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观何用

 直尾昂述 2023-05-16 发布于广东

中观何用

正见的养成

抉择的作用 ∣ 

解脱道的核心观念与目标 ∣ 

解行并重与般若慧观的活用 ∣

借境试练

如理思维

正见的养成

抉择的作用

在座应该每个人

都有学习过中观

对于《中论》、中观

方面的思想都有接触

中观到底有什么作用

首先,闻法的动机

空来空去地讲空

讲到嘴巴麻痹了

了解空观

对于修行的

具体作用

实际面来看

我们谈修行

必须要有用

否则长期下来

再去怎么讲谈

烦恼还是烦恼

到底在身心

有没有作用

有时候

学佛学了很多年

信心是会退失的

空:

空的感受是什么

学戒以后

有无感觉

有所改变

什么叫戒体

你的戒体

有没有

更清净

你有没有

很明显地

看到你的

已生恶、未生恶、

已生善、未生善

持戒以后

研读以后

身心有没有

明显的改变

关于戒体有

非心非色等

很多的讲法

但是至少你会发觉

以前你有很多烦恼

现在因为研习戒法

以后自然就会产生

一种防非止恶的作用

这个就是研戒的作用

你有没有感觉到

对世间的爱著心

减少了

如果没有

戒有时

就是欺诳戒

不一定有用

通过这类的思考

整个学佛的步伐

应该是蛮务实的

否则我们

懂得很多

实际没有

多大改变

同样子的

空讲到烂

缘起性空

但问题是你

讲缘起性空

你的身心

怎么在动

比如说:

看到死人

你的感受

是怎么样

突然有人打电话说

“你某某亲人死了”

你就会有一种触动

但是当你

讲空之时

感觉什么

唯空而已

在你还没

听过空法、

般若正见

和你听完以后

身心有无改变

先不谈

马上地改变

你的修行路

是否更清晰

这一个知见

对你的生活

有没有

产生一种

抉择作用

——因为

你的空知见

你知这条路

不能够再走

走下去没用

这样无意义

空知见:

就是正见

就是戒法、定法

就是慧

“五度如盲

般若为导”

般若引导修学

当你有这一份

空知见的时候

不只是知识的认知

而是内心有种信念、

有抉择力出来

这会产生

很多作用

整个法的

轻安喜乐

会从正见养成

如果只是知识

不会有这种感觉

从《瑜伽师地论》、

从很多的经论也都

可看到正见的养成

对身心会产生变动

我们也是用

这样的角度

来听闻佛法

否则你虽然

看起来懂子

但会发觉它

好像很无力

一个佛法信念的建立

会出来强烈的归依感

——世间非我归依处

就好比

你明确知道

这个不好吃

那个却好吃

你就会

归向那一个

好吃的地方

世间法

尚且如此

佛法当然

也是如此

但请问

我们有没有这一种

很明显的心理作用

可能我们

学几十年

作用不大

也许在座有人

对中观、般若

的理解更深刻

有时我们只是缺少

另一个面向的观察:

如何把它落实到现实?

要把这份关怀找回来

当你有这种

关怀的时候

就会产生一种

很有趣的心理:

我自己

都不知

怎么修

那么要

怎么讲

又觉得

应该讲

那只好弄懂

应该怎么修

这种关怀

也即就是

我们常讲的

“解行并重”

这再也

不是空谈的,解行并重

而是实际的,解行并重

我提出这个质疑

我提出这个问题:

当你自认为

了解了空观

请问你身心

对它的感受

是什么

若自己还没感受

又要讲给别人听

除非对方

善根深厚

否则他怎么

可能超越你

这只是在

传递知识

而非佛法

那种感动

传不出去

自己有所体会

就会苦口婆心

有实际的心情

“只有这样

才能解脱

那样下去

就会颠倒”

否则,你不断在上课

课本,一本一本讲完

恐怕也没什么大作用

这时候所谓的“法师”

