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惊蛰时节

 率真爱心大使 2023-05-16 发布于河南

虫儿要结束冬眠,必须借助天公之手震慑一下

人们在睡得香甜的时候,是最不愿意醒来的。虫儿也一样,冬眠久了,就有了惰性,即使天气暖和了也不愿意动一动,顶多在自己的窝里伸伸懒腰,然后接着睡觉。人们梦醒,大多是受到外界的刺激和惊扰。 而虫儿, 要结束冬眠,还真不是简单的事情,必须借助于天公之手,好好震慑一下。这就是所谓的“惊蛰”。

“惊”是惊醒,“蛰”乃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惊蛰就是把冬眠的昆虫惊醒了,让它们从地下爬出来,为春天增加一些生机。谁来惊醒呢?春雷。这个时节,雨水增多,天气湿润,温度回升很快,偶尔有一声雷鸣,使大地微微震颤。雷鸣惊醒了蛰虫,蛰虫再懒也待不住了,只好一个个打着哈欠, 向洞外窥伺。于是, 雨水过后,新的节气开始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其实,古时候最早并不叫惊蛰, 而叫“启蛰”, 寓意蛰虫结束冬眠开始醒来的意思。 《夏小正》曰:“正月启蛰”。 到了西汉时, 因汉景帝名“启”, 所以为避讳而改为“惊蛰”,一直沿用到现代。封建帝制就是专断,为避名讳就可以乱改名,也真是让人醉了。改名也无不可,关键是改个近义的名就是了,“启”与“惊”在词义上相差十万八千里。启有开始、开启、启航、启程之意,那么,“开启”能叫“开惊”吗?飞机“启航”能说飞机“惊航”吗?要是飞机“惊航”的话,恐怕飞机就没有人敢坐了。拆开信封也叫“启封”,如果叫“惊封”的话,那就不是一封平常的信件了,也可能是炸弹。不过,改名的本意是让蛰虫苏醒过来,借助春雷的雷霆之威吓一吓, 使其不敢怠慢。殊不知, 这不仅仅是惊吓了不知春天为何物的小虫,连万千小民也着实被惊吓到了。

春归不久,天气乍暖还寒

说实话,春归不久,气温上升没有那么快,天气乍暖还寒。此时此刻,随着春雨的降落,天空炸响一声春雷,是极其罕见的,所以“惊蛰”一词有点虚张声势了。从历史上看,春雷的炸响,往往预示着有大事发生。譬如:“春雷一声震天响,来了救星共产党。”

从科学的角度说,初春响雷的可能性很低。即使有雷炸响,也是很难唤醒蛰虫的。因为蛰虫苏醒的原因,一是地温升高,暖意融融,醒过来透透空气也是必要的;二是一个冬天的身体消耗,需要补充养分,也亟需出来寻觅食物。这是季节的必然,不是春雷的效应。假如没有春雷,或者春雷不响, 蛰虫就永远不出来了吗?

到了唐朝时候,有人觉得还是“启蛰”合情合理, 想换回原名,反正汉景帝已经死了好几百年了,没有避讳的必要了。但是,因为“惊蛰”久而久之, 已然习惯, 即使里边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地方, 人们也继续沿用了, 直到今天, 再也没有人因为“启”与“惊”的词义不同而去做无谓的争论了。

惊蛰古有三候

惊蛰时节,桃花开始绽放了。其实,不仅仅是桃花,能够在这个季节开放的花都要开放。因为天气暖和了,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了,所以从南到北,各种花卉就次第开放,尤其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春天出生的姑娘,带有融融的暖意,而且具有花一样的美丽,所以取名一般都与花有关,如“春桃”、“春梅”、“春兰”等。

惊蛰时节,仓庚鸟开始鸣叫了。其实,不仅仅是仓庚鸟,能够在这个季节出来觅食或者求偶的鸟都要鸣叫。因为天气暖和了,到了春暖鸟回的季节了,所以从南到北,各种鸟就倾巢出动,争相鸣叫,尤其是仓庚鸟。《诗经》有云,“有鸣仓庚”是也。仓庚就是黄鹂。

惊蛰时节,春暖花开,春和景明,鹰隼之类的疾厉之鸟已不多见,天空少了许多肃杀之气。这个时节,天空飞行的多是温柔之鸟,如黄鹂、燕子、鸽子、布谷等等。因为天气暖和了,许多鸟儿出来觅食求偶,鹰隼之类的鸟少了,安全系数就大了。空中呈现出的是一幅和谐景象。

