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面故事 | 学校、企业、城市共生,教会学生终生受用的能力

 盐心Jaffe 2023-05-23 发布于四川

作为中国高职院校的顶流,深职院的发展有非常好的代表性和借鉴意义,本文着重从校企融合、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通识课程建设几大维度,分享深职院的办学经验,供其他职业院校学习借鉴。

当然,深职院可书写的层面还有很多很多。比如“立地顶天”的科研、关键技术的攻关、丰富多元的社团以及立德树人的学风等。限于篇幅,未能一一概述。

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

与华为、比亚迪、大族激光、平安银行等

行业领军企业共建了17个特色产业学院

1

“一流的专业

要伴随一流的企业成长”

2010年9月,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和比尔·盖茨来到中国,其中的四天行程是访问比亚迪。当时比亚迪的汽车制造还没起家,主营业务还是电池、电子代工。

这一年,比亚迪找到深职院,双方有了初次合作,深职院送了第一批学生到比亚迪去实习、就业。

“大约四年后,新能源汽车的苗头起来,我们的老师开始转型,学校增设了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专业方向,就想跟比亚迪进一步合作。”汽车学院董铸荣院长回忆。

深职院提出“一流的专业要伴随一流的企业成长”,当时,深圳除了比亚迪,还有五洲龙、长安标致雪铁龙等车企。

经政府牵线搭桥,2019年1月,比亚迪应用技术学院正式落地深职院,至今已定向培养输出400余名毕业生。

比亚 迪应用技 术学院,通 过“四共”——产学共融、技术共研、师资共用、人才共育,充分发挥了深职院教育资源优势和比亚迪行业领军企业优势,共同培养人才。“四共”又分别对应学院建设的四大目标——产教融合机制创新高地、应用技术研发高地、名匠大师汇聚高地、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董铸荣院长认为,深职院的特色产业学院育人模式,受益的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深职院每年会安排5名左右教师到比亚迪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人才培训工作,比亚迪每年会派10名左右优秀技能人才,投身职业教育,带来最新的技术技能,实现“师资共用”。

学校成立职业院校工业文化研究中心

学院一楼摆放了一辆1∶1的汽车模型。这辆汽车模型汇    集了比亚迪的关键核心技术,例如刀片电池,双电机驱动、多合一控制器等。该模型只有两个,另一个在比亚迪总部。

比亚迪汽车的销量,目前已超越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总和,正式登顶中国汽车销量第一品牌,在中国乘用车发展近40年历史中,第一次由自主品牌实现了这一目标。除了政府支持,比亚迪取得今日的成功,关键在创新和技术上不断突破,可以说厚积薄发。

得益于校企共育,深职院创新教学方式,和企业共建了虚拟仿真实验室。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后,先在虚拟环境下模拟操作,然后到实车上动手实践。再比如5G连线,比亚迪总部在坪山,学生过去不方便,比亚迪便授权(唯一对外授权的)学校通过5G连线,让学生在教室就能看到比亚迪的整车生产线,以及碰撞实验室、针刺实验室、检测实验室等。

汽车行业教学,历来有一大难点。老师讲解汽车构造或维修知识时,学生一拥而上,无法让每个学生看得清楚明白,教学效率低下,“理(理论)实(实际)一体”难以结合。如今,这一难点也被先进的教学技术解决了,老师在实车前讲解,同步投射到课堂屏幕,并可连麦,全班都能直观地学习。

“这就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让学生在最短时间掌握理论和实操,也给老师减负。比亚迪共享最新的技术、资源,我们的学生就是他们未来的员工,学院也可作为比亚迪员工的培训点,所以说是共赢。”董铸荣告诉记者。

华为ICT学院,是深职院校企合作的另一个典型。

2006年,华为业务营收突破100亿美元,其中65%以上来自海外市场,此时华为急缺网络技术人才。同年,华为就在深职院立项了一个校级科研项目,拉开了校企合作的序幕。

