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朝茶道点茶法的灵魂是什么?你知道吗?(6)

 北极熊788 2023-05-20 发布于浙江
文章图片1

宋朝士大夫在品茶

茶道文化博大精深,追溯起来,茶道是发育于中国茶文化的。我们老祖宗饮茶经历了生吃药用、熟吃当菜、烹煮饮用、冲泡品饮四个过程。如果用3个词来大致概括,“吃茶”、“饮茶”、“喝茶”。“吃茶”相当于生吃药用、熟吃当菜,把茶作为药品食品来吃;“饮茶”相当于烹煮饮用,把茶作为文化产品来体验;“喝茶”相当于冲泡品饮,把茶作为大众饮料和社交产品使用。而宋朝茶道的发展就处于把茶作为文化产品来体验的高潮时期。所以有人说,茶道“兴于唐,盛于宋”。

文章图片2

宋朝的点茶之法

宋朝的茶道在唐朝的煎茶法基础上,又有了精致的发展,茶道进入:煮茶法——煎茶法——(点茶法)阶段。

上文谈到唐朝的煎茶法,实际上是煮茶法的一种延续。煮茶法从三国到唐代数百年间一直在民间流传,是茶作为菜羹到以茶作为单纯的饮料之间的过渡形态。老祖宗以茶为菜羹时,是将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盐一些调料放在一起煮。加了盐的菜食,口感好,好吃。

文章图片3

茶圣陆羽

茶圣陆羽反对用葱姜橘皮等来煮茶,却保留加盐的做法,用咸味来压制苦涩之味,这就是“煎茶法”。“煎茶法”简化了调料,只剩下盐,所以说,自古以来茶汤的味道都是带有咸味的。

随着茶叶加工技艺的提升,茶的苦涩之味降低,甘香之味提升,不加其它调料品,更容易让茶的真味显现,所以到宋朝,茶汤里才不再加盐了。煎茶法逐渐演变为“点茶法”了。

文章图片4

煎茶法是饮茶法从粗放式向精致式的过渡时期,但是从唐灭亡后的五代开始一直到宋朝,更加精致的点茶法出现了。点茶法就是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是烹煮。

宋朝人饮茶的特点关键在于点茶的“点”,它是调制茶汤的一种方式,宋朝人制茶和点茶过程如下:

文章图片5

调膏和茶筅击拂是重要的茶技手法

把茶叶蒸熟,漂洗,压榨,揉匀,放进模具,压成饼茶;饮茶时,先将饼茶烤炙,捣碎,碾成岁末,再焙干;用茶罗将茶末筛细,筛出茶粉;撮一把茶粉,放入碗底,注入少量开水,搅匀调成糊状,谓之“调膏”,这个过程叫候汤;然后再注入开水,用一种竹制的茶筅反复击打,也就是击拂,使之产生泡沫(称为汤花),打出厚沫,形成粥面,最后才能端起茶碗细细品尝。

点茶程序概括起来就是为:炙茶、碾罗、烘盏、候汤、击拂、烹试,其关键在候汤和击拂。

文章图片6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注水和击拂是同时进行的,对于手感是有严格要求的,只有老手才能创造出点茶的最佳效果:一要注意调膏的均匀度,手的力度把控好。二要有节奏地注水,点水时,要有节制,落水点要准,不能破坏茶面。三是茶筅击拂,要轻重缓急,把握好火候。只有这样,才能点出最佳效果的茶汤来。

文章图片7

而这种高明的点茶能手,被称之为(“三昧手”) 也就是调膏、注水、击拂的三个专业级高水平。北宋苏轼专门慕名拜访南屏山脚净慈寺的谦师这样的斗茶高手,现将他写的《送南屏谦师》诗抄录如下:

南屏谦师妙于茶事,自云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十二月二十七日闻轼游落星,远来设茶,作此诗赠之。

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

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腋今安有。

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

其中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 来试点茶三昧手”,夸赞的就是南屏山谦师道人这样得心应手“点茶”的高手。

文章图片8

点茶法和煎茶法的三大不同之处,第一是不添加食盐,保留茶叶原味;第二是不再将茶末放到锅里去煮,而是放在茶盏也就是茶碗里,用开水注入,再加以击拂,产生泡沫后再饮用。第三,就茶饼碾碎成的(茶末)而言,点茶法里的茶末要更细些。

将煎茶法和点茶法做一不太恰当的比较,可以看成唐诗和宋词。煎茶法里浸润着唐诗的大气磅礴和豪放浪漫,而点茶法是宋词婉约灵动和缠绵的音乐之美。茶道之美,在唐诗宋词之间,暗香浮动,流连忘返,品味无穷。

文章图片9

茶道在,唐诗宋词的灵魂就在;茶道不在,唐诗宋词就“肝不藏魂”,灵魂就不在了。茶道是中国人潜在的精神魂灵。所以说,当代的中国人再也写不出唐诗宋词的味道来了,中国的巨匠时代结束了。

茶道是一种(工艺训练)和精神磨炼,具有极强的实操性,更是中国人一种精致的精神追求,一种精细的专业工作态度,一种沉浸式的精神享受,最后成为一种精神信仰。

茶道作为中国人的精神基因,藏在中国深层文化里,流淌在古老民族躯体里的精神血液中,折射出中国人的精细思维和普遍人性,茶道期待中国人的(再次复兴)。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