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明代的武昌城中之城

 人文武汉 2023-05-23 发布于湖北

一、城史浅说

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东吴为关羽报仇并争夺荆州,结果在彝陵(今宜昌东)一战,刘备几乎全军覆灭。吴王孙权“知东南形胜必在上流也,于是城夏口,都武昌。”(摘自《方舆纪要》)晋代陈寿写的《吴志·孙权传》中亦有“吴赤乌二年城沙羡,吴黄武二年(223年)二月,城江夏山”的记载。他这时为固守江南,拱卫都城武昌(今鄂州市),始筑“夏口城”。

近江水段板筑土石结构的“夏口城”方圆仅二、三里,实为地形险要的军事堡垒这就是今之武昌建城的起始点,至今已有1800周年。相传,“黄鹤楼”就是当时建在夏口城内较高处并紧靠城墙的“瞭望哨所”

古代著名的《江汉揽胜图》中,描绘了武昌城垣和黄鹤楼等

南朝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置郢州,州治设于拥有黄鹤楼的城中,于是便在夏口城的基础上修葺扩建,并改名为郢州城。

到了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其治所亦设在拥有黄鹤楼的县城中。从设置江夏县开始,荆楚的政治文化中心就已顺长江下移到了江汉交汇处一带,此时,郢州被改为鄂州。

武昌城大规模以砖石筑垣,始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这是武昌古城建筑史上继孙权始筑“夏口城”,南朝刘宋修葺扩建“郢州城”之后的又一件大事。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牛僧儒,为方便百姓生活,决定在原郢州城垣的基础上,进行较大规模的改扩建。《唐书·牛僧儒传》记载:“僧儒陶甓以城,五年毕。”甓即砖的古称,武昌自此便有了砖城。至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宣告完工。这次改扩建的城周已达15里,史称“鄂州城”,原郢州城垣则从此告废。

 这幅古代地图上标有:武昌府江夏县城垣周围十七里三分有奇

历史演变曾使武昌的城垣几次扩大,最后一次的城垣定型,是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由江夏侯周德兴主持扩建长达十年才竣工。武昌府暨江夏县的城垣周长已达十七里(明代一里约为现在的576米)三分有奇,蛇山全被包在了城垣之内,墙体主要用的是长42厘米、宽20厘米的大青砖砌筑。

城门与城门楼共开设九座。东有大东门、小东门,西有竹簰门、平湖门、汉阳门,南有新南门、保安门、望泽门,北有草埠门。到了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都御史顾璘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改小东门为忠孝门,改竹簰门为文昌门,改新南门为中和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改草埠门为武胜门。

这是按清代武昌古城图重新绘制的简体字版

这座拥有黄鹤楼的武昌府城、即是江夏县城、也是湖广行省武昌会城,因此,老百姓将九座城门改的新名,编成了民谣传唱至今:

远望湖广高又高,九门俱用铜铁包。

窝风避浪文昌门,升斗量米平湖门,

迎宾接驾汉阳门。挑鱼卖菜武胜门,

推车抬轿忠孝门,游山玩景宾阳门。

回子赛宝中和门,姑姑烧香保安门,

和尚骑马望山门,会城武昌九座门。

当年,在管理上还专门设了“九门提督”的官职。明、清两代,作为湖广行省建筑规模最大的武昌城,其局部虽不断有过维修,但城垣位置与大小规制始终没变,一直沿用到1927年才开始拆除。

二、楚王朱桢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后,他实行了“分封就藩制”与“无诏不得入朝”的制度,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

因为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郡县制、削弱分封制。少数被分封的藩王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却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拥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两点考虑:一是外御蒙古;二是内稳朝政。朱元璋子嗣众多,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磨炼,具有一定的实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马。

如果要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难免会发生“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人伦悲剧,不如将他们分封外地,远离政治中心则更妥当。为此,他作出规定:禁止藩王随意进入京城,三年才能进京一次,以避免与朝廷大臣发生勾结。同时,他还不准藩王之间互相联系,特意错开藩王们的进京朝见时间。

明朝皇族的膨胀,从太祖朱元璋开始。他称帝后大肆分封各地的藩国共有24在这24个亲王的基础之上,又繁衍出数目庞大的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等皇族宗室,他们享有丰厚的封赏和特权,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不参与社会生产和创造价值,却要靠百姓纳税来养活。

对于太祖的龙子龙孙们,朝廷不仅仅只是给钱给粮(禄米),宗室的婚礼、丧事、造宫、营圹以至于仪仗、校尉、王府官员等开支,都要由政府按不同规格支付,锦、丝、纱、罗、绢、布、绵、盐、花等等日常用料,也皆由朝廷供给。

