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意拳之十二象形由来及练法(龙形)

 无名老熊 2023-05-19 发布于山东

形意拳之十二象形是古代武术先辈们长期在实践磨炼中的经验总结,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天地生化,合术数于人体,以人观物而效仿之。以物之形,而取其意而用之,是为十二象形之中启。

最早形意拳本为十形,是取天干之气数。后来扩充为十二形。

十二形之由来,即有之数,并非原地支之属物,而是另取其物之十二形,为人所用。

如:龙、虎、猴、马、鼍、鸡、鹘、鹞、燕、蛇、鹰、熊。取诸物之性能及特长,以人之身,形物之形。物之意,以人意悟之,此即是形意拳的名理原由。

图片

拳经云:

“以此练之,洁内华外,使人身四肢、五脏六腑、七表、八里、九道、十二经络无闭塞之处,而人身无发病之源。”

故拳中有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二形,以气贯十二经。

今习练形意之十二形,须要潜心玩索,洞明奇偶之数,慧通阴阳之理,不但提高人的体能与健康,还能增添锻炼的兴趣,何不努力为之。

第一形   龙形

一、龙形说

龙是一种神物,它富有想象的活力,又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故古人称龙“大能吞纳宇宙,小能隐性藏形”。

图片

龙在《易经》中也占着重要的地位。如“见龙在田”,“飞龙在天”等等。它在动物之中,又是最灵通最凶猛的代表者 --示之为“龙”。

龙在八卦中属“震木”,在人身属“离火”,代表“心”或“心火”。故道经中称“龙从火里出为云,虎从水中入为风”。

龙在脉为“督脉”,起于“长强穴”,终于“龈交穴”;与虎形之属任脉上起“承浆穴”,下至“中极穴”。使督任二脉-升一降、循环相接,一前一后、永不间断。

道家称为“火候空空洞洞”。形意拳借此,是为作内修法之根基。

练时形式要顺,外练刚猛,而内取柔顺。拳式不顺,筋络难舒,故学者于此形当深心格致,久之则道理自得。龙形、虎形单练为之开,鹰形、熊形合演是谓合,此即是形意拳之开合二法。

龙形歌:

龙者水中最灵猛,在卦属震为木形。

木属阳乃真阴物,取身为离心火属。

蛰龙翻浪升天势,抖擞之威行云雾。

探爪缩身能隐现,莫测之法取于拳。

图片

又曰:

一波未定一波生,好似神龙水上行。

忽而冲空高处跃,声光雄勇令人惊。

二、龙形演练

起势以无极式起,一式含四象。左拳转挽手腕向上,顺右臂上躜,双拳变掌,左掌由下反上,与右臂相挫轧,同时向前翻掌,做成三体式。左掌前顶,右掌下按。同时左脚向前迈一步,与右脚前后成丁字型。

接三体式,双掌握拳收回至腹下,左脚随之退至右脚前面,脚尖点地,随之左脚再向左方向迈一大步,右拳随左足上步,由腹部向上顺胸前,从口前躜出,方向偏右。

接前式,右腿提起,左腿承受重心,用力向上弹,跳跃一大步。同时右拳变掌向下落,左拳变掌与右臂相挫,向前扑按,掌心向下压。后右掌回拉至右胯外侧。随之双脚落地,右脚尖外摆,腿向前弓,身向前探,右前左后,身叠步拗,小腹紧贴右股肌上。

接前式,起身活前步,随之左掌收回变拳,再由腹侧经胸向上躜出,目视前拳小指中节;随提左腿,右腿承受重心,用力向前弹跳跃一大步,随双脚落地,左脚尖外摆,腿向前弓,身往前探,步叠身拗。小腹紧贴在左大腿股肌上。同时右拳变掌与左臂相挫向前扑按,左拳变掌向下回拉掌心向下按于左胯旁。

回身,左脚在前向右转身。左脚向右脚外扣一大步,随身向右转的同时,右臂向右划一大轮随之握拳经腹胸口上躜。随提右腿,脚尖外摆,左腿用力蹬地,向前弹跳一大步,膝肘相对,随双脚落地,左手变拳顺右臂向前挫压,翻拳变掌向前探出,右手回撤至右胯外侧,变掌用力下按。循环往复,多寡自便。

收式,回身归回原位,裹右臂撤步,双臂外展上合,双掌由上顺胸前下落至腹下,并步起身,双掌分为左右于大腿外侧停住,归无极式。

龙形和狸猫上树的区别????

      龙形就是歇步蹲下去,狸猫上树是歇步半蹲。

     龙形后手要撩到屁股后面,狸猫上树后手在胯。

      狸猫上树是提膝,龙形要踢腿。龙形相当于放大的狸猫上树,把动作练到最长最远。

龙形演练口诀:

三体开势,双掌握拳,左腿前提,膝对肘尖,

右手前伸,如龙爪探,左拳变掌,落于胯边,

身拧步拗,起落躜翻,左足前垫,右腿提前,

两掌回拉,收到胸前,右肘触膝,左掌前探,

一升一降,一后一前,舌卷气降,意注丹田,承上接下,不要间断。

拳诀云:

大伸大缩是龙形,出拳探爪显威风。

忽然一声春雷响,纵身一跃腹上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