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起学《论语》19.6子张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投沙斋 2020-07-12

一起学《论语》19.6

子张篇——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原文】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白话】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能笃定志向,切己地询问并能就近身心去思考,仁道就在这里面了。”
 
【释词】
博学而笃志:博,广也。笃,固也、厚也。笃志,可以看做心志坚固不动摇。钱穆:“孔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故博学必继之以笃志,乃可以适道与立。”按:博文约礼。
切问而近思:切,切己、切身,指从自身出发。近,就近。近思指本于自己身心而思考。《集解》:“切问者,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
仁:仁道也,即人道。钱穆:“学者所以学为人,所以尽人道,故曰仁在其中。”  
【先贤精义】
《论语注疏》曰:此章论好学近于仁也。切问者,亲切问于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泛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不远思也。若泛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于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四书集编》曰:切问,谓以切己之事问于人也。近思,谓不驰心高远,就其切近者而思之也外焉问于人,内焉思于心,皆先其切近者,则一语有一语之益,一事有一事之功,不比泛然驰骛于外,而初无补于身心也。
苏氏曰:博学而志不笃,则大而无成;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
唐文治曰:仁,人心也。“博学而笃志”,则所学反于约,而能课诸心矣;“切问而近思”,则所问求之近,而不舍其心矣。诚能如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者渐熟,是求放心之基也,故曰“仁在其中”。
郑汝谐曰:学之博,能自反以笃志;问之切,能自反以近思。心不外驰,由是以进,仁在其中矣。
孟子曰:反求诸己。
程子曰: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切问近思在己者,则仁在其中矣。
陈祥道曰:博学以知之,而不能笃志以有之,所知者必失;切问以辩之,而不能近思以精之,则所辩者必惑。博学切问,则质诸外,所以穷理;笃志近思,则资诸内,所以尽性。此仁行所以在其中也。
檗山黄氏曰:仁,人心也。虽以学问求之,实由志思体之。
戴溪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为学之道尽于此,此之谓明。向上则有力行一事,非是此四者可以谓之仁。仁在其中,犹“学也禄在其中”之谓。
朱子曰:四者皆学问思辨之事耳,未及乎力行而为仁也。然从事于此,则心不外驰,而所存自熟,故曰仁在其中矣。
《四书解义》曰:仁,人心也。心存于内则为仁,驰于外则非仁。今既用心于学问志思,则心不驰于外矣。
刘宗周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皆道问学之事,而求仁之功端不外此,故曰“仁在其中”。仁固无往而不在者也。学问、思辨,非二也。而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心,仁也。然则博学者,学此者也;笃志者,志此者也;切问者,问此者也;近思者,思此者也。此真能用力于仁者也。谓之仁在其中,谓实有诸中,非若存若亡之见也。子夏盖示人以求仁之学也,亦即下章学以致道之意。博学是博文工夫,笃志、切问、近思是约礼工夫
钱穆曰:博文必归于约礼。学虽博,贵能反就己身,笃实践履。切问近思,心知其意,然后适道与立之后,可以达于不惑而能权。本章当与上章参读。子夏列文学之科,然其论学,固不失圣门矩矱(yuē),学者其细阐焉。
 
【附录】
程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何以言仁在其中矣?学者要思得之。了此,便是彻上彻下之道。
 
【本章参考书目】
《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学案》《论语集释》《论语集解》《论语意原》《论语新解》《论语大义》《石鼓论语答问》《四书解义》《四书集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