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道德经》(37)——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

 在下不敏 2023-05-13 发布于四川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大家好,本期我们一起来读《道德经》第三十章。

上两章老子一直都在谈无为,说无为的真义并非是指外在作为的无为,而是指心性上的无为。而心性上的无为又如何应用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呢?老子本章就站在平天下的角度,来告诉我们无为之道的应用。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说用道来辅佐君主的人,不敢依仗自己的兵力去夺取天下,因为“其事好还”。

什么是“其事好还”?

上章我们说过,大道最根本的造化规则就是让万物生生不息,而反过来,万物又起着成就、服务于大道的作用。

也就是说顺应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规则,就能成人成己,而背离大道生生不息的造化规则,就会伤害他人,从而也给自己带来灾祸。

比如天地以生养万物的生机为己任,而万物则以生生不息繁荣成就了天地的伟业

假若天地生养万物是为了将其据为己有,是为了控制万物,那么万物也就会因此而失去本有的生机,因而也就无法成就天地的丰功伟业了。那么天地最终所收获的,只能是凋敝和衰亡

也就是说,无论是成人成己,还是伤人伤己,其实都叫“其事好还”。所以《缨络经·有行无行品》告诉我们说:“何者是行报耶?”,“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人们常常以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迷信,其实是对大道造化规则的不了解。

就像现在的美国,挥舞着各种制裁大棒,企图打压其它各国。其原因就在于西方世界的文化里,由于只有零和博弈,因而他们根本不认可有什么双赢,所以才会如此作恶多端。

(而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正是见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最好时代,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也必须要通过这样一批人的亲身见证,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而有道之人正是明了大道的这种“其事好还”的造化法则,因而“不以兵强天下”。

当然这是老子站在平天下的角度来谈无为,如果是站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的角度来说,其实就是儒家所讲的“忠恕”两字。

“忠”,心字上面一个中,就是内心的欲望不过分,不要超过应该有的节度。而“恕”呢,心字上面一个如,在内心待人如待己,也就是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

一个人若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切实落实忠恕这两个字,那就是老子的无为,也就是“不以兵强天下”的内在含义所在。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说但凡哪里有战争,哪里的环境就会被破坏殆尽,田地荒芜,杂草丛生。战争过后呢,又必然会发生粮荒、旱涝、疾疫等重大灾难。

这一段其实是在告诉我们说,如何判断是有为,还是无为,它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而这个标准就是,看有没有养人们内在的那个生机,因为那个生机才是人的根本,人一旦失去那个生机,外在所有的东西都失去了意义。

因此,有道之人为何“不以兵强天下”?因为那样会伤害到众多百姓的生机,天下如果没有了百姓,那还算什么天下,这样的天下不要也罢。

所以,读懂了这一段我们才知道,原来一个人做人做事的是非对错标准,并非是以我们内心的好恶为标准,而是应该以是否养内在的那个生机为标准。

比如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究竟是考试的分数重要,还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比如在赚钱问题上,当自己所赚之钱是以损害自己或他人健康为代价的时候,我们还要这样继续下去吗?

……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

“善者”,善于行道的人,也即善于养内在那个生机的人。

“果”,本义为果实,引申义为结果。用在这里此两者的意思都包含在里面了。

所以,这段话是说,善于行道的人,其作为的目的并非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嗔好恶,而只是为了到达存养那个生机的目的,仅此而已,因而不敢以有为的方式来达成目的。

就像秦朝,就是典型的“取强”的例子,以强势夺取了天下,然后又以强势无休止地向百姓进行索取,不给百姓以修养生息的时间,因而才导致百姓不得不揭竿而起,使得秦朝好景不长,最终二世而亡。

所以善于行道之人,其实就是善于养人、养物之生机的人,他们作为的目的不是要从中获取什么,而是要存养人、物之生机,所以老子说“果而已”。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

说养了人或物的生机之后,不要妄自尊大、不要自吹自擂、不要骄傲自满。

这与《金刚经》的说法颇为相似。

《金刚经》说“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说要灭度一切的众生,而当灭度了很多的众生时,佛却认为“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也就是说在佛的内心并不认为自己有灭度众生的功劳。

人一旦有所成就,最容易的就是自大、自夸、自满,殊不知这样的结果不仅不能长养自己内在的那个生机,反而是在杀伐那个生机,所以老子在第十章就告诉我们说“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果而不得已,是果而勿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因为不得已,是为了让那个生机有一线希望而不得不这样去做。

孟子有句话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而这个“怵惕恻隐之心”,就是不忍之心,不忍他人的生机受到伤害的心,这个心人皆有之,人们怀着这样的不忍之心去存养人、物的生机,就是老子所说的“不得已”。

也就是说,人若能够摒弃内心的对感受的好恶之心,其本来就有的不忍之心就必然会显现出来,就必然会支配着我们去养人、养物的生机,就必然不会为了达到某种个人目的而逆大道之法则去做人做事。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这是指前面的自大、自夸、自满而言。说人的这种自大、自夸、自满,违反了大道生生不息造化的生生不息之法则,因而最后必然很快走向衰亡。(早:很快。已:停止)

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自大、自夸、自满的本质皆是追求一种令人感到无比好的感受的结果,它跟我们喝酒抽烟瘾、网打游戏手机视频上瘾等等的上瘾症的本质一样,都是通过某种媒介来获得内在无比好的感受。

而感受的本质,其实就是我们胸中气机起伏时所产生的一种频率。当我们以人为的方式,将这种频率固定在某一极限值时,就是老子说的“物壮则老”。

本来我们胸中气机起伏的自然频率是变化的,时高时低,时而平静,时而波澜起伏,它以最圆满俱足的方式造化我们内在的那个生机。

可是作为人类的我们,往往总是喜欢追逐最好的,最强的,最极致的感受,总是期望那种感受不要发生任何改变。

然而我们不知道的是“物壮则老”也是大道造化的法则,万物的发展一旦到了鼎盛时期,那么后面必然是走向衰亡盛极必衰,没有任何人可以例外

所以,老子才告诫我们说“果而勿强”,不要以有为的手段,去获得我们所要的东西,因为所有的东西本是用来服务于我们内在的那个生机的,可是无知的我们却本末倒置,以无限宝贵的生机去换取那些失去了意义的东西,这岂不是在做赔本的买卖吗!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