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交流与碰撞:朱建军老师等对构建中国心理学的看法及建议

 高行之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龙心理

传普通人听得懂的理论

教人人都学得会的技能

选素质高专业强的执业

做老百姓买得起的服务

助人人成为最好的自己

这是龙心理研究推送的159原创文章

============================

编者按构建中国心理学的呼声,已经在中国的心理学界传开,已经引起了朱建军等老师的注意。龙心理研究公众号发布了《中国心理学论坛争鸣:对李继凯、王彦辉老师观点的理解与困惑》一文后,朱建军等老师在中国本土心理学群里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现将朱建军等老师的发言整理成文,并配以龙心理语境的解释说明,以飨读者。

朱建军:简单地说说,我对李继凯王彦辉两位老师意见的观点。

李继凯老师提出了自己的一套对中国心理学理论的基本构建。这个努力固然值得赞许,但是从基本概念到理论架构,都没有足够清晰。估计暂时还得不到一致认可和接受。

王彦辉老师的说法,就是大家各自发展自己的,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形成一个中国心理学(也许是靠逐渐形成共识?)。这个更有合理性。

我觉得中国心理学的建设发展是一个过程,短期内就完成是绝不可能的。目前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先尽量在方法论上建立共识,在术语确定的方式上建立共识,在评价标准上建立共识,而不是在中国心理学的理论上建立共识。

简单说,先说好,我们游戏的规则是什么,说一个东西用的词的意义怎么确定,裁判的标准是什么(编者注:高行之老师认为,朱建军老师的这些建议非常具有建设性,非常宝贵非常有价值!)

这样,大家才能说到一起,不至于自说自话。这样研究一段时间之后,中国心理学才会形成。中国心理学的形成,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不是开始时的前提。

张庆思:中国心理学的发展根基是中国本土文化和学术理论,西方现代心理学理论可以作为补充和完善的工具,只要本着“中学为本,西学为用”的思想,我相信中国心理学的发展必然是可以跃升到新的高峰编者注:张庆思老师的这一观点,正是龙心理发掘整理实际走过的路

汪汪:简单说两句:如果把“中国心理学”这个词理解成“中国历史文化中人心运行的原理与机制”,那么确实还没达到形成一门学科的基础概念,虽然几位老师前面讨论中设置了前提条件:“中国式思维、中国式哲学、中国式督导”等,这样笼统的表述中“中国式”只是个定语修饰,基本上没有传达出什么信息,如果没有具体内容很容易给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

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都有很多涉及到人性与人心运作原理与机制的内容,只不过确实与西方心理学有不同的表述,在现在西方语言强势的冲击下,加上近代中国传统文化语言上的断代,个人以为中国的医者们确实有一种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的情况,不光不能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就连带着自己的一点儿可怜的“中国式思维”去向西式文化投诚,都有找不到门径之感。确实是时代逼迫着这一代中国人。如果不能让祖先的文化活起来,就只能灭绝了。

所以从情感上我非常愿意加入到各位老师发起的这一运动中。

从方法上简单讲讲学科建立的基础。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有:

1、一个学科的建立需要有研究范式、一批团结在共同研究范式下的学者、取得共识的一套完整概念框架、研究方法、与检验标准等。

“范式是用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一套完整的概念框架,它不仅形塑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而且也影响了人们对这些事物的理解。人们看世界,就像相框装照片一样,所选用的相框会影响人们对照片的看法,对范式的选择也会影响人们对研究问题的看法。范式包括一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如关于知识本质的看法、方法论、有效性标准。范式远比理论要复杂。”

2、何为“中国式思维”?——很难确切给出“中国式思维”的定义,因为在中国文化语言中,“思维”这个词原本是外来词,在古人那里“身心灵”原本是整全一体的、动态流动的、内外联动合一的,很难单独用其中的某一个点或某一个环节单独命名整体。但是,是不是说就没法命名了呢?也不是,个人以为:既然是呼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从祖先的智慧中寻找出路,那么就不如直接去整合我们祖先的语言与那些虽然年久失修但幽微深邃仍旧有迹可循的知识地图(编者注:高行之老师认为,汪汪老师在这里为构建中国心理学指出了可操作的方向和方法,这是极其有价值、极其宝贵的专业化建议!最后红色字体部分,更是指出了为“中国式思维”定义的根本出路。事实上,这条路,梁漱溟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已经为我们指出来了,龙心理研发团队也正是沿着梁漱溟先生所指引的这条路,才发掘整理出了今天的龙心理

朱建军:同意。“中国式思维、中国式哲学、中国式督导”等,这样笼统的表述中“中国式”只是个定语修饰,基本上没有传达出什么信息,如果没有具体内容很容易给人以一头雾水的感觉。——深有同感(编者注:在龙心理体系中,“心”、“心理”、“龙心理”、“中国式思维”、“中国式督导”都已经有明确的学术界定,而不是日常意义上的“中国式”。不过,龙心理体系中并没有“中国式哲学”这一概念)

研究范式:中国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还没有形成。

一批团结在共同研究范式下的学者:还没有。还都在自说自话(编者注:龙心理研发团队有着共同的研究范式,已经发掘整理出了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龙心理,现正在努力说服、团结更多的心理学同仁统一认识)

