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刻章的人

 述涛说事 2023-05-23 发布于江西

       刻章的人

                                          文/刘述涛

       印,乃信也。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大到历朝历代皇帝手中的玉玺,小到普通百姓手上的名章,都代表了“信”。所以,印章,又叫印信。这天底下,自从有了印信,就有专门制作印信的人,又叫刻章人。

      刻章人,一开始也是手艺人,被称之为师傅,也要有师承,也要拜师学艺,饭有乱恰,事冇乱做。跟着师傅,先从设计印稿开始。刻章师傅的字,一般选择的都是宋体楷书,不像后来的书法家,画家的名章、闲章,要有艺术性,要有创造性,不但是篆体,还讲究朱文、白文之分,还要有什么虫草印。于是,这天底下,又有了专门的艺术——篆刻艺术。

      早年间,县城最热闹的南门口往老街走,在老新华书店边上就有一家刊印社,专门帮人刻字刻印章。当年的刊印社同理发社,裁缝社,照相馆一样,都是属于县服务公司。只是刊印社同这些单位比起来,人少得可怜。记得最多的时候,也就几张桌子,到了九十年代后,就只见一两张桌子。说是桌子,其实也是玻璃展示柜,柜子里放着的全是印材,有木头的,有石头的,石头像是寿山石、青田石,还有牛角和塑料的,最多的还是圆圆的塑料公章。这些公章印材已经刻好了中间的那个五角形,边上单位名称还没有刻。在那年代,刻公章,要有上级主管单位或是公安局的证明信。国家对公章的管理非常严格,全县所有的公章都必须到这家在公安部门已经备案的刊印社来刻,否则外面乱刻,会以伪造公章罪来论处。

       私人刻章,就随意得多,到了刊印石,把自己的名字一说,刻印的人写在纸上,问是不是这三个字,或是两个字。问清楚了,让人选印料,是要石头的,还是要牛角的,最普通的就是木头的,木头的刻三个字,五毛钱。五毛钱,当年也是大钱,那时候一个包子才五分钱,一个油饼才三分钱。刻个最普通的木头章,就得五毛钱。可见,刻印人还是活得挺滋润,赚了钱也没几个人知道。

      当人定好了印材,说好了名字,刻印的就写收据,先把刻印的钱收了。刻印的人从来不会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更不会打死狗来讲价。他们总是先收了钱,然后说,三天后,凭此收据来取印章。或是五天后,凭此收据来取印章。

      三天后,来到刊刻石,虽刻章的人对你有印象,但也得先看收据,拿着收据,把章给你。

    把章拿在手里,有些兴奋,也有些激动。从此,有自己的名章了,要写名字的时候,就拿出章来,往纸上一盖,比写的名字还管用,这代表了你同意,你参与,你认可了。在那个年月,不识字的人多,要写自己的名字,写不出来,就只有掏出自己的名章来,也许当时的现场红印泥也没有,就会把印章放在嘴边上呵气,嘴里呵出的气体,滋润了章体,使得盖出的名字,鲜活了许多,不再是干巴巴的。

       要论起来,刊刻石师傅,毕竟只是一名手艺人,一名匠人,要说多有文化学识,也不见得就有。他们刻出的印章,自然就多了一些匠气,少了一些灵气,缺少一些艺术性。真正会刻印章,有艺术性的还是那些真正懂书法的一些刻印人。首先他们的印稿,就比刻印人丰富,他们得设计出真正令自己满意,也让别人满意的印稿,还有他们刻的是作品,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里面。

      刊刻社的师傅,好多要把印材固定在印床上,才开始下刀。而真正的篆刻大师,从来都是一手拿章,一手拿刀,咔嚓咔嚓,一气呵成。而下刀走线,才最见功力。手劲大,功力厚的人,刻出的线条浑厚雄强,让人看到线条之美。手劲小,功力差的刻印师傅,刻出的线条纤细,柔弱,毫无美感。刻完之后,真正懂篆刻的人,会用刻刀去敲印章边沿,创作出残缺之美,苍茫之美,从而这一敲,才有了这世上独一无二的作品。

     悟道为师,技熟为匠,匠与师,技与道,缺的往往就是那个悟。当年的齐白石,一开始学的是木匠,于刀具并不陌生,以刀刻石,刀法娴熟,但除了匠气,还是匠气。好在遇上了黎铁安同他说:“南泉冲的楚石,你挑一担回来,随磨随刻,尽三四点心合盒,都成石浆,就刻得好了。”

      从此,齐白石,边刻边悟 ,刻了磨,磨了刻,又何止一把楚石。这才成了篆刻大家,画坛宗师。足可见,一个人学成匠易,学成师难,除了努力,还得要有天赋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