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学习经方?

 青柠檬20230520 2023-05-22 发布于浙江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10月16日

进度:175/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作者:冯世纶 解读 胡希恕

分享章节: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起31条迄127条)

————————————

【重点摘抄】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病在表,宜发汗解之,若吐、若下均属逆治。表不解,故气上冲胸;饮伴冲气以上犯,故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为里有寒饮之应。虽表未解,亦不可发汗,若误发之,激动里饮,更必致身为振振摇的动经之变,宜以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胡希恕按:平时即有水饮之人,若感冒而误施吐、下,表不解而气上冲者,最易诱致里饮共冲气以上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即其候也。此时以本方降冲气兼逐水饮,则表亦自解,若再误发其汗,益激使饮气冲动,则使身为振振摇矣,此仍宜本方主之。

【感悟】

🌱先直译(必要时意译):

患伤寒的患者,如果用了吐法、下法之后,感觉胃脘部气逆胀满的,并且气上冲到胸膈,动起来的时候有头晕眼花、脉象沉紧的,这种情况再用汗法发汗,那就牵动了经脉,导致身体动摇不定的,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

让我们结合胡老先生的角度去理解这个条文。太阳伤寒,病在表,适宜用发汗的方法去解表,如果用吐法、下法去治疗,这些都不对,属于逆治。没有去发汗解表、表不解,那么气会往上冲、冲到胸膈;这个表没有解,那么水就会往里面跑,造成心下也就是胃这个地方有水饮,这些水饮会从下往上跑;一有动作脑袋就会晕,人的表现就是头晕眼花,这个时候去把脉,就会发现脉象沉而紧,这些都说明了胃里面有寒饮。原本应该用汗法治疗,却经过了吐法下法的误治,这种情况下,虽然表没有解,也不能用汗法去发汗,如果再误用了汗法发汗,那就激动胃里面的水饮,会牵动经脉,进一步导致身体的摇摆不定,更头晕眼花了。怎么治疗呢?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用到的苓桂术甘汤!

即使不是伤寒病的误治,对于平时胃里面有水饮的人,如果感冒了误用了吐法、下法去治疗,表不解却又导致气上冲的,最容易导致胃里面的水饮加上气从下往上冲,那就导致头晕眼花了。这种时候用苓桂术甘汤降往上冲的气加上去除水饮,那么,表证会自己解除。如果再误用发汗的方法,就会导致水饮加上气上冲,也就让身体进一步摇摆不定,这种情况依旧适合用苓桂术甘汤主治。

本条文有一些值得注意的点。原本该用汗法却用了吐法下法,这些治法都会伤胃气,胃气伤了胃也就虚弱了。我们吃进去的食物正常来说应该从上往下走的,因为误治导致胃气虚弱,那么,胃里面的水就会往上走了。所以,心下这个部位会觉得逆满,类似现代医学说“反酸烧心”的症状。

对于脉象沉紧,仲景老师另一部作品《金匮要略》提到“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对于脉象,仲景老师的作品提到的并不少,因为种种原因,之前很少展开,今后可能适当进行展开。之前总有一些朋友向我探讨学脉诊法的好书籍,目前看来,仲景老师的作品讲到脉象的不算少,值得入手。

言归正传,《金匮要略》这一条文,从脉象的角度论述水气病的症状及预后。之前的学习有一些条文涉及到水气病,小青龙汤大青龙汤证等等条文都提到。水气病多见于脉沉。为什么?因为水在肌肤压迫脉道导致营卫受阻,但是,这一点不能算是特异性,还应该注意患者的身体是否有身体肿重的表现。如果脉象突然大而且没有根,脉象浮按下去又按不到脉,说明患者的阳气涣散,身体已经很虚弱了,往往预后比较差。所以,那些有经验的医生,搭个脉就知道患者现在的情况如何预后如何,能活多久,这些一点也不夸张!