取得共识的一套完整概念框架:也没有呢?比如李老师说的""和我理解的""就不是一样的(编者注:事实的确如朱建军老师所说。不过,经过高行之老师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追根溯源,还原了“中庸”的本来面目,研究成果早在2016年就已经在国家级核心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高行之老师的这一研究成果,在某种意义说是改写了中国文化史,揭开了孔子“中庸之道”的真相,从而对作为心理学哲学基础的“道”作出了具体清晰的解释)

研究方法:这个尤其重要,不是天才的人创造新理论,而是有了新的方法论才有新理论。培根是科学的创始人,他并没有发现物理学定律或蒸汽机制造方法,他只是写了一本书《新工具》(编者注:研究方法的确非常重要,朱建军老师说得非常好!梁漱溟先生早在1934年就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法,共有两条:一是心理学功夫,二是整理古籍的方法。正是借助这两个方法,龙心理才得以成功地发掘整理

检验标准,有了这个才可以逐步提高,没有它我们都分不清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编者注:龙心理理论简单易学但需要领悟透彻,实用、高效,有大量的求助者在短短一二十分钟后就会出现语气、语速、语调上的明显好转;龙心理将以实践作为唯一检验标准,用事实说话

汪汪:@朱建军 是啊,所以既然现状如此,不能只凭一腔热血鼓旗呐喊,那是形不成气候的。简单理解前面老师们的讨论:

1、哲学基础概念:“道”、“阴阳共生模型”、“五行八卦模型”、“象思维模型”…(编者注:龙心理体系中,的确离不开“道”,中庸理论是整个龙心理的基础理论,不过并没有上述中医心理学提出的模型)

2、理论假设:(编者注:龙心理共有十大理论,这十个理论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要组合使用)

朱建军: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共同努力吧(编者注:中国心理学完善的道路的确将很漫长,不过,中国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龙心理的构建已经基本完成)

汪汪:@朱建军 那么:也许需要整理出一些关键词,大家各自谈各自的理解,看看能否形成一整套取得共识的概念框架?比如虽说古人和现代人同样都说“道”,但是语境与内涵会相差巨大(编者注:高行之老师认为,汪汪老师的这个建议非常好!非常有价值!)

朱建军:是的,但很难。所以,"中国(或中国的)心理学确实有必要存在(编者注:非常高兴看到朱建军老师、汪汪老师、张庆思老师等对构建中国心理学的支持,构建中国心理学,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心理学同仁的共识)

汪汪:是的,最起码这一点还是达到了共识的。溯本清源,直接连接上深埋地下的根系如果难度太大,其实也是可以嫁接的(编者注:汪汪老师提出的嫁接思路实在太高明了!正如上图所示,龙心理就是用嫁接的思路来构建中国心理学及未来人类心理学的)

张庆思中西医结合: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西方的心理学当然是秉承着西方哲学体系,要想建立中国特有的心理学,必须植根于中国哲学体系,中国人的思维是开放的,是兼容并蓄的,是讲究拿来主义的……中国文化之所以博大,就是始终本着洋为中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如果不建立一套用中国哲学体系来统治的中国心理学,那样必然是一套失败的学术经验……也不会适应中国本土,必会产生水土不服的现象!

我的思想源于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许又新教授,不仅对现代心理学有权威的学术研究,他还在中国传统哲学,传统思维模式,传统心理学发展等方面都有着深入的研究,所以他才会成为学术界的泰山北斗!这给我深刻的启发,一个真正的学术大家,必然是学贯东西的,但他的母学一定是本土文化,尤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层的国家,更是世界精神文化发展中最重要的源泉和宝库!

中国传统思维的辩证哲学观,各种事物的对立统一,相辅相成,摆脱绝对片面束缚,认清整体相对自由变化规律,这是西方哲学难以企及的高度……从易经、道德经、黄帝内经…其整体观,辨证观一脉相承,中国人自古就相信运动变化是绝对的,时空发展是绝对的,静止和不变只是相对片刻的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源于整体的协调,局部永远要服从于整体,并为整体服务…中国古人智者不相信鬼神,相信世界的真实存在,相信世界是可认知、可共生、可协调的…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这些伟大的思想都是中国人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引领了中国几千年的精神心理学发展!由于中国人的思想强调整体,不强调片面的个体,所以并没把精神心理学单独提取罗列成某一个学科,而是融会贯通到学术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思想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就掩盖了很多学术研究者的认知!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本土心理学,这就是对国学没有深入认知的误判!

尤其是发展到明代中叶的心学,王阳明把其学术提高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不管是对人的认知,还是对自然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规律的认知,都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生观,世界观!完善了中国人心理学术方面的不足和空白!如果用西方模式简单去评估,会认为那是维心,那是因为西方人的思维维度就比东方人低,用低维度的思维去评估高维度的思维本身就是学术悖论!

就列举一下格物致知的原理吧!古人面对竹子进行格物,就能领悟到竹子具备“及凌云处乃虚心”的品质,并把这种品质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效果验证了自己的认知过程的正确性!因为中国人除了物象思维以外,更强调整体思维和辩证协调思维,这在西方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西方人就会认为,竹子的空心和人的品质没有丝毫联系,因为他们的哲学体系建立不起来整体观,在片面中追求“是”和“否”,所以用这种思维指导生活实践,必然会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编者注:高行之老师完全赞同张庆思老师的上述观点,非常感谢张老师的分享)

请关注本公众号,更多精彩持续分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