惊蛰时节,空中呈现出的是一幅和谐景象

我国古人用农历来指导农事,直接影响着我国农家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直到今天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惊蛰时节,其实是季节的拐点,在此之前,天气还基本处于寒冷之中。立春时节,仍是冬寒的天下,时不时地来个风雪交加,春意只能搞搞地下活动,露不得脸面。雨水时节,隔三差五地还有“倒春寒”的发生,使天降雨水又湿又寒。只有到了惊蛰时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回大地。天也不冷了,鹰隼也不疾厉了,人们也多了温存。想必气候的变化就在一个“惊”字,不惊不足以逼退寒意,不惊不足以催得花开,不惊不足以收敛厉疾,不惊不足以温暖人心。没有春雷胜有春雷,看来这个“惊”字当年改的还是很有意义的,一“惊”雄鸡唱白天下,一“惊”布谷催忙农耕。

王维诗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惊蛰过后,春雨即将绵绵而下。雨水时节,只是打了一个样,能使空气变得清新,能使大地变得湿润,能使枝头花朵绽放得更加艳丽,能使田间农作物生长得更加茁壮,还得归于惊蛰的一“惊”之功!“银丝飘万缕,红楼听春雨。心系农耕苦,惟愿仓禀足。”无论预兆如何,春华秋实,能有个好的年景,就是无数农家的殷切期盼。惊蛰时节,万物苏醒,也包括我们人类。连个虫儿都知道出来“吱吱”地叫唤,我们人类哪能长睡不醒呢?如若不然,农家荒芜的是土地,商家失去的是商机,学子延宕的是美好时光,有心人慨叹的是白驹过隙。“用功还得趁春早”,惊蛰之惊,其实也是给我们敲响了光阴的警钟。

惊蛰其实也给我们敲响了光阴的警钟

惊蛰时节,不惟农事开始繁忙,过去了一个冬天,各行各业,自开春以来,皆是百废待兴的。冬天自不必说,万马齐喑。即使初春也是有些沉寂的。人们刚刚从梦境中醒来,百般慵懒,再加上过年的惰性,不由人不沉迷于安乐,忽略了人间字典上还有“奋进”一词。

看檐下,是燕子衔来了春天;看庭院,是花卉装扮着春天;看学堂,是孩童的读书声激活了春天。春天是很有生气的,难道春天的生气也要像龚自珍说的那样“恃风雷”而来吗?“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惊蛰即到,必会打破沉闷的空气,震醒那些装睡的人。春天虽好,也要警钟长鸣,否则人怎会有所长进呢?社会怎会有所进步呢?孟子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位哲人的告诫,不亚于春天的一声惊雷。

早起的虫儿叫得欢

惊蛰时节,让人醒悟:好日子不是等来的,更不是睡梦中得来的,它需要百倍的努力,需要锲而不舍的精神。早起的虫子叫得欢,是因为早起的虫子最早接触了地气,或飞,或爬,或钻,闪展腾挪,使尽解数,为自己争取了生命的动力。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是因为早起的鸟儿最早发现了猎物,能赶在别鸟前边早早饱腹,那么,在盘旋飞翔的空间就可以更胜一筹。早起的人们有事做,既滋养了精神,又打点了时光,滋养精神使自己奋发有为,打点时光使自己充实不废。

惊蛰时节,让人生爱:蓝天的精湛,白云的悠闲,是爱的深邃和高远;小河的欢唱,浪花的激溅,是爱的无忧和释放;鸟儿的飞翔,花儿的绽放,是爱的自由和浪漫;父母的笑脸,妻儿的呼唤,是爱的充实和缠绵。青草地上,一对对的情侣,是爱的春天在漫步;百花园里,一家家老小,是爱的季节在蔓延。和人们一块度过春天的,还有求偶成功的虫鱼鸟兽。这个季节,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惊蛰时节,让人自信:前方的路会走得更踏实,因为“惊蛰”之惊,给了人胆量,给了人精神,给了人勇往直前的气势和魄力。“惊蛰”无异吹响了前进的冲锋号。未来的景色会更美,因为朱熹早就有诗云:“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惊蛰唤来了东风,不但使冰河解冻,也使杨柳依依。长亭短亭,人生在行,只有努力前行者,才会迎来春风得意!

只有努力前行者,才会春风得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