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色素内镜-靛胭脂染色

 将臣gfl0l09u7e 2023-05-15 发布于陕西

     靛胭脂染色是最常使用的染色方法之一,但也是染色效果差异性最大的一种。不同的医生之间,或者同一个医生、不同的病灶、不同的Hp感染状态,染色后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可能不一样。皆因靛胭脂属于非吸收性色素,染色效果不稳定,很轻易的就能被冲洗、刮蹭掉;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色素因重力重新分布,染色效果也会发生变化;如果有黏液、胆汁、出血等,会影响靛胭脂与黏膜充分接触,而且颜色混杂,会导致染色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影响判断;如果是Hp现症感染状态,黏液更粘稠、且难以冲洗,且黏膜炎症明显,冲洗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黏液、甚至出血。

图片

    因此,想拍出漂亮的、具有良好诊断价值的靛胭脂染色照片,对内镜医生的要求极高。操作需要注意的点如下图:

  第一点,内镜接触病灶(一般是放大内镜观察)后可能因挤压、摩擦等导致黏膜肿胀、产生黏液甚至出血,而醋酸染色可以刺激黏膜产生大量黏液,这些因素会影响染色效果;非肿瘤性的病灶,放大后进行靛胭脂染色,也可能会出现所谓“不染”、具有边界的表现,缺乏经验的医生会误认为是肿瘤;同样的,肿瘤性病灶,做完放大再染色,呈现的所谓“边界”会有一定的误导性,取决于黑帽蹭的区域多大了;

  第二点,冲洗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包括对背景黏膜的冲洗,因靛胭脂染色后需要观察的,是病灶与背景黏膜的对比;冲洗方向,尽量从侧面、由背景黏膜冲到病灶区域,避免出血;冲洗液适当加一点去泡剂(不要过多,不然太油、反光太明显)。

  第三点,浓度,胃0.1-0.2%(个人喜欢0.1%),大肠0.2%(原液),因胃的病灶染色后主要观察大体轮廓、与背景粘膜的对比;肠道病变绝大多数是隆起型,观察点包括大体轮廓/肉眼形态和pit pattern,原液显示微细结构更好一些、维持时间更长一些(个人愚见);观察时间,靛胭脂随着时间推移,会进行重新分布,沉积在重力低位、胃小凹、胃小沟里,隆起型的病灶会凸显出来,凹陷型的病灶可以看到明显的色素积聚。

  第四点,建议使用喷洒管,当然也可以直接经钳道喷洒,多次清水冲洗、吸引,保证钳道内比较干净就行;

  第五点,靛胭脂染色后不会影响NBI以及放大的效果,前提是粘膜的清洁度足够好;如果不习惯靛胭脂染色后的观察,也可以轻易的冲洗掉。

图片

    染色后拍照,牢记“”两字:一定要把背景粘膜拍进去;在相同的距离、角度、气体量下,拍摄白光、NBI和靛胭脂染色的照片,不仅美观,而且对比效果明显。

图片

    模式的选择,个人建议高级别的A模式,比如A7、A8,可以更好的显示轮廓、微细结构。

图片

图片

    下图为放大内镜观察后的染色效果,可以看到边缘多处黏液,难以冲洗干净,染色效果较差。

图片

  染色后进行NBI观察,对比染色前,病灶的茶褐色更明显,与背景的色差拉大;染色后放大观察也丝毫不受影响,如果染色后的ME-NBI效果欠佳,只能说明冲洗不够,黏液较多。

图片

图片

  染色后的观察:很多医生对于染色的印象停留在“”的阶段,不着色,就是肿瘤,反之,就是非肿瘤。事实上,靛胭脂染色是观察形态,包括大体轮廓和微细结构,然后与正常的背景粘膜进行对比,以此来判断病灶的性质、分化、浸润深度等等。

