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7(养生 治未病 治则治法)

 幽默的数据线 2023-05-15 发布于甘肃

【养生】

【原则】

顺应自然、形神兼养、保精护肾、调养脾胃。

【方法】

调养精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适度、节欲保精、食饮有节、运动、环境、针药养生等。

【治未病】

【概念】

治未病即预防,即采取一定措施维护机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和加重。

【方法】

未病先防(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害)、欲病救萌、既病防变、预后防复。

【治则】

【原则】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基础;

“以平为期”为核心,即恢复阴阳协调平衡的状态。

【内容】

治病求本(包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气血津液、三因制宜。

【治病求本】

指治疗疾病时,必须分析其病因、病机、本质,并针对本质进行治疗。

是最高层次的治则,是辨证论治的根本治则。

包括正治反治、治标治本。

【正治vs.反治】

1. 正治/逆治

逆病证性质进行治疗,用于疾病临床表现与疾病本质征象一致的情况。

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2. 反治/从治

顺从病证表现的假象进行治疗,用于疾病病机与临床表现相反或不全一致的病证。依然是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

例:热因热用(以热治热)、寒因寒用(以寒治寒)、塞因塞用(以塞治塞)、通因通用(以通治通)。

【治标vs.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并重则标本兼治(有所侧重)。

【扶正祛邪】

扶正用于虚证,祛邪用于实证。

虚实错杂证需根据主次与缓急决定扶正祛邪的先后主次

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

【调整阴阳】

1. 损其有余/损其偏盛

邪气盛则实,实则泻之。

包括泻其阳盛,损其阴盛。

2. 补其不足/补其偏衰

精气夺则虚,虚则补之。

包括:

①阳病(阴虚导致阳气相对偏盛)治阴(补阴)、阴病(阳衰导致阴气偏盛)治阳(补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原理:阴阳互相制约)

②阳中求阴、阴中求阳

(原理:阴阳互根互用)

③阴阳并补

④回阳救阴

对于阴阳亡失,重在固脱。亡阳则回阳以固脱,亡阴则救阴以固脱。

需采用补气、敛汗药物。

【调理脏腑】

复习: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1(绪论&阴阳五行)

中医基础理论 | 重点0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补母泻子、抑强扶弱、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虚则补脏、实则泻腑;

根据脏腑特性调理。

【调理气血津液】

治气、理血、调理津液、调节气血津液关系。(角度:功能&运行)

【三因制宜】

因时、因地、因人。

【治法】

包括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

解表法,用于消除表证,常用于解表、透邪、祛湿、消肿。

【吐】

催吐法,分为峻吐、缓吐、外探吐。

【下】

泻下法,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

【和】

和解法,常用于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胃肠。

【温】

温阳法,分为温中散寒、温经散寒、温暖肝肾、回阳救逆等。

【清】

清热法,包括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

分为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热生津、清热养阴、清热解暑、清泻脏腑。

【消】

分为消食导滞、消坚化积、消痰化饮、消水散肿。

【补】

补益法,包括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并补、补脏;

平补、峻补、温补、清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