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会化羽成仙"。说的是黄精。它和人参、灵芝、茯苓共称中医四大仙药(也有把茯苓换成菖蒲的),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黄精也列入卫健委公布的“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里。 ![]() 百合科 黄精属(Polygonatum)多年生草本植物。2003年经过修正的APG II生物分类法,黄精属划归了从百合科独立出来的天门冬科。 黄精原生于中国,约2000万年前起源于横断山-喜马拉雅地区。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蒙古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 ![]() 黄精叶如竹,根茎如姜。别名有龙衔、垂珠、鸡头参、老虎姜、重楼、马箭、笔管菜等,皆因叶、果、根茎等不同部位的外形而得名。 因野兔和鹿爱吃它的茎叶,又有菟竹、鹿竹别名。根茎经过加工可当做食物饱腹,扛饿效果堪比松子,于灾年可救荒续命,故名救穷草。因味甘甜,又名米铺。 ![]() 又因其外形相与女萎、葳蕤相似,古籍记载中常常混淆。还有的古书将其误作白芨的。 神话 黄精生长于中高海拔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茎高0.50-1米以上。清新淡绿色的花朵含羞而低垂,或加以隽秀的斑点,犹如绿衣罗裙,在林间随风灵动的精灵。 ![]() 古人对黄精大加推崇,并非因其外形,而是认为黄精有神奇效果。历代医典文献中,均记载有黄精具有延年益寿、强身健体等作用。 ![]() 最早在汉末的《名医别录》,就开始记载黄精。之后本草类古籍均将其奉为上品,称其“久服去面黑鼾,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它和灵芝一样,都是道家推崇而成精的,古称黄芝,所以认为"吃了会化羽成仙"。 ![]() 黄精被道家经常用作修炼时的辅助餐食,故又得了“仙人余粮”的美名!按照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黄精之名取自于仙家用其得土地之精华。 真正将黄精神话成功的是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里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了吃黄精成神仙的“真人真事”。 ![]() 唐朝更编造了新罗国的王族子弟金乔觉,为地藏王的化身,久服黄精长寿的故事。 ![]() 民间认为它可以增强气力,且有抗衰老,传说可使白发变黑,牙齿再生。《西游记》里花果山的猴子们也没少吃它。 不过,凡是声称“久服长生不死”、“久服轻身不老”、“久服增寿成仙”的药材,如果你照着吃,早晚会肝肾衰竭。 食疗 黄精属有64个种,广布于北温带。中国现有31种,其中只有《中国药典》2020版中收载的3种黄精供药用:
![]() ![]()
![]() 黄精的药用部位为根状茎,别名与它们的形态有关。均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 3种黄精的共同特点是含淀粉少,却富含非淀粉多糖、低聚糖,以及皂苷、黄酮、蒽醌类等生物活性成分。另外还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调节免疫,稳定血压、抑制高血糖,以及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与脂肪肝等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抗氧化、抗自由基、调节激素水平等实现的。不过这些作用极其微弱,靠吃黄精几乎解决不了什么实质问题。 ![]() 经九蒸九晒,精心制作的黄精产品,名曰“九制黄精”,油润气香味甜,品质上佳。炮制并非为了提高功效,更与化仙无关。之所以炮制,是因为黄精的黏液有苦涩味,不加处理食用起来会偏麻,刺激喉咙。加工炮制可去掉部分苦涩,蒸晒后更好吃,也便于贮藏。 ![]() 黄精的药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多糖中,也就是黏液质中的主要成分。正因为黄精含多糖较多,有很强的持水性,不能完全干燥,成品柔软并有脂润的感觉。 ![]() ![]() 3种黄精中,多花黄精的多糖含量占比最高。 黄精还常被用作药膳或保健品的重要材料。作为药膳,最常见的是煲黄精粥。先将黄精煮汁,去药渣,再入粳米一起煮。 ![]() 好的黄精甘甜、爽口。如果味道偏苦涩,肯定有问题不要吃,至少不能生吃。 ![]() 最好别买切片的黄精!因为黄精是年份越多节点越多,营养越好。切了片的黄精看不出年份,还有可能是玉竹、熟地等冒充的。 资源 黄精属植物种质资源丰富,原本野生蕴藏量巨大。但因能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加,被大量采挖。加之黄精生长缓慢,需要多年生才能够所需的“年份”,往往遭到“竭泽而渔”式采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已将其列入“近危”。陕西省也将其列为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中国有黄精十大产地,主要靠人工种植,都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 黄精提取物还用于制作护发素、沐浴露等化妆品。 黄精植株高大飘逸,叶片漂亮,花朵像一个个小铃铛,非常美观。常被当成景观植物种植在公园,绿化带中,还可盆栽。 ![]() 黄精的光环渐渐被人们所了解,那些夸大的神话没人信了,目前价格也一落千丈。再说了,黄精完全是个年三十打兔子,可有可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