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一本书《输出式阅读法》,这星期公众号分享了我总结的高效阅读法。或者说,“读书”本身只是阅读的环节之一。高效的读书模型,至少有3个环节:阅读-思考-输出。输出,可以是分享传达一本书的知识内容,也可以是对书中方法的实践应用。《输出式阅读法》书中总结为:向外“发送信息”和“采取行动”。作者认为“读了一本书,如果不能输出的话,就没有任何意义。”读完书后如果不能写点什么,就会觉得我还没有读完。哪怕只是在豆瓣打个分、写两句短评,就能解决“未读完”的心理状态,就好像一本书“结案”了。然后便可以心安地将书放起来,开始读新书。 后来我才知道,“输出”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阅读的闭环。有输出,才算有结束。有效输出,不是指随便摘抄几个金句就算“有效”。作者认为,有效输出的基础是理解。经常有人问:为什么读了一本书却无法理解书中的内容呢?具体描述感觉就是:能读懂,又有一点陌生感;有难度,但认真思考可以接受。比如读了一些粗制滥造的鸡汤文合集,或者是没有核心观点的书所以,选书也是很重要的。《认知觉醒》中,周岭提到,阅读是一门技术,其中第一要点就是选书要选对。读过的书,很容易忘记怎么办?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把读到的内容分享给别人。1、倒逼自己深刻理解所读的内容,充分理解后,清晰地对外传达,这是一种内化知识的能力2、分享可以获得外部反馈。可以互相交流,也可以激发坚持的驱动力。对外输出的内容,大多经过思考和编排,版面完整,如果需要调动过往的素材,可以直接搜索。比如有时我需要找某个金句,我会在公众号搜索对应书籍的关键词,很快就能找到需要的素材。如果没有对外分享的过程,只是自己私下看,未必会整理得清晰好看。自媒体平台提供了很多优质分享渠道:公众号、小红书、头条号、百家号,都可以分享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