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让我怎么信你?

 兰博2000 2023-05-16 发布于湖南

昨天,有幸拜读了隐书庐兄的文章《文学,有时候比历史真实》,深以为然。

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漫长的历史,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只有短短两三百年历史的暴发国度时,那种文化优越感油然而生。

因为,历史是智慧的沉淀。

但是,我们自己很多时候却在轻慢,甚至是在亵渎历史。

文章图片1

中华历史璀璨辉煌

近年来的各类影视剧和文艺作品,让人无语而悲凉。

很多专家说,要少看那些什么剧,不符合历史事实。

他们没说的是,那看什么才符合历史事实呢?

史书?

这就是开玩笑,有的史书跟那些戏说、传奇、演义,其实都是一样的不正经。

这里的史书,说的是正史,也就是二十四史。

说句不好听的,有些个所谓的正史的危害比神剧大多了。

因为,神剧会告诉别人说它是恶搞的,史书却会告诉您,它是真的。

这就好像是您买一盒百年老字号的补药,结果里面是鹤顶红。

文章图片2

二十四史

史书不可信。

最起码,不可全信。

我们不说大昏君隋炀帝是否真的就那么昏庸?大忠臣魏征是否真的就那么忠贞?吃糠喝稀的那位就那么圣明?

我们就说说,被嘲笑了千年的大笨蛋晋惠帝司马衷,他真的就那么愚蠢?

我们嘲笑他“何不食肉糜”的时候,设身处地想想,作为养在深宫妇人之手的皇帝,他不知道外面的物价指数,这奇怪吗?

现在社会的小孩,又有几个见过猪跑的?

在“八王之乱”时,嵇康的儿子嵇绍为保护他而被叛军杀害,血溅到他的衣服上。

他穿着这件衣服过了好久,后来太监要他把衣服换下来,司马衷大哭:“这上面有嵇侍中的血,不能洗!”

在我看来,一个人能够知道谁对他好,这就不蠢了。

一个人能够重情义,这就不坏了。

一个皇帝,既不太蠢也不太坏,却被糟践成这个样子,这就奇怪了。

文章图片3

被嘲笑千年的晋惠帝司马衷

不知道是谁,将历史和史书,混淆了概念。

历史就在那里,客观存在。

但它不可复制,不可重来。

史书,不等于历史,它只是给历史拍的照片。

史书是否可信,在于照片是否失真。

而能够让照片失真的因素,就太多了。

史书是由史官来记载的。

史官是人。

是人就要吃饭。

史书的质量取决于史官的质量,史官的质量取决于那碗饭的质量。

夏商周三代时的史官叫太史,是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

我们来看他们的岗位职责。

主要工作是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

还要兼管典籍、历法。

甚至连祭祀都归他们负责。

要知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

所以,《汉书·光武纪》中说“史官之长也。”

一直到汉代,太史也都是政府序列中非常重要的官员。

这时候的史官以家族传承延续,将之当做事业和信仰,坚信自己秉承的是天地正气。

他们以手中的笔,来褒贬春秋,来臧否君王,来监督天下,孟子才能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正因为此,汉代之前的史书,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文章图片4

太史公著史,自己也成为最伟大的史

文天祥《正气歌》中说:“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这是一段惊天地泣鬼神的史诗。

春秋的时候,齐庄公和大臣崔杼的老婆有染,崔杼怀恨在心,后来政变将齐庄公给剁了,自己专权。

当时的太史就如实的把这记录下来了。

崔杼干了坏事儿心虚,就去看太史的记录,上面赫然记的是“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崔杼弑君。”

崔杼当场就急眼了,这不行啊,你这什么情况都不了解,我多冤得慌啊,是他给我带绿帽子,我才把他剁了啊!

他就跟太史商量:“你不能这么写,这么写我会遗臭万年,赶紧给我改过来。”

太史不改:“分明就是你杀了齐庄公,甭管他是好是坏,都是你杀的,这就是弑君,怎么能改呢?”