🎋 【1000天阅读挑战赛】

时间:10月17日

进度:176/1000

分享者:青柠檬

分享书籍:《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

作者:冯世纶 解读 胡希恕

分享章节:第二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起31条迄127条)

————————————

【重点摘抄】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甘草(炙)各二两。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胡希恕按:赵开美本《伤寒论》及成注本中白术为二两,《金匮玉函经》及《金匮要略》中白术均为三两。胃有水饮而致头晕,白术须多用,故从三两改之。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中加茯苓、白术,故治桂枝甘草汤证且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头眩心悸者。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先生强调了本方证为外邪内饮及其治疗原则,并对白术的作用、剂量重加论述,值得细读。本方证当归属太阳太阴合病。

【感悟】

🌱给出冯世纶先生的推荐处方:

茯苓12g,桂枝10g,白术10g,炙甘草6g。

煎煮方法:这四味药,用冷水6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续水再煎一次温服。

这就是现在很常用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子并不陌生。我们可以仔细看看,不但不陌生,还挺熟悉的,这里面有桂枝甘草汤,也就是前几天学习过的。回顾一下,桂枝甘草汤,可以降往上冲的气、让心悸减轻,可以缓和患者心阳虚弱导致的急迫不舒服。

让我们结合胡老、冯老的角度去理解本汤方。苓桂术甘汤,也就是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入茯苓、白术,刚好可以治疗桂枝甘草汤证加上小便不利、心下逆满而且头晕眼花、心悸的患者。更直白一些,也就是这个茯苓、白术可以利尿,除此还可以健脾祛湿。我们经常看到茯苓白术搭配在一起。

在中医界里面,仲景老师的苓桂术甘汤是千古第一祛湿方。昨天解读条文的时候特地联系到《金匮要略》,既然是名方,还是要联系《金匮要略》,方便理解。《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提到“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从这些条文,我们可以知道,苓桂术甘汤的腹证有“心下逆满”和“胸胁支满”。

回顾昨天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中医的辩证很有意思,很多人的头晕眼花,看似是头的问题或是眼睛的问题,其实是胃里面水饮的问题。前段时间碰到一个病人,看似是脚的问题,根本问题在于脾胃。还有,前段时间以及近段时间遇到一些病人,这几个都算是疑难杂症,问题比较多,头晕眼花、耳鸣、精神萎靡等等,看了很长时间,也找了不少医生,问题始终没有解决。有这么一个案例,很典型。原本是胃的问题,但是,这个患者之前吃的药总是调肝补肾的思路。吃这些药吃多了,以至于他也始终认为是自己的肝、肾出了问题。一个客观事实,要是这些思路能治好,这个病人早就应该治好了,也用不着来找我看病。实际上,刚好是这一个病人用了这个汤方有很明显的改善。当然,一开始的效果(用了2剂)并不明显,鉴于病人对我的信任,加上我坚信自己的辩证没有错误的情况下要求病人继续服药几剂药,患者服用了2剂主动给了我一个好的反馈。

说这么一个案例,只是想警告自己,对于辩证得下苦功夫,对于每一个病人都应该认认真真去辩证,不能偷懒。如果没有学好辩证,很容易陷入头痛治头、足痛治足的误区。这一点我提到过很多次了,重要的事情不止说三遍!就像仲景老师,对于万汤之主桂枝汤,总是不厌其烦地提了很多遍。

中医的辩证就是这么有意思,要学习辩证,还是得回到经方,也就是跟随仲景老师的步伐。对于学习经方,很重要的一点,学习经方得放下脏腑辩证、经络辩证、五行学说等等思路。对于经方,我想用前天上午黄煌教授提到的几句话作为今天学习的结尾:“经方是经典方的略称。经方是千古相传的经验方,更是中医学的标准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使用天然药物的经验结晶。经方,不仅仅是方,也是经方医学的代词。经方医学,不是有别于当今现存医学体系之外的学问,而是中医学的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