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述百练: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一中大语文 2023-05-22 发布于福建

材料一:

在我国,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是传媒界的一大传统。这种传统源于中国几千年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文艺理论核心思想-“文以载道”。进入阶级社会以来,文学就被蒙上了浓重的政治教化色彩。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则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汉代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自此,无论是刘勰的“圣因文而明道”,还是柳宗元提出的“文以明道”主张,其实质都是推崇文学教化功能的延续。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正是在“文以载道”思想的影响下,胸怀家国天下,以文字寄托他们经世济民、匡扶天下的政治主张。

新闻与文学相伴而生,在古代中国,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由于受传统“文以载道”文艺观的影响,国内新闻界一直重视新闻的“政治教化”“舆论引导”功能。被誉为“中国新闻理论创始人”的洪仁玕提出,要通过报纸“昭法律,别善恶,励廉耻,表忠孝”;王韬创办《循环日报》之初也明确表示,“是报之行专为裨益我华人而设”。梁启超更是强烈呼吁“报馆有益于国事”。此后,无论是辛亥革命时期新闻高扬起反清反封建的旗帜,还是五四运动时期报刊成为“救国新民”的重要阵地,抑或延安整风运动期间提出“报纸是党的宣传工作最有力的工具”,贯穿其中的重要新闻观都是新闻的“载道”功能。

即便是在标榜“纯客观报道”的西方,新闻叙事也无法做到真正客观。有研究表明,美国对“2001年撞毁我国军机”“2003年武装侵略伊拉克”等一系列事件的报道无不表现出一致、鲜明的政治倾向。对2008年拉萨事件的报道,更是明显受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束缚,描绘着符合他们意识形态的图景。凡此种种表明,新闻报道都是带有倾向性的。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研究》)

材料二:

新闻叙事是叙述者对新近发生的真实事件进行建构的产物,由于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不同于文学故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表现出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诸多特征:一方面,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另一方面,语言的线性特征与事件的同时异地、异时同地、异时异地性相冲突,使新闻叙事在再现新闻事件时不得不框限某一局部事件、重构一系列事件中各分事件的位置,同时受语言主观性的限制,叙述者的声音不知不觉在新闻话语中回响,以强烈的主体意识将受众包围,让受众不知不觉中被叙述者所控制。因此,新闻报道中所谓的真实事件实质上是经“选择”和“重塑”的事件,是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背景的意识形态建构出来的带有主观倾向性的事件。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受众实际上已被叙述者所包围、所蒙蔽,进入了叙述者的话语圈套,并因此接受叙述者所要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新闻由此达到了宣传的效果。

(摘编自李凌燕《新闻叙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倾向性间的博弈》)

材料三:

不同的叙事节奏安排,取决于记者对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叙事节奏何时快、何时慢,在很大程度上跟事实属性和新闻主题呈现有关。从根本上说,叙事节奏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新闻内容。

以突发新闻采写为例,在突发事件发生当天,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迅速接近新闻核心事实,以最快的节奏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波及人群与范围,以及事态发展、社会反应和各方说法等。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浮光掠影的片段信息往往不能满足受众需求,记者对突发事件的深度透视、全景式扫描与综合性分析,或者披露鲜为人知的独家内容,就需要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适当趋向平缓。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

对于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为了让受众对事件的来龙去脉有更全面的认知,记者应该以事实蕴含的新闻价值为核心,对文本的叙事过程进行合理调节。新闻报道中核心事实与辅助事实的有机组合,使得文本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叙事节奏张弛有道。记者掌握叙事时间间隔的属性,合理地选择和组织素材,以动静结合、快慢相间的叙事节奏,增强核心事实的表达力度,使新闻事件有序展开。

文本叙事节奏的快慢,与新闻的表现力直接相关。新闻文本如果合理运用叙事节奏,掌握好叙事速度,就能使文章简约紧凑,形成不同节奏交替运动的层次变化。这不仅是为了考虑受众的接受心理,更是新闻价值的本质属性使然。

(摘编自陈伟军《张弛有度:新闻叙事节奏的动感表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在“文以载道”思想观的影响下,胸怀天下,创作出了大量经世济民、“救国新民”的诗文和新闻作品。