明朝朱元璋分封子侄为藩王各地的分布图

明楚王朱桢(136445日-1424322日)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其母是充妃胡氏。朱桢出生在武昌朱元璋的行营,即武昌沙湖边的小龟山与紫荆山之间,薨于武昌城中的楚王府,享年六十岁。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桢出生时,朱元璋刚刚攻克大汉都城武昌,陈友谅之子陈理率文武百官开城投降,有了这双喜临门的好兆头,为他日后被顺利分封为“楚王”奠定了基础。

明代楚昭王朱桢画像

明洪武三年(1370年),六岁的朱桢被封为第一代楚王藩戍武昌,这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实行“分封就藩制”的正式开启。1381,虚岁十八的朱桢来到武昌就藩,当上了楚王府的第一位主人。他坐镇武昌,统兵拱卫京师上游,征讨南方各地,成为了镇守湖广的一方雄藩。

朱桢1385年受命与汤和、周德兴领兵镇压铜鼓和思州(两地在今贵州省内)的少数民族叛乱。1397年被任命为讨伐古州(在今贵州省内)少数民族叛乱的主帅。这位武昌城中之城的老居民,在1424年去世后,谥曰昭,故他被称为楚昭王,其王位由儿子朱孟烷继承。

在第二代楚王朱孟烷的中后期,朝廷政策变了,所有被分封的藩王逐渐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他们被动成为了只能享受俸禄与赏赐、吃喝玩乐与养尊处优的真正富家翁。

朱桢及其子孙后代是武昌城里的一个特大家族,他们死后全都安葬在梁子湖畔的龙泉山风水宝地。明楚王寝园(即墓园)坐落江南龙泉山3平方公里的中央盆地内,位于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龙泉街,东距武汉市区约15公里。

明代楚藩王系共传八代九王,其序为楚昭王、楚庄王、楚宪王、楚康王、楚靖王、楚端王、楚愍王、楚恭王、楚(末)王。除楚(末)王是被张献忠部下俘获后沉湖而亡外,都是在龙泉山修建寝园安葬。各寝园的规模都很大,建有碑亭、茔城、大殿、配殿、祭台等建筑物,明亡后遭毁坏,多已不存。

龙泉山明代楚王寝是时间跨度最长、格局最清晰、占地最集中的明代藩王墓葬群,也是相对比较少见保存基本完好中国古代高等级家族墓葬群。去年12月底,龙泉山风景区的明楚王寝园,已入选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意味着该公园正式步入建设阶段。

明楚昭王寝即墓园俯瞰图

三、王城规制

在明代的武昌城内,历史上曾经还有一座鲜为人知的“城中之城”,它就是存世长达两百多年的楚王城,该城亦名楚王府,乃为明代楚王分封就藩的家庭居所、其建筑规模类似缩简版的北京紫禁城。

明嘉靖元年(1522年)《湖北图经志书·司志·藩封记载: 楚王府,在司东南一里,洪武三年建府,周围甃以砖城,城下为池,外为红墙。为四门,南曰端礼,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北曰广智。”“宫室,襄辽荆吉兴寿荣等主府大略同。”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中的楚王府示意图

《明太祖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七记载:“洪武十二年十一月甲寅(13791220日),燕府营造讫工绘图以进。其制:社稷、山川二坛在王城南之右;王城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门楼廊庑二百七十二间;中曰承运殿,十一间;后为圜殿,次曰存心殿,各九间;承运殿之两庑为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之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其南曰灵星,余三门同王城门名,周垣之内堂库等室一百三十八间;凡为宫殿室屋八百一十一间。”

明洪武四年(1371)正月,中书省制定了各地藩王府、宫城墙、宫室高度、装修标准等规定,朱元璋御批“从之”。

牛新民老师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所绘制的明代武昌楚王府位置图

笔者的老朋友牛新民老师,为明代武昌城中之城楚王府,曾作了长期深入细致的研究,他的研究成果笔者非常认同并引用如下:

“在今人的口述、书著中,都只是笼统地称作为楚王府。但从上文可知,楚王府除王宫的城墙外,还有一道护城河(池)和一道边界红墙(估为普通围墙,粉作红色)。因此,我们所说的楚王府,实际上应该分为两个概念:一个是指城墙内的藩王宫城;一个是指整个红墙以内(包含宫城)的全部范围。”

“而明代楚王府之宗庙,即后来的烈士祠处(在紫阳湖公园大门对面)。参照1909年地图中的街道、湖泊位置等因素,估计楚王府红墙北至蛇山脚下;南至张之洞路北侧;东至阅马场红楼西与原烈士祠东侧一线;西至近解放路,约为长方形。红墙也有四门,分别与宫城四门对应,除南门名棂星门外,其余与对应宫门名相同。”“复兴路即为出宫城的大道,而复兴路与张之洞路交汇点即棂星门处。”

