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现状分析——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

 临渊草堂 2023-05-16 发布于江苏

引言

图片

根据2018年与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随班就读学生在各种形式(含特殊教育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的特殊教育学生中占比分别是49.15%、49.4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随班就读已成为特殊学生在校学习的方式之一。

随班就读学生数量的增多,对普通学校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本文简述融合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北京市门头沟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现状,为门头沟区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教学指导提供理论支持。

图片
图片

作者介绍

图片
                  图片

王博雯,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工作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特殊教育学校,主要负责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工作。从事本区域内巡回指导、教师培训、政策宣导、随班就读儿童审批、特殊需要儿童测评、教育及送教上门工作。

图片
图片

一、融合教育发展背景和现状

图片
图片

融合教育,也称全纳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潮正席卷全球,推动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如何认识融合教育?如何推进融合教育?如何实施融合教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挑战。

1.1 融合教育在国际上的发展

特殊教育在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从隔离到融合的过程。早期的特殊教育是把残障儿童,即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这3类特殊儿童分别放到特殊学校和班级中学习。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随后欧洲出现了特殊教育“正常化运动”,从此拉开了特殊教育改革的序幕。

●特殊教育的正常化阶段 丹麦米克尔森(Mikklsen)在1950年提出正常化原则后,经瑞典人尼尔耶(Nirje)和美国人沃尔芬伯格(Wolfensberger)的倡导,在20世纪60年代奠定了基本的思想体系,即强调身心障碍者的个别性和公民权,认为身心障碍者应与普通人一样,拥有良好的教育和生活环境,并享有自由的权利和公平的机会。

●回归主流阶段 “正常化”主张传播到美国后,邓恩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改革方案,认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必须融合,学者们纷纷主张传统学校的或特殊班的隔离教育回归主流,并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展了异常回归主流运动。美国发布《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标志着回归主流教育运动的开始。

1.2 融合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民间初步萌芽阶段 特殊教育专家朴永馨先生指出,残疾人(盲、聋)在普通班级中的学习情况早有记载,如1848年出版的《第二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了盲人罗福鑫在普通大学毕业的事例。这类情况在我国一直没有中断。

●行政支持探索阶段 1983年8月教育部在《关于普及初等教育基本要求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目前多数儿童在普通小学就学。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不久,同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提出:办学形式要灵活多样,除设特殊教育学校外,还可在普通小学或初中附设特殊教育班。把那些虽有残疾,但不妨碍正常学习的儿童吸收到普通中小学上学。可见随班就读的思想在此时已初现端倪,但真正提出“随班就读”一词是在1987年12月30日,国家教委《关于印发全日制弱智学校(班)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的通知中提出,在普及初等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轻度弱智儿童已经进入当地小学随班就读……对这种形式应当继续予以扶持,并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加强个别辅导,使随班就读的弱智儿童学有所得。1988年,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在《发展特殊教育的方针》讲话中指出,要在办好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有计划地在一部分普通小学附设特殊班或吸收能够跟班学习的特殊儿童随班就读,逐步形成以一定数量特殊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同年,国务院转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1992)》中提出,坚持多种形式办学,办好现有的盲、聋和弱智学校,新建二批特教学校。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推动普通学校和幼儿园附设特教班,及普通班吸收肢残、轻度弱智、弱视和重听(含经过听力语言训练达三级康复标准的听障儿童)等特殊儿童随班就读。

●法律保障的发展阶段 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22条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1994年7月2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颁发了《关于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提出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是发展和普及我国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办学形式。

 ●质量保障的深化阶段 2003年2月,教育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全国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纪要》指出,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随班就读在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重要策略,是我国基础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特殊教育工作者,参照国际其他融合教育的做法,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实际情况的一种教育创新,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不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的有效途径。它对发展我国特殊教育乃至推动整个基础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3 融合教育在北京市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市出现了招收智力障碍学生的普通学校,他们成立了专门的特殊教育班级,利用普通学校资源为智力障碍学生施教。这是北京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初始阶段。

1988年~1992年,北京市多个区县开始尝试将视力障碍、智力障碍、听力障碍学生安置到普通学校进行学习。这是北京市随班就读工作边实验边推广阶段。

1995年~2007年,北京市为推动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文件。这是北京市随班就读工作的规范管理和普及发展阶段。

2008年~2012年,为贯彻《关于贯彻落实第四次全国特殊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快首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北京市逐渐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为补充的格局。这是北京市随班就读形成主体与全面推进阶段。