直眉楞眼的太史不懂话术,把崔杼给气得,“噗”,拔剑就把他给杀了。

这时候的太史是家学,司马谈是太史公,司马迁也是太史公,所以齐太史死了,这活就得他弟弟来干。

崔杼提着剑,对他二弟说:“来,给我改啰!”

他二弟面不改色心不跳,接着写:“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崔杼弑君。”

“噗”,又一剑,把他二弟杀了。

二弟杀了,还有三弟,年轻的书生坐到那个位置上。

“来吧,你给我改!”

年轻的三弟站在兄长的血泊之中,淡然一笑:“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崔杼弑君。”

崔杼这时候杀人杀得宝剑的刃儿都卷了,看着这不知死活的一家子,腿都哆嗦了,手一软,“咣当”把剑一扔,爱咋的咋的吧,走了。

三弟不急不慢的记载完这段历史,抱着竹简归档,推门一出来,却看到一人。

这人没名没姓,因为他是南边儿的史官,所以史书上称为“南史氏”。

三弟觉得奇怪:“哎呦,您怎么来了?”

南史氏道:“我听说崔杼想要你们篡改历史,已经把你大哥杀了,我怕他把你们全杀了,没人记载这段历史,所以我赶过来,不能让历史真相被淹没。”

文章图片5

崔杼弑君之史

齐太史简,这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之间的殊死搏斗。

武器的批判赢了现场,批判的武器赢了结局。

不说输赢,不说代价,最起码,此时的史官有和君王分庭抗礼的份量,有几乎平视的人格。

然而,在汉代之后,史官的职位渐低,慢慢的仅仅是一门谋生的职业罢了。

单单只是为了吃顿饱饭,谁能挺着脖子,让金主老爷砍脑袋,砍了老爹砍兄弟?

砍到自己头上,还发信息让同事过来接着送人头?

别逗了。

所以,齐太史只能活在简册上。

所以,史家自班马而止。

文章图片6

在齐太史简

往后著史者,不是史家,而是儒家。

儒家成立之初,其宗旨就是为君王服务的,企业文化就是吃谁的饭,就给谁唱赞歌。

他们讲究的是孔子的“笔则笔,削则削”,所谓春秋笔法。

说白了就是为贤者隐,为尊者讳。

该记的就记,不该记的不记。

实在绕不过去就篡改。

遇到一两个有点良心的,在某个不打眼的地方,抹点眼药,让您觉得有点违和,这就算不错了。

历史,那是什么玩意?

它又不管爷的工资。

文章图片7

《春秋》,笔则笔,削则削

所以,后世所谓的史官,一步步的滑向深渊,只能给帝王家涂脂抹粉。

说白了,他们的性质差不多就是皇家的弄臣。

不要说什么纪大烟袋,泛恶心。

那都不是弄臣了,就是一家奴。

有谁见过哪个奴才敢臧否主子的?

咱就说秦桧。

秦桧始终以宰相兼领“监修国史”,“专元宰之位而董笔削之柄”,指派其养子秦熺主编南宋国史编年体的日历和实录,极尽篡改史实之能事。

秦桧编的《岳飞传》,您敢信?

读这样的人著的史书,您就是带着福尔摩斯和柯蓝的脑子来读史,头发都得掉光。

实在没辙了,一拍脑袋,你们行业垄断,我去别的地儿找线索行不?

如隐书庐兄文中所说,这一找,也就是那帮写诗的敢在喝了酒之后胡乱说几句,就从他们的诗里头找证据,来证明史书的破绽。

这就是所谓的“以诗证史”。

造孽啊!

要知道,写诗的是一帮什么人,是一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人,都是神经极度不正常的人,需要用他们来证明这帮史官的监守自盗!

文章图片8

秦桧编《岳飞传》,信了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国家之史有史书,个人之史有墓志铭。

墓志铭是志、铭两种文体的合称。

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墓志铭》:“志者,记也。铭者,名也。”

志是记载逝者的生平事迹,铭是赞颂逝者的功绩品德。

然而,如同史书之不可信,墓志铭亦不可信。

绝大多数墓志铭是家属糜费重金,请人撰写的。

唐代的李邕就靠这个副业,平生写过八百多通墓志,成为行业首富。

问题是,这是人生最后一篇“我的爸爸”命题作文,哪个缺心眼的儿子敢乱写?

