声喊:“慢点!慢点!”可是,迟了,儿子摔倒了。我们连忙跑过去,孩子哇哇大哭,再一看,他的下巴磕破了,有寸把长的口子,鲜血直流。我和妻子顾不得自责,连忙抱起儿子,在当地人的指引下向医院跑去。还好,伤口缝了几针,并无大碍。

淮安是周恩来总理的故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物华天宝。1999年初,组织上派我来淮安工作。

“经济要腾飞,教育要先行”,这在当时已是共识。淮安中学与勺湖公园由一堵围墙隔开。学校归教育部门领导,公园由园林部门管辖。当时淮中的教育质量很好,老百姓说:只要上淮中,大学一半功。但是,由于学生不断增多,学校拥挤不堪,一时又无法搬迁。另一方面,园林部门经费匮乏,财政给的钱连发工资都不够,别说养园子了。

一天,我走进勺湖公园。公园东北角有一座小土山,高高凸起。山上树木葱茏,遮天蔽日;林间小道青砖铺就,蜿蜒曲折;林中鸟语花香,幽静深邃。温柔的勺湖深情地拥抱着这个心中的王子,与他相依相偎、不离不弃。在绿荫的掩映下,一幢青砖黑瓦的建筑兀立着。走近一看,牌子上写着“勺湖草堂” 四个大字。原来,乾隆年间,曾做过湖南学政的淮安人阮学浩辞官回乡,为讲学而建勺湖草堂。阮先生死后,草堂无人打理,逐渐破败,就租赁给他人当作酒肆。100多年以后,到了同治年间,湖南督学顾云程辞官“乞养”,以阮学浩传人的名义将草堂“倍价赎回”,并增建水阁于厅后,重开塾堂。当时,在勺湖草堂的南面还有一个奎文书院即淮安中学旧址,这个书院也是卧虎藏龙之地,内有阎征君祠,祭祀经学大师阎若璩,配祀的有李铠、张弨、顾 、杨开沅、任瑗、吴玉搢等“六先生”。文化的熏陶、知识的传播,植下了不变的基因, 注定这块宝地必出英才。

这次转悠,我搞清了一个史实,也深受启迪:勺湖草堂、奎文书院原来同属勺湖这块水面,是不可分割的姊妹。湖水养育了万物,文化滋养了人类,我们必须敬畏规律、尊重历史。经过调研和论证,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将勺湖公园和淮安中学合并。这样,既扩大了淮中的空间,又解决了勺湖养护的经费问题, 可谓一举两得,用时髦的话说叫“双赢”。从此,淮中的学子或迎着冉冉升起的红日,或顶着如血似火的晚霞,在碧波荡漾的水边、在绿荫如盖的树下读书学习,享受美景、陶冶情操、增知长识;市民们或三三两两,或成群结队,或一家老少在湖边散步聊天、玩耍嬉戏、强身健体、谈古论今。淮中的老师、学生兴奋不已、引以为豪:武汉大学有东湖,浙江大学拥西湖,华中农大享南湖,湖北大学揽沙湖,我们淮中抱勺湖!

光阴荏苒,一晃十几年过去了。今年初夏的一天,我在办完公务后又一次走进了勺湖公园。

勺湖公园有东、南两个门可以入内。第一次我从东门进,这次从南门入。当看到武中奇先生书写的“文通塔苑”四个大字时,古朴典雅的文通塔迎面而来。文通塔始建于公元708年,1629年重新修葺。塔高13.5米,系砖瓦结构,无梁无柱,七层八角。外形为黄身青檐,底层供奉的释迦牟尼塑像生动逼真;顶层上的观世音菩萨端坐莲台,仪态慈祥。塔依湖而兴建,湖因塔而传神,湖塔一体,相得益彰。

沿着湖堤上的林荫小道前行,树叶上挂着的晶莹雨滴不时地洒落在我的身上、脸上,潮湿的空气中隐约夹杂着阵阵异味,翠绿的青苔几乎布满了曲径小道,水面上漂浮着少许垃圾和杂物,路边的野草乱蓬蓬地疯长,酷似多年未修剪的头发。

穿过神怡、清趣两园,跨过横卧在水面上的蜈蚣桥,依水而建、随势而成的一组精美建筑展现在我眼前。石舫,大悲阁,龙墙,水榭,成半包之势,合群围之形。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龙墙,一条巨龙昂首于墙头,头西尾北,曲折的身体,生动的形态,夺人的气势,精细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而龙又是皇家的象征。在淮安的勺湖公园中有这样一条巨龙,有这样一面龙墙,留存至今确实不同凡响。

淫雨霏霏,游人寥寥。立在曲桥上,我忽见一身穿红色T恤的男子划着小船缓缓而过,原来他是打捞死鱼烂虾的。故人已去,遗产尚存。我们对历史肃然起敬,对文化顶礼膜拜,对前人推崇备至。叩心自问:我们能留给后人的有什么?

2016年7月6日夜于清寡斋

作者简介

▼▼▼

相关作品荐读

春摄瘦西湖

拍马琐记

亲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

满架蔷薇一院香

田无一垛不黄花台儿庄古城的雨夜吐鲁番的葡萄就要熟了寻北(下)寻北(上)

揭开面纱的金门岛可可托海不是海朝霞未映魔鬼城印象鼓浪屿三亚归来不看海丽江古城水为魂金矿之旅红绿相映沙家浜绕山而建的开普敦雨中逛世博在哈密,与白雪的一场邂逅春夏秋冬阿里山

多彩的延安大花走了云台山的黄金周美哉,喀纳斯卡拉法特看冰川胜似银河落九天塞外江南那拉提西藏随笔走马观花雅加达我爱加拿大的红枫树町庆见闻巍巍长虹锁蛟龙走进沈从文故居就在这一天柳树湾之春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