2013年至今,北京市依据“融合教育一期提升计划”和“融合教育二期提升计划”开始了融合教育全面启动阶段。

图片
图片

二、北京市门头沟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现状

图片

2.1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情况

由于国家的政策支持,北京市门头沟区随班就读学生数量明显增加。截止2021年12月,办理随班就读的学生共有76人。其中,智力残疾52人、肢体残疾9人、精神残疾5人(包含孤独症谱系障碍3人)、多重残疾4人、听力残疾3人、视力残疾2人、言语残疾1人。

2.2 普通学校资源教师现状

区内38所学校,已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共27所,其中14所学校有资源教室,配有资源教师17人;10所有随班就读学生但没有融合教育教师。特需学生的种类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加,对于这些融合教师(学校)来说,拥有了基本的教学资源。但由于教师的特殊教育知识储备不足、课时安排不当、家长意愿不高等因素,导致特需学生的指导仍存在较大需求。

●已有资源教师、融合教育教师现状 目前区内资源教师均为非特殊教育类专业毕业生,且仅有1名教师拥有教育随班就读儿童的资格证。更多的随班就读儿童接触到的只是融合教师,特殊教育知识非常缺乏。无论是资源教师还是融合教育教师,甚至是普通老师,都对特需儿童的表现、教育教学方法等了解甚少,对补充相关专业知识有很大需求。

●资源教师、融合教育教师(学校)的需求 对于区内资源教师和融合教师来说,专业提升尤为重要。特殊儿童的鉴别、特点、心理特征、教育教学方法、家长咨询、资源教室的使用等都是教师们学习的主要内容。资源教师要学习得更加全面、细致,融合教育教师则需要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进行学习。对于没有资源教室的学校,资源教室的建立则显得尤为重要。资源教室建立后,学校可以配备1名资源教师,由资源教师对特需儿童进行鉴别;教师可以使用相应的设备、教具、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学校也可聘请特殊教育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或指导。

2.3 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学生家长现状

根据特教中心接受家长咨询的情况来看,家长对孩子办理随班就读的抵触心理较强。主要原因是担心孩子在学校被“贴标签”,其他学生会用异样的眼光或行为对待自己的孩子,使孩子被孤立、排挤。担心办理随班就读后老师不再关注自己的孩子。由于随班就读学生成绩可以不被记入班内成绩,家长担心办理随班就读后老师不再关注学生成绩,学生会被老师忽视。家长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即使有些孩子办理了残疾证,家长也不愿意告诉学校老师自己孩子的情况,担心老师会用异样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孩子。另外有些家长不愿意做检查,一直坚持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反应慢、学得慢、淘气等。这种情况最易导致孩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家长心理压力过大。很多家长咨询时已经有明显的焦虑表现,提起孩子的表现时显得非常急切和激动,个别家长已被诊断为抑郁状态。

2.4 非随班就读特需儿童的现状

除了属于随班就读范围的学生,还有一些儿童也有特殊需求但不属于随班就读范畴。目前门头沟区主要以注意力缺陷/多动儿童和学习障碍儿童为主。

●注意力缺陷/多动儿童 注意力缺陷/多动儿童在学校中越来越多。由于教师特殊教育专业知识的缺乏,这类儿童很容易被老师理解成“故意不好好听课”,导致学生得不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随着普校老师们对特殊教育知识的了解,这类学生慢慢走进老师们的视线,老师也开始研究对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习障碍儿童 目前全区学习障碍学生仅有1人。但根据特教中心巡回指导结果,还有个别学生有学习障碍的表现。对于这类儿童,老师需要更加专业的知识对学生进行辅导。

图片
图片

三、北京市门头沟区融合教育存在的问题

图片
图片

经过了“融合教育一期提升计划”和“融合教育二期提升计划”,门头沟融合教育发展有了明显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3.1 特殊教育相关知识缺乏

由于普校老师缺少特殊教育相关知识,导致个别化教育计划执行困难。其中主要问题出现在综合分析、教育重点和长短期目标3方面。

● 综合分析 首先,普校教师很难根据学生的障碍类型分析由于学生的障碍导致的影响。这点是普校教师有关特殊教育知识较为缺乏所导致。其次,部分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不全面的原因是老师很难分析出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发展潜力。如某随班就读学生在音乐上较有天赋,音乐老师能看到,但由于部分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教师了解信息不全面,所以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发展潜力。综合来说,由于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人员有关特殊教育知识较少、单一的原因,该项很难制订得较为完整。

● 教育重点 个别化教育计划中,存在智能发展、社会适应、生活实践这3个与特殊教育相关的名词,这3个名词出自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许家成院长所提出的“三大领域”概念。由于对专业名词的不理解,也导致个别化教育计划制订困难。