如果读者仔细观看了牛新民老师根据他的研究成果所绘制的明代武昌楚王府位置图,其准确方位与大小则一目了然。

据史料记载,楚王府兴建历时9年,于1379年竣工,老百姓称之为“王城”。其城墙高2.9丈,设4门,门以丹漆底色加金涂铜钉铆固,门上建有城楼。王城墙砌的是大青砖,中轴线由南向北建有前三殿和后三宫。前三殿分别是:重檐歇山顶面阔11开间的“承运殿”、重檐攒尖顶的“圜殿”、重檐歇山顶面阔9开间的“存心殿”。穿过后三宫即是王城的北门,门匾镌刻着广智门”三字,因王府中的服务人等与生活物品必须要由此门进出,所以民间俗称此门为“后宰门”,它面对蛇山上的龙床台。王城内的房子共计800多间,外加一些与之配套的宗庙、寺观、社稷坛、金鱼池、护城河、御菜园等设施,从而成为了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规模庞大的明代古建筑群之一。

乾隆五十九年( 1794年)江夏县志武昌省示意

自明楚王藩戍武昌后,武昌城内的风景名胜便出现了“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外加一个黄河湾”之说。所谓三台,指的就是楚望台、梳妆台和望儿台。楚望台位于梅亭山,今起义门内东侧。明楚王朱桢就藩后,在此筑台,常朝东方遥望都城(即今南京)以寄托对父母的怀念之情。梳妆台是楚王府内后花园的寝宫之一,相传为历代楚王妃嫔的梳妆处,今高台遗址尚存并建亭一座。

武昌楚王府的梳妆台遗址亭

望儿台原名为龙床台,这里曾经是朱元璋焚烧陈友谅缕金床的地方,位于高观山凤凰窝,即现在的黄鹤楼楼址处。相传,第九位楚王朱华奎是个假冒的王爷,他原本系恭王妃的兄长王如言之子,自小被抱养在宫中,袭封为第九位楚王。宗人朱华越等向朝廷揭发朱华奎非恭王子,明万历皇帝下诏“勘楚”,朱华奎遂被暂幽于贡院,恭王妃作为其母,每天必上龙床台朝山北贡院观望,此事平息过关后,在老百姓心中并不认可,于是故意将龙床台称为望儿台以示嘲讽。

四、西王屠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张献忠率部乘夜攻下州。三月,献忠义军连下(今浠水)、黄州、麻城。在麻城,张献忠招募得数万人。面对来势凶猛的张献忠,末代楚王朱华奎依然待在王府饮酒,当武昌地方官员前来通报军情,提出暂借些银两,以充军饷时,他说守城之事与他何干?至于银钱,他也很缺,这样吧,王府中有一把椅子,还蛮值钱,你们拿去换钱吧。这个财迷心窍,愚不可及的末代楚王,就连覆巢之下,岂有完卵的道理也不明白。这是朱元璋怎么也想不到的,子孙会堕落昏庸成这个样子。明朝不灭亡,真是天理难容。

五月石榴花开献忠义军西取汉阳,从鸭蛋洲渡过长江,迅速攻占武昌府城。守城官吏闻风而逃,武昌城中楚王所募之卫也多为内应,他们大开城门迎接义军。武昌楚王府的末代楚王朱华奎这时已年逾古稀,他很快就被俘获,张献忠命令将其装入竹笼沉入武昌西湖处死后,又命令捞上来与部下分食其肉

史料记载,张献忠攻克武昌城时,明朝大学士礼部尚书贺逢圣,率全家人投滋阳湖(今紫阳湖)殉国。后来,督学高世泰曾改“滋阳湖”为“亚相湖”,但这个亚相湖湖名,在民间并没有叫响传开。

在武昌,张献忠踌躇满志,自称大西王”并建立了大西政权。设六部和五军都督府,他还委派了一批地方官吏。改武昌曰天授府,江夏曰上江县”,并开科取士,招揽人才,共录取进士三十名,廪膳生四十八名,都授以州县官职。

张献忠占据武昌城僭称大西王时,他下令开铸“西王赏功”钱币,取用当地王府的金银器皿和城中寺院的铜佛熔炼鼓铸。“西王赏功”方孔圆钱并不是流通性质的钱币,而是用来颁赏给作战有功将士们的钱形奖章,属于纪念性钱币。“西王赏功”钱币直径50毫米,面文楷书顺读,字体端庄,笔画挺拔,背无文,制作较精致,有金、银、銅三种,存世量少,被现在收藏界视为天花板级别的珍罕品。

