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自然活法》五十六讲(02):决定命运的,决定体验的,竟然是“心”不是“事”。

 启明灯 2023-05-20 发布于山西

△点击播放音频

亲爱的灯芯,

吉祥如意。

当下,

您的感觉如何?


《传习录》第140(2)条

【原文】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心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01

这段话说完了以后,顾东桥后面给了四个字,叫“犹可牵合”。“牵合”是啥意思?“牵合”的意思是牵强、勉强、凑合。顾东桥说,你看《大学》里边讲格物,他说格物就是讲本心了,要是这么说吧,其实也能将就的理解,我也能接受啊。

但是“《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这些“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他说这个讲的都是《六经》、《四书》。

咱们说是“四书五经”,这个“六经四书”这个提法呀,是从孔老夫子当年整理经典的时候,咱们不是讲“三书六经”,整理经典的时候,就有了这个提法了。

但是后来到了朱熹先生这儿,因为他做了很多注解,所以从那个时候才定下来,叫“四书五经”这个提法,才有“四书五经”这个提法。

那么“六经”说的是什么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个。《诗经》、《书经》、《礼经》,《礼经》是咱们现在讲《礼记》,现在通常认为是这个《礼记》。《易经》、《乐经》,《乐》现在不见了,失传了。所以“六经”现在就变成“五经”了。然后《春秋》,这是“六经”。

“四书”作为常识,我想大家也知道。《大学》、《论语》、《中庸》、《孟子》,这是后面的时候定下来“四书五经”。

02

那么顾东桥说,你看经典上都说什么“多闻多见”、“前言往行”等等,我一会儿再解释这个意思啊。他说了一大堆啊,让干嘛呢?是让我们明明白白的搞清楚,叫“求于事为之际”。就是你在做事情的时候,你是明白的,你是脑子是清醒,叫“求于事为之际”。

“资于论说之间。”“资”就是资粮。资粮、资本,或者说是资格。就是作为一个支持,理论支持素材,就是你和别人谈论的时候,你得把那些东西搞清楚,你才能谈呢,你才有这些资本。

所以他讲“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用功”是你做功课。“节目”就是你自己遇上万变,遇上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就是你怎么应对嘛。所以他讲“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说这个事情固然,肯定不能允许你——“”是乱嘛,紊乱嘛。肯定不能乱。

你必须清清楚楚,你是有据可循啊,有法可依啊,你必须这样才行呢。对不对?所以这是顾东桥的提法。那么顾东桥这个提法,在顾东桥认为很重要的一个维度,这个维度是什么呢?

这儿说“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求于事为之际”是干嘛?就做事情,行动维度。“资于论说之间”,“论说之间”是干嘛?“论说之间”是搁这讨论,讲理论。那你就看明白了,一个是讲道理的,一个是行动上的。你就看到顾东桥的维度在这儿。

很多人也认为是这样的。有逻辑有行动就够了。还要说什么呢?有理有事,有事有理啊,那还能怎么样呢?天底下的事情不就这事、理啊。那不好意思,天底下的事情除了事和理,还有心。

《了凡四训》里面怎么说?“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就是心这个东西,因为人把它都看得太虚妄了,看得太不真实了。不知道决定命运的,决定体验的,竟然是“心”不是“事”。
03
昨天聊天,聊出一个话题来。我们讲什么脾气不好,各种状态不好。老跑到事儿上去解决,以为事儿好了,好像心态就好了。心态是心态,心态决定心态,事儿能决定了心态吗?你体会这句话呀。所以这个人不明白,人都跑去解决事儿去了,但是我也没说事儿不用解决哈。

比如说,我一直是在强调。为啥我要强调?老是每次说完,当然我也不是怎么的,为什么每次要这么说?因为你在事儿上的,就是你没在那个叫本心,你没有在本体这个维度里,你一定是在二元对立里头。

我说你不要关心逻辑,马上就有人认为逻辑不顶用,反对逻辑。你看他一分享功课的时候,他说:“哎呀,我一不小心又进了逻辑了。”听起来好像他很精进,好像观察很仔细。可是你有没看出来,他这个说法就和逻辑对立了。

逻辑不对立。对立逻辑干嘛?什么行动也不对立。什么都不对立。这一法里面没有对立。但是要让你干嘛?要让你立足在本心上才行,你必须一屁股坐在本心上不动了,这才能行,立场不能变。问题是立场跑到信念,事儿上,这个不行。所以这才是一个大事儿。

所以看不明白的人,你说“是”,他就想到“不是”了;你说“左”,他就想到“右”了。它其实在“一”里面,包罗万象的,“一”里面没有左右的。所以这个道理得明白,至少我们这个知见得正过来。

04

所以你看顾东桥的这个维度,他这儿就讲说,哎呀,事儿上呀、理上呀,这些地方咱们可不能闹乱了。因为啥?因为经上这么说了。你比如说“多闻多见”啊,这是《论语》里边一句话,然后说《易经》里面又说“前言往行”。

“多闻多见”是你要多听、多看。“前言往行”是看人家怎么做,以前的言语,过去的行动。你得看人家怎么说怎么做,这不也是多闻多见嘛?

“好古敏求”,“好古”是你要学习古人,孔老夫子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敏求”,“敏”是聪敏,是迅速。你得赶紧求,你得努力求,你得去努力做行动。这是《论语》里边一句话。

后面“博学审问”很熟悉了,《中庸》里面,“博学”是你大量学习,“审问”是合计,你推敲啊。“博学审问”。

“温故知新”,咱们从小学过“温故而知新。”“温故知新”《论语》里面的。说你看,你得回顾过去,你才能了解新的这个——我现在这么讲,你别着急记,因为这个就是字面的意思,是顾东桥的理解,不是那个什么的。

“博学详说”是《孟子》上的一句话。还有“好问好察”,这儿说舜呢。“好问”是不耻下问,到处去找,学习,叫“好问”。“好察”叫好观察。这不还是多闻多见吗?

所以你看顾东桥特有道理,顾东桥说一大堆,说你看,经典上都是这么说的,“多闻多见”,“好问好察”,都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就得多学习,要加强学习才能行。

接下来我们看阳明先生的态度,阳明先生怎么说?

根据2021年8月21日在太原市素清松茶餐厅的讲座整理


您的每一句话  我们都会认真听

欢迎留言分享 点击这里,说你想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