● 长短期目标 长短期目标是普校个别化教育计划中较为重要的部分。长期目标的能力发展方面,大部分学校将能力狭义的理解为学习能力,这项主要有数学、语文等知识的能力发展。在情绪和行为管理方面,部分老师能够理解该项的意思,但很难表达清楚或具体。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直接挂钩,普校教师不理解长期目标、调整后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这3部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2 缺乏特需学生教育教学方法

● 特需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 特需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类别,除了办理随班就读的学生外,普校中常见的特需学生还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学习障碍、学习困难等问题。对于这些学生,普校教师急需相应的教育教学方法。

● 特需学生鼓励机制 由于特需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速度较慢、学习成绩较差等,普校教师不知道如何鼓励学生,所以很少受到老师和同学的鼓励,这对学生自信心的建立易产生不良影响,导致学生出现自卑心理。

● 心理辅导机制 除了以上提到的特需学生,还有一类学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那就是心理问题学生。我们通过巡回指导得知,近年来学校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的学生,甚至有严重抑郁症、自杀倾向。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离异、父母忽视、家庭暴力等。但由于教师编制等原因,部分学校还没有心理教师,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难以得到支持和帮助。

3.3 特殊学生缺乏政策法规认识

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校对有关政策不清楚。不了解相应的政策法规,就没办法有效地支持特殊学生。

3.4 缺乏与特需学生家长沟通交流

对于有顾虑的家长,很多学校不知道如何与家长沟通交流。我们在巡回指导过程中提供了部分解决方法,而对于愿意深入了解的家长,可以到特教中心来,由特教中心的老师与其沟通交流。

图片
图片

四、问题出现的原因

图片

通过个别化教育计划的整理、到校巡回指导、与在校老师和家长访谈,笔者发现了以上问题并分析了原因。

4.1 教师有关特殊教育知识储备较少

普通学校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专业或学科类专业,在高校课程安排中,很少涉及特殊教育知识,导致普通学校教师的相关知识较少。同时,在工作中很少系统学习特殊教育知识,这也是导致普通学校教师特殊教育知识储备少的原因之一。

4.2 缺少对相关政策的深度理解

通过电话或微信交流发现,很多学校对政策研究深度不够,还需要进一步研读。

4.3 对特殊学生家长的心理了解不够

特殊学生的家长与普通学生的家长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普通学校特殊学生相对较少,所以普校的教师对特殊学生的家长心理了解不够,无法“对症下药”。

图片
图片

五、解决问题的方法

图片
图片

5.1 召开全区融合教育大会

根据各校在办理随班就读出现的问题,由区教委牵头,区特教中心在2020年11月举办了全区融合教育大会。大会上,介绍了区特教中心的工作内容,让全区普校教师了解区特教中心的工作职能。区教委负责特殊教育的人员介绍了有关随班就读对学校、学生的政策。北京市特殊教育特聘指导专家向各校老师详细讲解如何制订随班就读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通过召开融合教育大会的方式,初步解决了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问题。

5.2 巡回指导

针对各校存在的问题,巡回指导小组对其进行纠正。大部分学校存在长短期教学目标制定的问题,特教中心的老师根据某位到特教中心测试的学生制定了一份长短期教学目标。通过这份长短期教学目标,不仅为普校提供了学习范本,也让特教中心了解了如何通过普校教材制定随班就读学生的长短期教学目标。对于政策法规认识不全的问题,针对各校不同情况,均在巡回指导的过程中一一解答。

在特需学生的班级随堂听课时,我们发现了特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课后向各班老师了解情况,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和发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法。

5.3 召开特需学生教师交流会

在巡回指导过程中通过观察特需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和与教师访谈了解特需学生的问题,及融合教育教师的困惑,通过特教中心与老师交流、全区内老师展示交流活动,给老师建议,争取解决大部分特需学生教育教学问题。

5.4 特教中心提供支持服务

各校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多。对于这部分学生,首先通过老师的描述分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提供简单的解决方法。对于较为严重且学校没有心理教师的学生,在家长同意的情况下,特教中心老师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

对于与家长沟通交流中出现的问题,特教中心老师向家长解读有关随班就读学生的政策,解决家长的疑惑,打消其顾虑。

特教中心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拥有较为专业的测试评估及康复措施。普校特需学生家长同意后,可以到特教中心进行测试评估,并根据结果参与相应的康复训练项目。特教中心老师也从专业的角度为特需学生提供相应的测试及康复项目,如运动水平测试、瑞文测试及箱庭疗法等。

随班就读工作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特教中心老师仍需要多观察、多研究、多学习,才能保证随班就读工作有序开展。同时,继续了解普校教师的需求,提供特殊教育培训。

门头沟区随班就读工作正逐步走向制度化、科学化,这既离不开特教中心老师的钻研,也离不开普校老师的实践。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促进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促进随班就读工作顺利、高效的完成!

图片

End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