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中医临床必读的经典书籍,学好《伤寒论》,每一个方证,每一条原文都可以有效指导临床,提升临证水平,达到临床药到病除的水平。 ![]() 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是以《内经・热论》的六经及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并结合疾病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 对外感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借以判断病变的部位、证候的性质与特点、邪正消长的趋向,以及立法、处方、用药等问题。 六经辨证分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六经病证,以之为提纲,每经病辨出病、脉、证、治四方面的内容,同时研究经与经之间疾病的传变,纵横交错,条分缕析,深入明辨,指导临床。 六经辨证首辨阴阳,以阴阳统摄表里、寒热、虚实,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一直指导着中医临床。 ![]() ![]() 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八纲辨证是对一切疾病的病位和证候性质的总概括,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主要用于外感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方法,以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两者有密切关系。 阴阳是辨识疾病与证候的总纲。 一般说来,六经病中的太阳、阳明、少阳统称为三阳病; 太阴、少阴、厥阴统称为三阴病。 表里是分析病位深浅的纲领。 就六经的表里而言,一般而论太阳经病属表,其余各经病变均属里。 但表里的概念又是相对的。 例如:以三阳经病与三阴经病而言,三阳经病属表,三阴经病属里; 以三阳经病而言,太阳经属表,少阳经属半表半里,阳明经属里。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 就六经病的寒热病性而言,三阳经病多阳邪偏盛,故多属热证; 三阴病多阴邪偏盛,故多属寒证。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纲领。 从六经病而言,三阳经病多属正盛邪实的实证,三阴经病多属正气虚损的虚证。 ![]()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 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并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的一种辨证方法。 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也不例外。 如太阳经病,既是六经证候,也是膀胱证候。两种辨证方法互有联系,但又各不相同。 ![]() 六经的传变规律 六经的传变规律是伤寒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六经病变有其传变的基本规律和特殊规律。 其基本规律为: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而重,由实转虚;由里出表,由虚转实。 其特殊规律:合病、并病、直中。 脉症的变化是判断传变的重要根据。 但能否传变,则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感邪的轻重、治疗是否得当。 ![]() 六经病证治则治法 《伤寒论》蕴含着丰富的有关治则与治法的内容。 《伤寒论》的基本治则:扶正与祛邪,当分清主次;明确表里先后与标本缓急。 《伤寒论》中又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治法内容。 如汗、吐、下、和、清、消祛邪之法和温、补的扶正之法。 同时又汇集了多种不同的疗法,如药物疗法、针刺疗法、艾灸疗法等。 药物疗法又有汤剂、散剂、丸剂之别,有外用、内服之分。 同时尚有药针并用法、针灸并用法、药灸并用法等。 在这些治法中,又包括常法和变法,教人知常达变,应对临床复杂的病情变化。 ![]() 下篇文章未来将为大家分享《伤寒论》1、2、3、6条原文及解析重点内容图解,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解读原文,更加简便、快速、高效、透彻的学懂《伤寒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