B.不同于文学叙事的虚构性,新闻叙事要求叙述者对新闻事实不发表评论,目的是客观记录事件,增强新闻的客观真实感。

C.叙事节奏的快慢是由报道对象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的,与新闻事件的事实属性相关,也受情境深度、受众兴趣的影响。

D.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可能与原事件不一样,因为“故事”是经过了“选择”和“重塑”的,带有报道者的主观倾向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在中国历代文学发展进程中曾涌现出多种变体,从“思无邪”“美教化”到“独尊儒术”,最终发展为“文以明道”。

B.洪仁玕、王韬、梁启超等人都强调报纸的“舆论引导”功能,以至辛亥革命、五四以及延安整风等各个重要时期都很重视报刊的宣传作用。

C.《诗经》中包含了村头闲话、街市议论等新闻信息,是文学与新闻相伴而生的证据;美国报道拉萨事件等新闻时表现出的倾向性是新闻报道不“客观”的证据。

D.面对突发新闻,记者往往采用快节奏叙事,以突出时效性,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核心事实,而在持续跟进报道时,其叙事节奏则趋于平缓。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指出我国新闻的社会功能纵向源自“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横向与西方报道互为补充,体现跨越时空的继承与整合。

B.新闻是传达媒体意志的有效途径,叙述者以各种方式介入叙事,受众无意识地被其控制,被动地接受新闻事件的价值渗透。

C.合理调节新闻文本的叙事节奏,掌握叙事速度,可以增强新闻的表现力,因此,再现新闻事件不得不框限、重构以显其节奏。

D.无论突发新闻还是社会关注度高的新闻,其叙述主体都应围绕核心事实及新闻主题,抓住其新闻价值进行或急或缓的报道。

4.请根据材料,分析下面的新闻报道是如何体现新闻叙事主观性的。(4分)

3月30日晚,一列从北京西开往成都东的复兴号列车上,一小孩高烧近40℃。列车员在广播寻医未果之后,随即与成都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中心联系,请求在江油站临时停车。江油站立即启动紧急预案,车站工作人员、值班民警、120急救人员等均在第一时间赶到指定站台,等候即将停靠的列车。两分钟后,病员顺利交接,复兴号驶出江油站。经过一晚上的救治,小孩的病情有所好转。3月31日早上,已回成都的母亲通过电话对江油站的帮助表示感谢。(摘引自《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5.三则材料均围绕新闻叙事展开论述,在具体阐述中各有侧重,请简要说明三则材料有何联系。(6分)

【参考答案】

1.(3分)D【解析】A项,“救国新民”是五四新文化的内容特征,对象弄错。B项,原文“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叙述者在叙事中着力规避自我,不发表评论,以营造客观记录事件的假象,营造新闻的客观真实感”,要求叙述者不发表评论的主体是“新闻的客观真实性”而不是“新闻叙事”;目的是营造假象,也不是“客观记录事件”。C项,原文“慢速叙述的文字,往往蕴含着有意味的情境或深度内容”,不能说节奏的快慢受情境深度的影响。

2.(3分)C【解析】A项,不能说“文以明道”是中国文学观发展到“最终”的一种结果。B项,前后不具有因果关系。D项,原文说“在持续跟进突发事件报道的过程中,新闻叙事节奏并非固定的,而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

3.(3分)D【解析】A项,“互为补充”“整合”等语属无中生有。B项,受众“被动地接受新闻媒体的价值渗透”是有条件的,即“当受众将新闻报道中的“故事”与原事件画上等号时”。C项,框限、重构是讲语言与事件冲突时需要采用的手段。

4.(4分)①从新闻主题看,为了旅客健康,列车临时停靠,使旅客救治及时,病情好转,该新闻事件传递了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正确引导舆论,体现出叙述者选材上的主观意图。②从语言表述看,新闻叙述者虽未直接发表评论,但字里行间渗透了强烈的主体意识,如“随即”“请求”“立即”“第一时间”等词,均表现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肯定与认可,以宣扬主流价值观,体现出叙述者的主观价值倾向。(每点2分)

5.(6分)①材料一和材料二围绕新闻叙事的主观性、倾向性展开论述,重在内容。②材料三围绕新闻叙事的节奏安排展开论述,重在形式。③三则材料相互补充,互为表里。(每点2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