正因为如此,墓志铭撰写完成后,必须首先获得死者亲属和僚属友朋的认可,他们不认可就会出事。

文章图片9

墓志铭

叶梦得《避暑录话》等宋人笔记上,多记载了这么一桩公案。

说的是欧阳修为范仲淹撰写墓志铭。

原文就不说了,大致是范仲淹因得罪了丞相吕夷简。

吕有点不厚道,瞅机会从后面捅了范仲淹一下,把他外放到偏远的三峡办事处,让这个在山东吃大葱长大的老范吃了好多年的麻辣兔头。

老实说,这梁子不浅。

但到底两人都是公众人物,上演了一把将相和,范仲淹自己还在记者采访的时候,公开表态说他自己一向与人为善,没有怨怼过任何人,自己跟老吕都是为了革命工作,不存在有什么矛盾云云。

他还为这个事写过《与吕公解仇书》,把这篇文章发表在主流媒体上以后,再收在自己的文集中。

按道理,这事情是实锤的,当事人证言证据齐全,没有任何疑点。

所以欧阳修就以这个版本来撰写墓志铭。

文章图片10

范仲淹:平生未曾怨怼一人

但没想到的是,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以为不然,明确反对,说他爹到死,也未尝解仇。

反复争论之后,范纯仁在刻碑之时坚持将文章中的这个情节删除。

这个举措让欧阳修恨不得指着范纯仁骂娘,你丫就这么希望你爹是特么伪君子?

就这次事情也导致欧阳修对墓志碑志评价人物不再信任。

他《集古录跋尾》的《白敏中碑》说:“其为毁誉难信盖如此,故余于碑志唯取其世次、官寿、乡里为正,至于功过、善恶,未尝为据者,以此也。”

“毁誉难信”,这就是欧阳修对墓志铭的评价。

文章图片11

欧阳修:毁誉难信

再来看这桩公案的参与者,范仲淹、吕夷简、欧阳修、范纯仁。

都是一代名臣,风骨口碑极佳,堪称道德文章顶级阵容。

您别误会,貌似扮演了反派的范纯仁可不是什么不肖子孙,他也是北宋名臣,官儿比他爹还大,人称“布衣宰相”。

而且,他的口碑风评极好,待人平易忠恕,他的名言是:“但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

这样的顶级阵容联手出品的墓志铭都不可信,其他的那些呢?

一段这么明确的事实都能被“削”掉,其他的那些呢?

您去品。

仔细品品。

文章图片12

范纯仁: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大部分史书不可信。

墓志铭也不可信。

若说还有可信者,只有自撰墓志铭。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还是上面那桩公案,假如是范仲淹自己撰写墓志铭,肯定就没那档子糟心事儿了。

古代流传下来的自撰墓志铭共计有八十三篇。

它们或戏谑,或平实,或寥寥十几字,或洋洋洒洒上千文,在临死前回顾一生,给自己的灵魂自画像,这才是没有失真的第一手的资料。

揽之,先贤如林。

他们络绎走来,或冲淡,或达观,或逸兴,或慷慨。

一字一句,一笔一画,如同大锤锻铁,在火星四溅中,将我们精神心魄中的杂质一点点锻走。

东汉赵嘉说:“汉有逸人,姓赵名嘉。有志无时,命也奈何!”

北魏元景说:“洛阳男子,姓元名景,有道无时,其年不永。”

北朝李行之说:“人生若寄,视死如归。茫茫大夜,何是何非。”

唐代王玄宗说:“风云聚散,山水虚盈。谷神不死,我本长生。”

唐代白居易说:“七十有五年,其生也浮云然,其死也委蜕然。”

……

文章图片13

老妻离世后,启功老自撰墓志铭

从中,我们读出真实的陶渊明。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廓兮已灭,慨焉已遐,不封不树,日月遂过。匪贵前誉,孰重后歌。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

陶渊明的一生,有贫困,有达观,有愁苦,有悠闲。

面对过去的一切,他“余今斯化,可以无恨”,面对将要到来的死亡,他嘱托“葬之中野,以安其魂。”

当死亡之神抓住他的手的时候,他向活着的自己投去了最后一瞥:“人生实难,死之如何”!