就开始有不同的意义

真正传法的法师

语言也并不用多

不一定要,讲完么课

重点就是把正见给你

把灯点亮,任务完成

所有的关怀

也都是准备

在现实上用

我们常在谈论

很多佛法观念

谈久了以后

不懂的就不懂

好像懂和不懂

只是知识上

的分别而已

但是你

若站在

解脱路

你如果真的

急切想回家

路还不清楚

绝不会在旁人对路

怎么走的描述当中

忘记了回家的意图

你所有的

听闻佛法

都会回到

你要回家

这个需求

你已经有了

地图的雏形

问善知识之时

你会毫不保留:

你这样讲

我不清楚

你这样讲

就和我

原初的方向

有很多矛盾

你会不断地

有问题出来

佛法认为一切

“有”是虚妄的

“空”亦复空

你能否接受

这一个观念

嘴上接受

可是如果

你的空观

是错误的

讲空亦复空之时

你也许就会惶恐

——

因为你

所理解的空

是用否定的

结果现在连你

否定的工具

也被否定

你无所适从

可是如果

你只把空

当作理论

饶舌而已

“一切皆空

空亦复空”

你的内心

并不会怕

因为你是

活在有内

哪怕空

短期出家的

都比较用功

因为他们结束了

也就可以回家了

真出家

不一样

全部舍

很多人修学

都非常勇猛

真的法师

都不一定

比他精进

他们很精进

家里锁上了

瓦斯、电灯

也都关好了

回去的时候

那个家还在

我们也都还有

一个固执的点

所以当听到

“空亦复空”

并不会惶恐

可是如果你

真的把空法

拿来在实践

听到让你

安身立命

的修行路

竟然也空

就会发觉

哪里不对

如果你听到

“空亦复空”

还有所安住

你的空观有问题

这市是一个

实际的思维

当你

把它当作

安身立命

处在实践

感受就会

有所不同

解脱道的核心观念与目标:

我们有可能耗掉

几十年学习佛法

结果却还在门外

中观并不是

中观这学派

的一个看法

中观即实相

实相就是

佛法共义

它其实

即就是

三法印

违背此理

即非佛法

因为佛法

正在谈的

并不是

另外创造

一个宗教

而是

实际点出

诸法实相

所以它是

最根源的

标准

诸法都带有

这样的印记

符合

这样特征的

才可叫佛法

三法印:

三法印,不离,一实相印

实相印,即缘起中道正观

这个观念

一旦错了

只是一直在

门外走而已

它是核心的观念

你可以一生都在

追求这一个观念

你可能,读了很多的书

却忘了,最核心的东西

你就算不懂

也必须要把

这一个观念

弄到很清楚

一直寻求对它

最彻底的了解

一直去问

这个问题

既不是强逼着自己懂

也不是说你要学中观、

学唯识、学如来藏

你并不要学很多

学一个实相而已

你学那些

就是为了

学这一个

我们很容易忘了

这个核心的目标

枝末工具上

太多分别心

拉不回源头

你学了很多人法

但核心是要知道

中道正观是什么

简单来讲:

入佛知见

知见即是

解脱唯一

的依赖处

若不懂

心不安

我们不能确认

也就不能安心

没有休息空间

甚至觉得修行

还没真正上路

所以这一生

也就会投入

对这个观念

的不断追寻

从经教当中

从善知识当中

不断地去印证

以便能得到

这一个观念

目的即在此

求道和做学问

在此,不一样:

求道者

很清楚

即就是

为了解脱

为了成就

故他不会在

学佛的过程

被花花巧巧

遗失掉目标

他很清楚要什么

知道自己还不懂

对于空观、

对于般若实相

还不能身心安住

还没有真正上路

应该不断地继续

往这条路去求道

所以

学佛的那种复杂性

就又回归到质朴了

《阿含》的

佛和诸弟子

他们没那么

复杂的想法

不断地研究

不同的地图

研究到最后

忘了要回家

或者很多的地图很熟

却失去了回家的意图

归依、出离的那种心

却是已经慢慢地淡了

这么就会产生

修行上的模糊

你可以在

学佛里面

很多花巧

的事情上

幸运得到

一时安住

可是烦恼毕竟未断

内心的苦恼、苦闷

一直没有真正离开

你对佛法的信心

也没有真正建立

——

这必须从

法相应上

才能感受

绝不是靠感性信仰能得到的

当你心相应着法在用的时候

对于世间,慢慢会有

观照之后的自然出离

这个不是,靠压下的

一直强调

放下不难

看清楚难

唯有从于佛法正见

看清这个事情以后

我不需要压抑自己

这就是佛法的抉择

其实《中论》

就是谈这一个

看来好像只在

辩证逻辑而已

但它是给你

一个方式看

是给你一个

思维的管道

你执著的

并不存在

只要看清

就会放下

想要重新爱它

也都爱不起来

举例:

这个东西

本来很爱

学戒定慧以后

能否真的不爱

可能,因为你现在

有一个更爱的在爱

学佛最后

真正懂了

就是想爱

想逼自己再爱

却发现没得爱

不是那种

因为讨厌

或者害怕

所以不爱

而是逼着

自己去爱

竟会发现

没得爱了

所以解脱

不用自逼

因为实际是

想爱爱不来

要爱的东西

也都找不到

你发现了那一个

值得你爱的东西

己经竟然不在了

而不是

用另一观念说:

你不要去爱它

杂谈这一些

因为这一个

观念的翻转

方向的扭转

如果对于你有帮助

可能你未来的修行

即就会从这里开始

生起另外一层意义

像我现在尽量把长期以来那种

佛学研究的观念都慢慢舍掉了

因为知道以后

不会靠它吃饭

如何解脱:

用着这样个单纯的心

管它如来藏、什么藏

能助解脱,也都可以

管它应用

什么善巧

抓住善巧

入那知见

除此之外

皆非应该

去关心的

这样的

求道心

回到了

原来的

质朴心

不管你是不是研究中观

要知它会告诉我们怎么

切入、掌握到诸法实相

而相不相应诸法实相

就关系到能不能解脱

这一条路就是

我的一生追求

其他的诸经诸论

例如

《辨中边论》

它是唯识的

它辨中跟边

其实也相应

《中论》

后来很多

中观派的

就都认为:

唯识在认知中观

这一方面是错的

但实际上能否

真正把它打掉

不管后来的

子孙怎么争

回到

当初的关怀

法即就是法

中观并不是谁谁的

中观是一个抉择法

是要让你入实相的

如果唯识是佛法

它不能离开中观

以我的看法

逻辑是这样

因为唯一实相

只是善巧不同

若你的唯识

谈到很多了

却是不能够

入于中观义

那也是错的

不谈现在的

中观唯识的

这一些是非

当然有时候

教学上需要

个人修行上

尽量不再扯

这一些东西

唯识谈到最后

就会有人举手:

这一部论

能不能信”

信心的动摇:

讲《大乘起信论》

很多人反却不信了

夹杂着很多世间的

知见、论证、考证

以至于忘了它的用意

是生起对大乘的信心

真不能把这个模糊掉

回到源头

基于众生

所具分别

该认知

就认知

并不反对

做些研究

但在法的归依处

这一些都非究竟

这一点必须抉择

否则

有时候蛮担心

我们弘法越多

法反败得越快

因为你,没给他指路

还给他更复杂的思考

现在很多人需要

给他修行的信心

而非给他

很多观念

因为这会

坏他善根

他们需要的是一个

对法有信心的引导

只要依它

就能解脱

———

解行并重

般若慧观的活用

中观正见:

我们学中观要有

智慧的抉择出来

这个马上

跟你的行

有关

解和行,不是

对开的,两个

烦恼:烦恼不可得

否则

如果烦恼可得

它就不能断了

妄想、分别

这就是烦恼

于无自性处

执著有自性

这个叫烦恼

没有另外的烦恼

束缚你的即是

不存在的烦恼

理解的时候

就叫断烦恼

没有烦恼

能让你断

外相的学习上

用了很多的心

但真正

佛法的观念、

法的共同处

我们一开始

就需要理解

这个理解就会

产生道力出来

这就叫修学

因为

真正破无明的就是

这个见、这个智慧

———

般若与戒定慧:

常说

要持戒

要修定

要修慧

但你

持戒、

修定、

修慧

你却不能够

跟般若相应

就会变外道

因为它始终不能

真正破你的烦恼

有人持戒

执著戒法

那这戒法

并未真正

产生作用

我们从

外相的事相

开始作规范

但真正的戒法

到底是从哪来

《宝积经》:

有我执

即破戒

因佛法的持戒

跟外道不一样

因它虽然

有分浅深

一直上来

终归一定

跟法相应

所以

学法的人要有

这种佛法知见

举例:

现在有个蛋糕

因为团体规矩

告诉你不能吃

你的内心

觉得好吃

却不能吃

所以晚上

做梦在吃

这也没犯

而且犯了

别人不知

之前有一个学生

打佛七打到一半

奇怪

“南无阿弥陀佛”

怎么就变成蛋糕

他喜欢吃的

但没喜欢到

那一种程度

怎么念佛

三四天后

念出来的

竟是蛋糕

习性现出来

最重要的是

因你肯定它

就算理性

告诉你了

不能够吃

内心还有

更深一层

的分别心

“苦空无常,不过真好吃”

脑袋尚清楚,还压得住

脑袋不清楚,就压不住

临终压不住:

因为未从内心

拔掉你的疑惑

打开蛋糕来看

里面包着牛粪

你晚上铁定就不会梦到吃蛋糕

我也没让你修戒、修定、修慧

我只让你清楚,你的烦恼就息

有了正见

修行力道

此刻生出

马上降伏

《阿含经》:

有一些人

前一刹那

很是执著

证果之后

叫他重爱

逼他去爱

也爱不来

一样的道理

你就再怎么

让他吃蛋糕

也都没用的

——

“这种有牛粪的

怎么拿给我吃”

很自然地

就防护了

很多人认为

大乘菩萨道

并没有禅法

错是因为

这一个见

很难建立

一旦建立

入道就快

整个

大乘禅法

中观正见

的养成

关系很大

不一定要执著

事相上的禅法

而是透过

一种善巧

引生出对

世间法的

一种观照

观照的时候

安住在境上

——

无境之境

不是,空无义

而是,无自性义

安住在

这个法

既可以是,毗婆舍那

也可以是,奢摩他

但问题在于

这个见最难

菩萨的禅法

相当的高深

而且很究竟

但问题是

我们没有

这个见的

生起次第

甚至只用

幻想的空

来在思考

最近看到

南传大师

一些看法

有的人认为

一定要修定

但他说未必

有的人

可直接

奢摩他

有的人说

要从禅定

而得轻安

但其实,从慧观

也可以,得轻安

经典里头

都能找到

这些内容

《中论》,都有谈

但是必须,要有用

你可能苦恼了一辈子

也都在追求这个正见

但它一旦确立

你会发觉

所有修行的道力

就从这里作涌现

所有过去所学

也都功不唐捐

就连你以前那一份

缘事相执著的戒法

那一些杂散的东西

都会归到这个

核心的理体上

变得都有意义

不管

恶缘善缘

都成法缘

因为诸法

平等平等

并无自性

善恶只是你在分

当你见法的时候

于世间为善为恶

也都能善巧分别

《维摩诘经》:

能善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三法印与般若:

今天

是用《中论》来谈

但其实它就是智慧

它直接关系到你的

修行能否下得了手

正如

刚开始问大家

你了解空以后

那对身心抉择

有着什么作用

三法印即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三法印即三三昧

三三昧即三法印

它就是法的印记

总摄到了最后

即系一实相印

那无常

跟无我

相关

《大智度论》:

菩萨修般若

第一个善巧

从无常门入

我们感受

无常之时

较会感动

为了要

引导众生

入佛知见

了解般若

即以他

易感受

的法门

带进去

先用事相的无常

再进一步地谈到

真实无常

其实

无常观

很有趣

很多的

无常观

是错的

——

你会怕无常

越了解无常

越难以割舍

有一种

不得已

的哀怨

但真无常

不是如此

我们

对无常

会挂碍

因为,执著常

只得,少分无常义

未得,全分无常义

所以

观无常的时候

就会有着一种

无可奈何的苦

这在《瑜伽师地论》《大智度论》

都有谈到,我们的无常观并不彻底

这不彻底

未必是错

它能接引

从你对于世间爱著处

告诉你:你终归无常

死的时候

多么苦相

你的身体

在喘在喊

亲人也没帮助

什么也都没用

《无常经》把死描述得很清楚

谈的也只是,少分的无常而已

其实它

隐藏了

更深的

只是我们在

文字表面上

看到的只是

人生的爱著

这面的舍离

虽然它

不是讲

究竟的、

根本的

无常

但是也

已带着

般若分

在里面

佛法通过

你的执著

助你看清

它的虚妄

就算

不讲般若空

这也是般若

——

用佛法

的善巧

帮助你却

放下那个

本即虚假

为么要放

因为你放的就是那个

从来没拥有过的东西

我用现实的

生死无常的

这种恐怖

让你学着放下这你从来

也都不曾拥有过的东西

而那个假装

拥有的东西

会让你轮回

因你现在

不易放下

所以就以

你感受的

最深刻的

生命的死

开始

一分一分

建立你的

般若资粮

———

净土法门与中观:

这样的智慧

可以应用到

很多的法门

各种的法门

只不过即是

不同的善巧

而不是

在建立另外一套

可以执著的东西

中观、如来藏、唯识,

乃至净土法门、三法印

里面也都有

这样的善巧

——

你现在

有爱著

放不下

我就先用

这个东西

给你爱著

然后在

另一个角度

引导你放下

当你想要

往生净土

你要有净土果

就要修净土因

你要得,舍离娑婆果

就要修,舍离因

这个就是

净土法门

的原理

当你念佛

你能不能

念出佛德

所以每个人

念佛的感应

并不一样

当你只是

执持庄严的

阿弥陀佛的相

这是一种层次

当你

了解这个庄严相的

因因果果所代表的

清净善法义

这时候你念佛

就念到法身了

从你舍离娑婆

是舍离娑婆的苦果

到你因为要舍离苦果

进一步要舍离

苦因——五浊

那个佛号

隐藏的佛法正义

三法印就在里面

从中观

也可以

衍生出

这样子

的善巧:

众生的

根本颠倒

在哪里头

就以种种善巧

让他能够务实

看到颠倒之处

这个就是

般若智慧

的活用

现讲的中观法建立

跟实践放在了一块

念佛可以把

中观的道理

放上来

讲实相念佛

可能会令人害怕

那就讲正见念佛

净土:

不讲很多

就让你念佛

开导你念佛

也就只告诉你

世间苦空无常

其实

这是在给你

倒真正的药

药在糖衣里

讲完了就让你

继续好好念佛

有问题也别问

不是不跟你讲

只是因为你

还理解不来

所以开示时

只把佛法的

苦空无常的观念

少分地带了进去

既唯有这个才能解脱

也唯有这个才叫净土

若不清楚

怎么增长

他的慧命

你让他

再压抑

再压抑

再念

再念

可是他

念不出

味道来

因他烦恼

并未降伏

也许他是

在某方面

得到安定

一时得到喜乐

但问题没解决

当他内心碰到

极大冲击之时

他就再会

回头执著

这个世间

因为他从来没有

观世间苦空无常

除非他的

福报很大

临终没有障碍

否则,就像

我常举例的

临终要死了

别人帮你助念

突然有个电话回来说:

你家人某某发生车祸

他就起来了:

怎么会这样

你就死你的

还管那么多

可是众生

习性如此

他放不下

假如你

修行得非常好

大家都赞叹你

临终,好多校友集合

这时你应该很安稳了:

“我这一生

算有成就

那么多人喜欢我

要是有一两千人

更不错”

你根本就“飞”不上去

突然有个同学说:

“你其实很差”

“你咋可以

这样讲我”

这时候

世间的五欲

完全没放下

还要跟他争

“你不能这样讲

我其实很努力”

就这样

断气了

不能去了

亏他念佛

几十万声

那个心

没改变

那种

对于世间的

自性的执著

从来未有

真实观照

那份属于

佛法正见的熏修也没有

只是靠着信心一直抓着

能不能往生

经典说可以

问题是危险多

当你障碍现前

烦恼就是烦恼

执著就是执著

你会颠倒

了解了这个道理

修空观

其实,并不像

你想的那么难

证空观

不易让你

入于实相

但随分观无常

随分观你身心

一切如此

不堪执著

这就是,般若

这就是,中观的用

平时你就要如此用

当你精进念佛之时

你对身心、世间的

这份观照

不能没有

否则障碍

一跑出来

你就倒了

我就碰到过一个人

念佛念到大家赞叹

可是也都

几十年了

竟想到他

没出家前

的遗憾事:

“他害我”

你要知道,一个个性温驯的老实人

并不一定表示他内心的疑惑放下了

故你要问自己:

准备好了没有

要看你的挂碍

准备好了没有

不要只是看

别人的赞叹

那会骗你的

很多善知识

都是恶知识:

“你绝对没问题”

“念佛临终一念

也就可以了”

把佛法讲到

非常的简单

以至你没有

充分的准备

最后误了你

临终一念是可以

但是问题你不行

不管

别人怎么说

佛法怎么说

但你还没成就

我们来谈

般若正见

希望它

是活泼的

是可用的

但当

中观正见

建立起来

它对

世间、佛法

的所有抉择

马上会生起

如果要

一一解释

很难讲完

我们现在

很多的学佛人

对佛法的信心

是来自感性

而不是理性

那份感性

能熬多久

你看很多人

这一生修学

法门换来换去

真的很是可怜:

每一个人

都是好人

也都精进

但硬即就是

找不到地方

结果

佛门当中人虽多

却始终觉得孤单

没有法为伴侣

内心依然不安

唯有在

很多事情当中

暂时忘掉惶恐

可是实际

问到自己:

对佛法有没有

不动摇的信念

就依止它修

都还希望旁边

有种种的护念

这当然需要

但问题是你

必须很清楚

属于你个人、

即便走到临终

还是能依止法

不靠信心

就能安住

而是从于

如理思维

法随法行

最后即把

内心疑惑

都放下的

那份安定

——

即便我死

也非真死

把生死看得很清楚

有的人说:

“我不念佛往生”

没关系

不一定要念佛往生

其实佛法方法很多

修四念处

修缘起法

也都可以

但要能够

修得下去

不要说:

我并不求往生

但我好好观空

以便好生好死

——观空竟然

还在乎好生好死

你观的是什么空

生死只是,妄想所生

实在无我,在生在死

如果

你既挂碍生死

又抓不到一个

可抓的地方

对法只是维持着

表面上的信受

结果还是惶恐

我看到很多

之前没有准备

到最后是这样

所谓准备

念佛也好

修空观也好

必须要真的

能下得了手

借境试练

如理思维

《中论》有二十七品

自从了解

中观之后

对你的身心

产生的作用

有多少

它实际上

有无意义

你明知它是

很好的佛法

但它改变你多少

如果没有

这个法门

对你来讲

意义不大

结缘而已

但问题是

你不能把

难得人身

在这一种

意义不大

当中耗掉

我最近一直在

反复那一句话:

人身难得今已得

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时度此身

人身难得

这是正见

那就必须

先行确立

我不能

再这样

随便过

我念佛要

念得有力

我的见

必须笃定

不可动摇

我们

对世间法很计较

对佛法却不计较

——

念几十年

有效没效

从没问过

听几十年

有用没用

也没问过

现在只问:

中观对你

有啥影响

有些人听完课后

会觉得轻安喜乐

问:

这个轻安喜乐

哪个时候产生

能否在动中有

当你面对

重大抉择

喜乐之心

能否拿出

对法观照

越深刻时

对世间的

爱著之心

就会减轻

这一时的感触

未必就是表示

你对法有感应

这就是

为什么

须要在

现前境里面

看你的功夫

这个就是

蕅益大师

的“养道”

借着境来养道

你才能看清楚

这一个抉择力

有否真的出来

比如:

现在碰到,很多事情有苦恼

对我来讲,最苦恼的是什么

不是因为这个事情苦恼

而是为什么到这个时候

依然为这样的事情苦恼

我最苦恼的是

怎么我的苦恼

还是这种程度

道理虽懂

怎么道力

提不来呐

所以必须

开始要磨

必须试着把这种观念

在现前境当中去试练

你才知道

这些观念

你是到底

能否做得

如果不行,你必须更进一步

经教当中,来去把它弄清楚

表面上,懂得的观念

可降伏,微小的烦恼

但面对重大抉择

你经常拿不出来

因为你肯定它

不管

你是讨厌

还是喜欢

反正也都因为

你认为它存在

你的空是假的

我们现在

盖个道场

假如道场

突然塌了

我们盖了

几千万亿

盖到一半

突然地震

“砰——”

你会有什么心情:

什么都可放得下

只是面子放不下

只是

这生活琐碎

的一些事情

就难以放下

现在就必须,用这种

现实的态度,来去看

中观见能否

帮助你抉择

能不能

看到你现在

执著的东西

其实是空的

如果不行

你的抉择力

就还没出来

假如:

盖茨

要给你的

寺庙捐钱

你会否内心

有一种喜乐

这一辈子道场

都不用再化缘

你会否很高兴

若不动心

你不过是

舍下欲界

这色界、

无色界

的过失

你还是

没看到

有的人心清净

没有欲界烦恼

但对禅定很是欢喜

那么就是还在色界

三界导师

门都没有

你的格

还不够

从于空观

而去观照

三界诸法

皆不可得

的那个心

才叫出离心

以此标准

来看我们

现在

对世间

的肯定

我们的层次

其实非常低

假如

我们会羡慕

比尔·盖茨

那么我应皈依他

不是他来皈依我

所以我们有时候忘了

用很务实的心去衡量

我们的

这一个见

是否己能

足以成为

人天导师

你可以是一个

欲界烦恼众生

但是你

所修的

竟然是

观欲界

苦恼

即空

且不但

观欲界

观色界、

无色界

及观一切

五蕴皆空

这份观察

你若真有

盖茨也就

应该回头

皈依于你

否则

拿不出来

这一种见

如果还敢以

天人的境界

来去看我们

其实很难

护念我们

为什么

你的层次

要比他低

因为你的内心

对三界的观察

没有厌离

怎么厌离

不是讨厌

而是来自

不断修学

观此三界

皆无自性

出三界不是

跑到第四界

观三界相

无常、苦、空

即就叫出三界

所以

我们有没有

真实出三界

须要有技巧

《中论》

就是建立

这个技巧

让你对于

五蕴身心、

世间一切

都开始随观

包括唯识

也是在干

建立这个

六尘缘影都是

自心妄想所生

只是唯识

多用一心

来去解释

那种妄想

中观没有谈这个

中观讲

一切都是

名言施设

唯识

多了一个名言施设说

都是来自那个妄想心

多给你一个解释

最后你发觉

一切三界相

无非即是

心所变造

心所施设

实不可爱

这时道人相

即就从此出

道人的格、戒体

亦即从此而生起

定和慧的资粮

限都从这里生

你看清楚

价值很大

道心、出离心

能否在此

空观当中

提升出来

这个是非常的单纯

却不能忽略的问题

因为

一旦忽略这个

最核心的问题

后头所学的

就会没意义

你开始试着练,自己静下来

看你对世间、对佛法的理解

能不能在现前境里头用得上

与其

一直在诵经

一直在蒙圏

内心

从来没去消化

你真正的执著

“我是谁”

“我应该观

非有非无”

不用那么麻烦

务实看你现在

最执著的东西

它真的

不值得

你信赖

——

不是催眠

而是用些

角度去看:

能有它

才有它

但它不是

那么实在

就好像

本来他

很值得

你信赖

结果就

发觉他

很不安

很不定

那你以后跟他

谈话、定契约

也就稍微

保留一点

这时候

解脱分

就出来

这个世间

虽然不错

但是随时地

都会有可能

把我们拿掉

我的身体

虽然不错

但是很快

就会没了

这是般若

因你看到:

众缘生灭

无有自性

你的现实生活当中

你试着这样去观察

在你

容易爱著的事上

来去看到那一种

无常变动的因缘

这种观察很自然

不需要你一直念

有时候就念

不一定有用

不如从内心

把疑惑拿掉

修行

不一定要

修得很苦

修行需要

掌握要领

从自己

内心挂碍处

彻底看清楚

不一定要

马上放下

但试着

认识它

——

认识它

也要有个角度

这叫如理思维

你必须从缘起的角度看它

看到彼此的相依无自性义

你才能解脱

有的人,修禅定

一直观,观多深:

烦恼重的

观深一点

慧解脱阿罗汉

不一定需要定

不一定要

拆开桌子

才能做到

不执著它

我只要看到

它的虚妄性

都不用拆

就放下了

很多修禅定的

一直在往细看

结果却竟不知道

要从这个相依性

去看那个所缘境

其实

相依性

即系是

得智慧

得解脱

的关键

任何东西不是要

一味地去看清它

不用看得很清楚

只要看到相依性

也就是说:

观色法

不一定需要看到

每个色法的自相

只要能看到

色法的共相

——

苦、空、无常

也就可以了

你不用把烂包子

吃完才知道坏了

咬一口,“坏了”

这样子,就好了

不需要把所有海水

都喝完才知道是咸

聪明人喝一口

不聪明再多喝几口

有的人喝到胀死了

还不知是

什么东西

有的人

一直在

修禅定

其实

他在形成

另外的我、

我所的执著

因为他

缺少一个

如理思维

——从现前境里

看到它的相依性

所以必须

要从《中论》的里面

学到如何从不同的面

看到一个法的相依性

《中论》建立了一个

很好的如理思维的法则

你不要

只得它的论证结果

要得它的思维法则

以后看到任何事情

你就有不同的角度:

自生、他生、

共生、无因生

如果它

要存在

必须依

么因缘

此因缘

又要待

么因缘

……

这个不是

一种催眠

而是透过

这些角度

透过厘清

看到它的

无实质

通过

这种方式

在很多人

苦恼之时

我们不用

佛法名相

也可导他

入佛知见

“你认为

这个东西

为么让你

那么执著”

他只要讲得出原因

破他的因缘

也就出来了

他讲得越多越好

因为

破他执著的

角度也越多

他认为

因为这样

所以可爱

那么

这个没有

就不可爱

讲一个就破一个

你发觉度化他的角度好多

这个就是《中论》的观念

他本来认为是实质法

你却讲出众多缘起

一一缘都可以破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