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12章 为腹不为目 原文和翻译

 不以物喜10101 2023-05-18 发布于湖南

【原文】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①,驰骋畋猎②,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③。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④,故去彼取此⑤。

【注释】

①爽:指口腔味觉发生毛病。

②田久:打猎。

③妨:本指妨碍、损害的意思,这里特指盗窃、掠夺之类行为。

④腹:是指内在自我。目:指外在自我或感觉世界。

⑤彼:指外。此:指内。

【翻译】

五光十色绚丽多彩的颜色,容易使人眼花缭乱;纷繁嘈杂的音调,容易使入耳朵受到伤害;香馥芬芳、浓郁可口的食物,容易败坏人的口味;放马飞驰醉心狩猎,容易使人心情放荡发狂;稀奇珍贵的货物,容易使人失去操守,犯下偷窃的行为。因此,圣人只求三餐温饱,不追逐声色犬马的外在诱惑。所以应该抛去外物的引诱来确保安足纯朴的生活。

图片
【导读】

眼睛可以看到缤纷的色彩,耳朵可以听到纷繁的声乐,嘴巴可以品尝甘秾的食物,美色、美乐、美食都是大部分人一生所追逐的东西,但老子却指出,过于沉湎于这些会让人“盲”、“耳聋”、“口爽”。“驰骋畋猎”、“难得之货”这些当时贵族们追逐、沉湎的东西,都会让“人心发狂”、“行妨”,所以在生活之中,随性并不等于放纵,顺道并不是无道。
【解读】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终生却大多贫苦不堪,食不饱腹,而那些贵族高官们五谷不识,却整日地绫罗绸缎,锦衣玉食。本章既是老子对人生如何对待“欲”的思考,也是对当时的那些纵情声色的奴隶主贵族们的一种劝谏、警告。

老子提倡清静无为的修身之道,反对过分奢华,他认为对五色、五声、五味的过分追求都是导致人生堕落的根源。同时,他反对驰骋田猎,反对对“难得之物”的追捧,认为这种过度的放纵会导致人迷失本性。这些内容和前面“不见可欲”、“不贵难得之货”相互呼应,体现了老子清净、朴实的处世治民态度。

有人对老子的学说产生怀疑,认为人生都离不开衣食住行,五色、五味、五音是人类通过感官了解这个世界的根本方式,老子对待它们的态度是消极的避世、苦行。其实,并非如此,老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新旧制度相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贵族生活腐朽糜烂。老子目击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本章正是对那种生活的一个批判。“腹”不为“目”,并非是要人们只知道吃而不知道追求的白痴。王弼注《道德经》时解释此语为:“为腹者以物养已,为目者以物役己,故圣人不为目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在衣食住行之时,人们应该将它们当成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

图片

我们在理解老子的话语时一定要考虑其提出论点的语境。吃、色、音都能成为一种文化,成为很多人高雅的追求,但老子并非是针对什么美食节、音乐节、绘画艺术而说的,而是针对那种奢侈靡朽的生活而言的。即人们可以追求这些事,但凡事都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分了,很正常的一些爱好就会变质,很多有益的事情就会变得有害。音乐、美术都是高雅的艺术,但在一些令人堕落的场所,那些靡靡之音、引起原始欲望的视因素,就会成为腐蚀人灵魂,危家人心灵的祸患。

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是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外在贪俗的生活。这在声色物欲四处横流的现代社会尤其值得人们进行思考,可惜当今太多人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打开新闻时时能看到各种选美比赛,各种盛宴聚会,各种让“粉丝”们疯狂的音乐演唱会。太少的人能在这喧器之中清静下来,仔细想想自己到底追求什么,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了。

在佛教中,人类的感觉器官被具体分成了六类: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器官分别感知着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世境界,正因为感知了这六种境界,所以人类产生了喜、怒、哀、乐、忧、思六种意识,也正是这六种意识的存在,才使我们原本平静的内心充满了无限的欲望,当欲望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欣喜若狂,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我们的情绪就会消沉低落,内心就会备受煎熬,使得我们的灵魂有一种想要出窍的痛苦,甚至仿佛跳入了火海般难以解脱,而不能自拔。因此,我们原本明净的心境就被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垢,连我们一向敏锐的感觉也因此而变得麻木而迟钝了。
 
图片

苏辙《老子解》

视色、听音、尝味,其本皆出于性。方其有性,而未有物也,至矣;及目缘五色、耳缘五音、口缘五味,夺于所缘而忘其本,则虽见而实盲,虽闻而实聋,虽尝而实爽也。

看颜色、听声音、尝味道,这些功能的本质都出自于我们感觉器官自身具有的本性。当我们的感官具备这样的本性,而没有接受外物刺激的时候是最完满的;等到眼睛看到五色、耳朵听到五音、口尝到五味,感官被外物吸引、占据而忘记本性,虽然能看却看不到,虽然能听却听不清,虽然能尝却尝不出味道。

 圣人视色、听音、尝味皆与人同,至于驰聘田猎未尝不为,而难得之货未尝不用也。然人皆以为病,而圣人独以为福,何也?圣人为腹,而众人为目,目贪而不能受,腹受而未尝贪故也。彼物之自外至者也,此性之凝于内者也。

圣人看颜色、听声音、尝味道都和别人相同,也不是不参加骑马打猎的活动,难得的东西也不是不用。人们都觉得享乐过多不好,而只有圣人觉得幸福,为什么呢?圣人只求吃饱饭,而众人追求眼前所有能够占有、享受的东西,眼睛贪求能看到的东西却无法享受,肚子能够消受食物却不会贪婪。事物是从外部影响人的,而本性是内在具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