   在此之前,有必要提一下胃癌组织学的分类,最常使用到的就是中村分类,分为分化型胃癌和未分化型胃癌。简单来说,分化型胃癌可以形成基底膜,癌细胞之间可以相互黏附在一起,形成腺管结构(下图左);而未分化型胃癌不能形成很好的基底膜,癌细胞之间不能很好的黏附在一起,不能形成腺管结构(下图右)。由此,两者在早期阶段的形态上也就存在较大的差异。分化型胃癌,一般是癌腺管替代正常腺管,可以形成腺管结构,呈膨胀式的生长、挤压式的增殖,要不形成隆起的形态,要不就形成边缘有反应性隆起的凹陷形态(因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挤压),由于增殖的不同步,凹陷边缘一般是不规则的,呈锯齿、虫蚀等形状;未分化型胃癌,呈浸润性、破坏性的生长,会破坏原有的腺管结构,形成边缘锐利的塌陷,有时能见到残留的正常粘膜岛(可能表面正常,粘膜深层存在肿瘤),称为圣域(剩余粘膜),一般和背景的粘膜高度一致。因此,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很好的鉴别分化型胃癌和未分化型胃癌,而靛胭脂染色对于形态的勾勒,可以有效的帮助识别。

图片

图片

    隆起型的病灶,染色后随着时间推移,逐步显露的更清晰。

图片

    凹陷型的病灶,染色后,色素积聚在凹陷内部,可以勾勒出凹陷边缘形态,呈锯齿状,结合边缘的反应性隆起,考虑是肿瘤性的,而且是分化型肿瘤。

图片

    在疣状胃炎或者隆起糜烂的背景下,染色后很快找到形态不规则的病灶(下图黄色箭头),结合NBI或者放大,可以很好的筛查早期胃癌。

图片

    同样是凹陷型病变,染色后,可以看到边缘较为锐利、部分呈直线型,局部看到发红的颗粒,考虑为剩余粘膜,综合判断为未分化型胃癌。

图片

     染色后,分化型胃癌(上3图)有类似于正常粘膜的表面结构,但大体上胃小区紊乱;未分化型胃癌(下3图),对比背景粘膜呈块状、鲜明的胃小区,病变区域的胃小区几乎消失了。

图片

    当然,靛胭脂染色,结合放大内镜,也可以观察微细结构,但对比NBI或者醋酸染色,效果差些,实际用的不多。

     在性质、分化程度之后,还需要对考虑为肿瘤性的病灶,进行浸润深度的判断。通常在不同气体量下,观察病灶的形态变化,来判断其柔软度,比如,非延展征。建议切线位、侧面进行观察,靛胭脂染色有助于显示病灶边缘的细节。如下图,在气体量比较少的情况下,病灶隆起较为明显,不断增加气体量,可见看到,病灶完全展平,说明病灶较为柔软,一般考虑为粘膜内癌。

图片

    除了胃,靛胭脂染色在大肠的运用也特别多,包括对大体轮廓/肉眼形态、pit pattern的观察。比如肠道凹陷性病变,染色后可以较好的显示凹陷区域,是形成了一定面积的凹陷。

图片

图片

    在隆起型病灶中,如果出现凹陷,也提示有SM浸润的可能,如下图。

图片

    下图中的文献显示,在大肠中,IIc型病变(不管是单纯的IIc,或是伴有IIc成分的病灶),出现粘膜下浸润的概率极高,需要特别小心。

图片

    除了肉眼形态,靛胭脂染色还有助于判断小凹开口形态,即pit pattern。如下图中的扩大的小凹开口,考虑为II-O型,因此该病变诊断为SSAP/SSL。

图片

图片

   下图中的病灶为二阶隆起形态,具有双层结构,IIa+Is型,染色后可以很好显示,结合Near Focus观察,边缘的IIa部分为II型pit(星芒状),Is部分为IV型(边缘有毛刺感),因此考虑为增生性息肉基础上出现的锯齿状腺瘤,HP+TSA。

图片

    对于大肠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浸润深度是最重要的,意味着是否有淋巴结转移风险。大的病灶,如果没有深浸润表现,也可以进行内镜下切除。比如下图中的病灶,尽管范围较大,且累及肛管,但染色后,未见溃疡以及确切的凹陷区域(IIc),放大观察,以管状、绒毛状pit为主,考虑为粘膜内病变,进行ESD切除后,证实为腺瘤,局部高瘤。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