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中医,人人自医 ![]() 当阳虚体质、寒性体质遭到湿邪侵袭,或脏腑功能低下而湿气内生,或者痰湿体质长期嗜食生冷、或处于湿冷环境,从而寒与湿合并滞留,时间长了就形成了寒湿体质。最简单的辩证要点就是白腻的舌苔,或舌体水滑。 这类体质在人群中的比例还是很大的。这与现代人的生活习惯有关,比如空调带来的寒气,冰箱带来的生冷食物,衣服露出颈肩、腰腹、脚踝等处。 这些寒气不仅作为外邪入侵人体,还让人体阳气得不到生发,阳虚尤其是脾肾阳虚更增寒湿内生,这样内外夹击周而复始恶性循环,慢慢形成寒湿体质。 感受一个场景: 寒冷的冬天,又连日阴雨,衣服湿哒哒,身体冷飕飕...... ![]() 寒湿体质表现为: 头重如裹、脘腹胀满、肢体困倦、畏冷,关节肿胀疼痛、大便溏泄不爽、面色发白、发青、发暗、发黑、舌淡暗、水滑、脉沉滑等。女性患者还会出现带下量多、质稀等情况。 所以当你觉得整个人黯淡无光沉重乏力时,舌头伸出来颜色暗淡而且布满口水时,头发油腻肤色油腻暗沉时,颈肩腰腿遇寒就僵硬疼痛时,不需要有什么病理数据或者病痛症状,也可以基本判断自己是寒湿体质了。 与湿热不同的是,寒湿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寒象而非热象,比如在寒冷的天气或环境中,各种不适会更加明显。 寒湿在人体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带给我们不同的损害。 在表皮时,会引起皮肤瘙痒,长湿疹; 在肌肉时,会肌肉酸困、肩颈肥厚、腰酸乏力、关节酸痛; 在骨骼时,就是肩周炎、颈椎病、各类关节炎的元凶; 在脏腑时则更严重,除了会导致身体各项机能受损,还会与瘀血、气滞等合并形成肿瘤包块,是多种癌症的最初来源;尤其是在妇女子宫时,引起的宫寒、子宫肌瘤等,更是常见。 ![]() ![]() 寒湿在脏腑中的体现: 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寒湿体质在心脏方面容易出现血凝气滞、瘀血阻闭、心脉不通的病理变化,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刺痛,甚则暴痛欲绝为特征。 风寒湿影响心脏日久会出现类似于西医中的风湿性心脏病等疾病。心阳虚与寒湿互相影响,寒湿更加重阳虚,阳虚更不能气化寒湿,所以中医多以桂枝、附子等温阳通脉、祛除寒湿。 肺内寒湿过重,可能会损耗肺的阳气,出现呼吸障碍、呼吸阻塞或者生痰。如果肺气无法正常运转,水湿凝聚成痰,导致肺气运行不利,表现为痰饮、痰咳、哮鸣、痰鸣音,从而导致呼吸受阻、类似于阻塞性肺病; 寒湿与脾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纠缠不清。因为脾虚和湿重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湿重会困住脾的功能,脾的功能受阻会加重痰湿的形成。寒湿困脾长期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佳、反酸、口淡无味、四肢无力等,感受外邪后急性表现为呕吐腹泻、恶寒头痛等,调理一般以平胃散、香砂养胃丸之类,应急一般以藿香正气水之类。 寒湿还会趋下,影响到腰腿、泌尿和生殖系统。 比如寒湿下侵入肾,出现腰部冷痛沉重,很多情况下的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都属于寒湿凝滞、经脉受阻所致,针对这个情况用干姜苓术汤即肾着汤就很合适。 比如寒湿影响到膀胱导致气化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等,这是需要用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 比如寒湿下注会引起妇人白带量大清稀兼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可用完带汤加减。 ![]() 清淡饮食,多吃蔬菜,喝水不要太多,少吃肥甘厚味(比如肥肉、甜品、牛奶、糯米制品等)。多吃温性食物,蔬菜中的韭菜、茴香菜都是温性的,有些食物既能温阳又能祛湿,如生姜、花椒、砂仁、豆蔻、草果等香辛调料,可以多吃。姜枣茶是特别适合寒湿体质的一道简便方,详情可参考公众号的“简便方”系列。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熬夜,平时多晒太阳,有助于祛除体内寒湿。少呆在潮湿阴冷的环境,淋雨、洗澡、洗头后及时擦干。肩颈、肚腹、腰部、足踝、足底是寒湿最容易入侵的门户,一定要注意这些部位的保暖及干燥。打吊瓶会使身体水湿更多负担更重,所以寒湿体质更尽量避免。 坚持晚上泡脚,泡到微微出汗,泡脚水中加入可以温阳祛湿的艾叶、花椒、生姜等,也可以用温胆汤泡脚,祛湿效果更好。另外,艾灸是祛除寒湿的最佳途径,可以多尝试。 增加运动量,增加出汗量,出汗是身体排湿的途径,运动是最好的祛湿方式。 要根据寒湿的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祛湿方法,是用温药助阳气化,还是用风药祛湿,还是用淡味利湿,还是用温燥之品燥湿,就像让地面干爽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太阳晒,可以风吹,可以用土来填等等。上面已经讲到部分用药,公众号“中成药”系列中还会涉及很多。 平时可以用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白扁豆、木瓜、陈皮、苍术、白术、羌活、独活等煎水代茶饮。 现在流行的三伏贴,是祛除寒湿的好时机好方法,可以尝试。 温馨提示: 寒湿体质要先清后补,或者清补并施,一般不主张直接进补,避免增加壅堵,非但补不进去,还会阻碍气机,化热生火等。 ![]() 经典方及中成药的使用:经典方 简便方,治病又养生:简便方 外治法,不吃药也治病:外治法 用中医思维理解常见病:常见病 阅读好文,轻松学中医:读好文 学习手诊,了解先天与后天的健康走向:学手诊 学习舌诊,随时观察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态:学舌诊 学辩证,调理有方向:学辩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