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节目邀请您一同玩一个游戏:找不同,四株外形相近的小草,却有一株是本期专家要介绍的“宝物”。

它有三个关键词:“名方中的重要组成”:是张仲景调脾胃名方“泻心汤”中最基础的药材;“多个变身版”,炮制方法众多;“躲着太阳走”,喜阴恶燥。

它就是:半夏,是调理脾胃、交通阴阳的重要药材。

中医认为,半夏能够继承天地当中由阴转阳、由热转凉的天地之气。《内经》所谓“卫气行于阳,不得入于阴,为不寐,饮以半夏汤,阴阳既通,其卧立至”,是将半夏用于交通阴阳之最早记载。

本期节目专家就带来了半夏的三个黄金搭配,帮助我们阴阳平衡。

当阴阳不调,寒热错杂时,身体就会出问题,专家告诉我们是因为脾胃失衡了,为什么脾胃失衡会导致出现寒热错杂呢?
在中医里,有一大类脾胃病都是阴阳平衡失调所导致的,脾胃中焦气机不能正常均衡运行,主要表现为寒和热相互交错,称之为寒热错杂。
从中医传统理论来看,脾属于太阴,易出现虚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阳虚衰。脾相当于月亮,脾阳虚损,脾气如果不能正常上升,下降则会影响到肾,就会出现阳虚,寒气继续向下,甚至会影响到腰、脚,所以脾阳虚损的人平常走路或者坐着时常会感到下半身凉。胃相当于太阳,胃气如果不能正常下降,胃火向上走,则胃热烧心,邪火影响到心,则会出现心烦、口干口苦、头晕目眩的症状,即“太阳热”的症状。而脾胃的症状往往会同时出现,心肾的气机相交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脾胃正常升降功能的辅助才能进行,一旦脾胃正常升降功能出问题,造成气机阻滞在心下,气机不调,中焦不通,就会出现寒热错杂之证。在现场,我们邀请了两位觉得自己脾胃有问题的观众上来请专家辨证。感到口苦、口感、口酸,大便不成型,肚子凉,持续5-6年。专家辨证:该观众属于寒热交错。脾主运化,只有脾阳足以去运化水湿,才不会导致湿邪往下走,出现大便不成型等症状。经常感到眼干,口干,白天总想喝水,食欲不振,头疼,特别是在早上起床后。专家辨证:该观众属于热证。口干眼干许多时候属于虚热,由阴虚不足引起,可以选用中医的增液承气汤来养阴、通便;但有时也可能是属于实热,具体需要看舌苔和脉象来分辨。进一步观察舌苔之后,发现该观众不符合阴虚的症状——舌苔少,故而应是偏湿热,而食欲不振则是因为湿热阻滞了脾胃。如果出现了寒热错杂,我们身体上会有什么症状?总结专家对观众的辨证,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上热:口干口苦,眼睛干涩,头晕头疼,心烦汗多,口舌生疮。节目现场专家带来了张仲景的调脾胃名方“泻心汤”,以及半夏的三个黄金搭配,不仅燥湿化痰,和胃止呕,还能健脾利水。
半夏12g,黄苓9g,干姜9g,人参9g,甘草9g,黄连3g,大枣12枚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辛开苦降,散结除痞,可用于治疗寒热错杂之证。法半夏:法半夏是用生半夏加到甘草水中煮好后,再放到石灰水中煮制而成,去除了毒性和燥性,温燥之性大大降低,功效更温和。专家提醒:适用于饭后易反酸,夜间痰多,腹胀、气滞。咽喉肿痛者不宜饮用。茯苓:利水健脾。搭配法半夏,起到燥湿化痰,健脾利水的效果。脾虚湿盛:身体浮肿,体型肥胖。多与水液运化失常有关。姜半夏:归肺脾胃经,性温热。制作过程为先用姜汁处理生半夏,再用白矾处理,称之为“去盐”,将半夏的毒性解掉,从而得到了姜半夏,增强了降逆去呕的功效。
生姜带皮切厚片,与半夏煮水代茶饮,能够燥湿化痰,温肺化饮,止呕降逆。专家提醒:适用于胃胀、恶心,寒热错杂人群,或是以寒证为主的情况。湿热人群不宜饮用。作为千古名方的调胃“神草”,半夏虽好,但关于它的这些注意点我们也必须要知道。③在野外,看到半夏不要轻易触碰、采摘,服药需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