 2016年在四川眉山江口镇考古出土的“西王赏功金、银币(资料图)

当年,李自成也在襄阳建号称王,并对张献忠占据武昌十分不满。时,左良玉兵复西上,张献忠大西政权官吏多被擒杀。献忠惧,谋去之”。两境相接,形成了并立的两大农民起义军势力。张献忠自知力弱,无法与李自成对抗。

崇祯十六年(1643年)八月,张献忠率部南下,以二十万重兵攻岳州、长沙、衡州,九月下宝庆、永州。张献忠在放弃武昌府城前夕,他的部队焚毁了武昌城中之城——楚王府的宫城,同时,他下令对老百姓实行屠城,滥杀无辜令人发指,刹那间风云变幻,血流成河,惨绝人寰。

明季北略·卷十九·张献忠屠武昌记载:“楚宗多从贼者,献忠执楚王,尽取宫中积金百余万,辇载数百车不尽。楚人以是咸憾王之愚也。献忠以箯舆笼王,沉之西湖。湖水涌沸,久之乃死,贼亦异之。王之先乃太祖第六子,洪武三年封,至是始遭难,其富可知。贼屠僇士民数万,投尸于江,尚余数万人,纵之出城,以铁骑围而蹙之。江中浮尸,蔽江而下,武昌鱼几不可食。其余民数百,悉断手足,毁目鼻,无一全形者。”

五、江口沉银

164712日,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县中箭身亡,而他所拥有的巨额财宝却不知去向。因此,在民间于是就有了“岷江口千船沉银”之说,同时在人们的口碑中还出现了一首顺口溜并流传至今。即:“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所以,四川的眉山江口镇岷江河段一直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这是根据“岷江口千船沉银”之说顺口溜而镌刻的石碑。(资料图)

史料中实也能找到相关“张献忠千船沉银的记载。南明建昌卫掌印都司俞忠良在其所著《流贼张献忠祸蜀记》中记载隆武二年1646年)丙戌九月十六日,副总兵曹勋率建南兵克邛州,距成都仅两日行程。献忠离成都,率贼营男妇百余万操舟数千蔽岷江而下。都督杨展起兵逆击之,战于彭山之江口,……。官兵枪铳弩矢百道俱发,贼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宝及银鞘数千万,悉沉江底。群贼登岸走,旋奔川北,杨展率部追之。”  

某杂志刊载《江口沉银 八大王的宝藏终见天日》(资料图)

201615日,在“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中心区域发现的一批珍贵文物,正式揭开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神秘面纱。这次的科学考古发掘,除发现刻有“大顺”年号的银锭、以西王赏功”的金币银币外,最为珍贵的一件雕刻有“大西大顺二年”等29字的金封册。该金封册是张献忠大西政权时代的标志性物件,12厘米、宽10厘米、重730克,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在“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中心区域发现的批珍贵文物中,还有一件金册残件,上面有精美书体的錾金文字,经仔细辨认,发现了其中的“尔湖广武(昌)……封尔为楚……宗藩”等字样,其制作精美,质地高贵,内容指向表述清晰准确,铁证如山显现出这件物品就是当年武昌城中楚王府的金银财宝之一,其历史研究价值,弥足珍贵,它是关于张献忠曾掠夺武昌楚王府不可多得的稀世物证。

201615日,在四川“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出土的金册残件,上面刻有“湖广武(昌)”等文字(资料图)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的第六子、第一代楚王朱桢,正式就藩武昌,入住在武昌城中的楚王府宫城。从朱桢开始至朱华奎,共八代九王,传玺242年,这在明朝分封的所有藩王中,王位能连续传承两百多年的,十分罕见。因此,在武昌楚王府宫城中,经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金银财宝,既多又好就可想而知了。然而,我们以这次在四川“张献忠江口沉银遗址”中心区域,科学考古出土的金册残件上,所幸还能管窥到当年楚王府的相关信息。

清代文人有一首竹枝词描写了明代武昌楚王府宫城遗址:

黄龙禅院故藩宫,

尘劫茫茫富贵空。

试过梅亭紫金路,

山花曾傍楚姬红。

现在,从武昌区还在使用的楚望台、王府口、梳妆台、九龙井、八卦井、中营街、扎珠街、后宰门等地名上,还或多或少能寻找到一些与明代的武昌城中之城“楚王府”有关的历史印痕。

谨以此文纪念武昌筑城一千八百周年!

打捞江城记忆  串起散落的珍珠

钩沉三镇往事  回眸过眼之烟云

民国武昌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