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彭允好 2023-05-19 发布于河南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这首让中国人广为传唱的经典歌谣,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全球华人圈,勾起了海外游子的思乡记忆,唤醒了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愫。

中国,是中国人赖以生产生活、繁衍生息的神圣土地,也是催生中国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和文化自律的精神家园。

《战国策·赵策二》诠释“中国”一词时,不无自豪地说:“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试也,远方之所观赴也,蛮楚之所义行也。”

意思是说,中国是聪明睿智、富有远见的人的居住地,是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的财物聚积地,是圣贤施行教化、普及教育的文化开蒙地,是仁义得以施行、道德得以提升的文明进步地,是《诗》、《书》、《礼》、《乐》等中华文化经典得以发扬传承的道德践行地,是海纳百川、奇异精巧技能都能得以试行的综合竞技地,是远方国家心驰神往、纷纷前来观摩学习的世界文明榜样,也是其他民族仰慕憧憬、效法中华文化礼义风度的全球道德标杆。

这种说法可谓代表了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豪和文化自律的普遍自我文化认同心态。

“中国”,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所代表的不只是一片疆土、一个国别、一张身份,更多的是一份情怀、一种文化、一种信仰。

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的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是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国家一级文物。何尊铭文记载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训,铭文中出现的“余其宅兹中国”,(大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区),是目前所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何尊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器物。何尊之前的器物,无论青铜器还是甲骨文,“德”字无“心”,都被写作“得”字。何尊之后,“德”字有了“心”,以德治国、以德修身、以德服人的中华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从此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最早的“中国”称谓,至少具有五种含义:一是地域意义上的中心区域,即“天下之中”,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涵义相近。

二是都城意义上国家政治文化中心的别称,“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三是政治意义上的“天子之国”,中国古代宣扬“君权天授”,帝王自称天子,天子所居之国即为“中国”。

四是族群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左传》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是中国的古称,同时也是汉民族的别称。《礼记·王制》云:“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这里的“中国”,主要指华夏民族。

五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华文明”、“华夏文明”,《唐律名例疏议释义》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义之邦”,这是一个高度成熟的道德文明,而且是一个高质量、高层次、高等级的道德文明。“礼义之邦”彰显了“中国”这个最古老文明国家的整体突出特点,是中华文明蜚声世界、无与伦比、有口皆碑的“中国名片”、“中国品牌”。

1984年,香港歌手张明敏以一首《我的中国心》唱出了所有中国人的心声,更唱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豪和文化自信。

“中国”,这一古老而神圣的字眼,正以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带领所有中国人踏入新的历史征程。南怀瑾先生在讲课中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但中国人的世纪,并不是我们狭窄的民族意识下的中国人统治全世界的想法,而是融合了几千年来不同的地域、不同思想,最后以中华民族文化为精神而成为世界大同的世纪。他说:“那将是一个融合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方法,中国文化的精神的一个新的世界,新的世纪这才是中国人的世纪的真义。

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中国人历经磨难依然自强不息,多遭艰险依然厚德载物,锤炼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不仅能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而且能够推动世界文明走向和平和繁荣。

--本文刊载于《香港商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