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古四渎“东为江”为泗水

 新用户0586XYIv 2023-05-20 发布于山东

《史记.殷本纪》引《汤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司马迁引《汤浩》与《尚书.汤浩》不同,应是找回丢失或删掉的内容。记载古四渎是“东为江”,这个江只能是指泗水。《史记.封禅书》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司马迁在此列出了历史传承的不可调和矛盾:既然华夏之源“四渎咸在山东”,定位四方之渎的夏商周帝都岂能“皆在河洛”?但“东为江”和“四渎咸在山东”是司马迁认定的事实,所指显然都不是今长江位置,古四渎只能是泗、济、河、淮。也唯有这四渎才是以“河为宗”,黄淮海平原上的河、济、泗、淮,都处于广义黄河冲积扇上。黄河曾经夺济、夺泗、夺淮入海,构造出孕育华夏文明地理环境。

泗水在古华夏文明中曾极度辉煌:泗水之畔曲阜为后期炎帝所居,《国语.晋语》载:“炎帝姜水成。”《帝王世纪》说:“神农氏,姜姓也。…长于姜水。”《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初都陈,后居曲阜。”可见东为江的泗水也称姜水,姜与江音同。神农炎帝是伏羲后裔,伏羲兴起于河、济交汇的雷夏泽区域和汶水流域。《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虚。”《潜夫论.五德志》:“世号太皞都于陈。”《帝王世纪》:“是称太昊,都陈。”《史记.补三皇本纪》载伏羲:“都于陈,东封泰山。”所以推断伏羲与神农都陈在泰山西部东原厎平。东原厎平东偏北是泰山主峰,东偏南是明显有两昊文化的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南40公里是泗水之畔的曲阜,这儿的汶水距泗水最近之处仅20多公里,中间有两水系的支流相互交错。伏羲神农都陈与炎帝都曲阜有密集的水系相连,证实泗水称为东渎名至实归。

泗淮流域早就有聚落形式的北辛文化存在,是华夏一体传承文明源头重要组成部分,炎帝早于黄帝,曾较长时间都于汶泗流域的陈和曲阜,所以泗水流域一度位列四渎之首。泗水流域孕育了华夏最早的五霸之一大彭国;孔夫子在泗水感叹“逝者如斯夫”;秦始皇曾在泗水打捞禹铸九鼎;汉高祖刘邦曾任泗水郡泗水亭亭长;萧何与韩信也都是泗水郡之人;明太祖朱元璋祖籍也在泗水之畔的沛县;今泗水、泗阳、泗洪、泗县仍是以泗水命名;灵璧石即产于泗水之滨。可见泗水不仅孕育出末代炎帝之都曲阜、古有仍氏今济宁,还孕育出徐州及以南的灵璧、泗阳、泗洪、泗县等大面积的夷文化,东部还有厚重的沂水流域文化,一起构成后世被称之为东夷的主要区域。而同时期长江流域尽管已有华夏多元文明存在,但没有载入一体传承的历史,所以泗水是华夏一体传承文明源头最显赫的水系,是无可置疑的东渎。

《尚书.禹贡》徐州:“泗滨浮磬”,《吕氏春秋.古乐》:“帝喾命咸黑作为声,歌九招、六列、六英。有倕作为鼙、鼓、钟、磬。”《淮南子.泛论训》记载:“禹之时,以五音听治,悬钟鼓铎,置鼗,以待四方之士。”可见泗水之滨所产的编磬,为华夏最早的国之重器,凸显泗水文化底蕴之厚重。

而在同期,几乎见不到今长江流域的记载。所以,古四渎应与后世四渎区分,恢复源头历史原貌,才有利于重建古华夏文明信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