陶渊明是纠结的,是割裂的。

一半的陶渊明在官场苦苦煎熬,想着优游于林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一半的陶渊明在田园苦中作乐,希望壮怀思飞,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一半的陶渊明挣扎于污浊的泥泞,一半的陶渊明放飞于迷雾的桃花源。

人生实难,死之如何?

纵然是陶子,人生也实难。

文章图片14

陶渊明:人生实难,死之如何?

从中,我们读出真实的徐渭。

他告诉了我们,他为什么一再地寻死。

因为,他心中的道义不容污,他的骨头不能折。

“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垢,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渭有过不肯掩,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他告诉了我们,他为什么不能中举。

因为,他花心思钻研的学问,根本就不是儒家,不是朱程理学。

“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傥假以岁月,更用绎紬,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

他告诉了我们,他为什么漂泊天涯。

因为,他要摆脱尘世,逃于外物。

“将以比岁昏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而今已矣。”

激愤、狂放、凌厉、桀骜、狂放、阴郁、悲怆、沉痛、纠结……

冷冷的碑文中积蓄着一股力量,时时冲破纸面撞击人的精神,像他的草书一样,冷水浇背。

恍惚中,仿佛听到一个声嘶力竭的声音在呐喊:“徐渭不在!”

文章图片15

徐渭:虽断头不可夺

从中,我们读出真实的张宗子。

那位不堪满地腥膻,遁入深山的大明遗民张宗子。

他自己都快忘了他曾经流连的秦淮河畔,观雪的西子湖心。

他穿着布衣,吃着野菜。

那双挑粪种菜,养鱼养蚕的手,曾泡过这世上最好喝的茶,做过最精致的灯笼,放过最绚烂的烟花,吹过最悠远的管笙。

“称之以富贵人可,称之以贫贱人亦可;称之以智慧人可,称之以愚蠢人亦可;称之以强项人可,称之以柔弱人亦可;称之以卞急人可,称之以懒散人亦可。学书不成,学剑不成,学节义不成,学文章不成,学仙学佛、学农学圃俱不成,任世人呼之为败子,为废物,为顽民,为钝秀才,为瞌睡汉,为死老魅也已矣。”

……

文章图片16

张宗子:赏雪的西湖,已经让满人喂马了

几千年以来,自撰的墓志铭肯定不止这八十三篇,很多不传,则遗文散轶多矣。

其他遗失的还罢了,但颜鲁公自撰的墓志铭遗失,最为憾事!

学书法的人不可能不知道颜真卿。

颜家承《颜氏家训》,满门忠烈。

安禄山叛乱,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抵抗,城破被俘,押见安禄山。

颜杲卿瞋目大骂,被割了舌头。

安禄山问他:“还能骂吗?”

能骂。

用手蘸血写字骂。

砍手。

用脚接着骂。

一直骂到和儿子颜季明一起被砍了头。

这才有了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

后来,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挺身而出前往劝谕。

临行之前,自知必死,乃作遗表,自为墓志和祭文。

在叛军营中,76岁的老翁追随兄长的背影,求仁得仁,被李希烈缢死。

丰碑巍巍。

青史昭昭。

文章图片17

颜鲁公,满门忠烈

集虚斋诗曰:

噫吁嚱!

天地本无色,奈何以眼自欺乎?

天地本无情,奈何以言自娱乎?

晨兴着重衣,昨夜尤避暑。

炎凉翻复如此,何必寻章摘句。

看他风歇时,徐徐鸣暖玉,

看他风急时,潇潇惹湘女。

看他风狂时,铁骑突黑雨,

看他风止时,杀气凝铁斧。

看他高岸高楼,看他深渊深谷。

看他高丘高陵,看他野狐野鼠。

世事着冷眼,水月但须臾。

拨开繁花似锦时,堪唱雨打风吹去。

文章图片18

集虚斋:一时繁花似锦,终究雨打风吹。掩耳盗铃,只是徒添笑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