2008年,深职院落地了华为首个在高校设立的华为数据培训中心。近十年,华为每年评选“全球十佳优秀合作伙伴奖”,深职院都名列其中。2022年7月,双方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截至2022年底,华为在全球108个国家设立的ICT学院超过2200所。在国内众多ICT学院中,深职院的ICT学院业绩最突出。基于多年合作,华为授权深职院作为全国华为ICT学院的师资培训中心,目前全国仅此一家。

华为聘请的专家或工程师,会到深职院上课。每年寒暑假,深职院老师也会到华为其他城市的培训中心或数据中心进修。ICT学院的实训室环境与华为公司一致,因此学生在校就能了解到未来的工作环境。

17年的合作,深职院的成绩之一,是把华为的职业认证体系,由原来的公司内部认证打造成面向社会及学生的培训认证体系。比如通信专业,将华为的认证体系引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中,经十多年的完善,形成了“三分”课程体系——分段、分类和分层。

深职院华为ICT学院的学生,大二下学期开始,就可根据求职岗位或个人兴趣,冲击不同等级的认证。认证分初级、中级和高级,教学大纲可覆盖到中级,如有兴趣和能力,可进一步冲击高级证书,但需花大量时间训练。顶级认证证书含金量高,光是培训和认证费就需15000元,深职院会以奖学金的方式,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去冲击。

此种模式,被称为“课证共生共长”的人才培养模式。伴随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培训认证的标准和内容也随之变化,深职院的课程体系严格跟进培训认证体系而优化,以保证学生掌握适应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截至2022年底,深职院培养的学生,通过华为各个等级认证的超过3000人,拿到顶级认证的超过300人。双方目前的合作范围,已从最初的通信专业,延伸至网络、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制造等多个专业。

2


教会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

在深职院一千五百多位老师中,刘红燕教授资历颇深,教龄达27年。1996年她带领团队创建国际商务专业(当年叫外贸专业),多年来她一直负责该专业的建设。

1993年刘红燕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本科是自动化控制专业,研究生是工业外贸专业),毕业头两三年,先在深圳市企业管理协会从事市场开发工作,又到某纺织品集团从事外贸业务工作。2009年,她在职取得了武汉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

1995年,刘红燕进入深职院,在连锁经营专业(现在的市场营销专业)执教。尽管来自企业,但她没有零售业经验,因此一进校,学校就安排她下零售企业实践。当时,刘红燕每周上完学校安排的一天课程,就到天虹商场实习,跟商场员工一样打卡上下班。半年间,她走遍所有柜台,把商品陈列、标价、盘点、收银等全套技能都学会了。第二学期,刘红燕就开始上该专业的核心课。

1996年,国际商务专业开始招生,从最初的一届一个班,发展到今天的一届六个班。而这个专业,在金平果排行榜上,也多年名列前茅。

在专业建设上,刘红燕一直紧跟产业变化,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升级课程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的成果。她努力上进,从一名年轻教师很快成长为优秀教师。从2006年开始,她先后四次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创新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

尽管如此,她依然没有止步,不断钻研课堂教学改革,每年围绕不同学生特点加以调整,从试卷结果倒推如何改进教学……一次又一次尝试,一遍又一遍修改,她乐在其中,不断挑战自我。

功不唐捐。刘红燕凭“进出口业务”获得2006年广东省精品课程,“国际市场营销实务”获得2007年国家精品课程,主持的项目 “实践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在2009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她被教育部授予“国家教学名师”。

“我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的学生,我取得的教学成果奖,全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刘红燕说。

有学生说,刘老师的课任务多、压力大,是大学期间上过“最累的课”,但他们又说,正是刘老师的课堂,彻底改变了自己。毕业后调查,刘红燕的课,学生满意度最高。

刘红燕总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为例,她要求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不会的内容,通过上网或图书馆查阅资料解决,而不是依赖老师。自学仍不明白的问题,贴在书页上,先小组讨论,解决不了,刘红燕再负责答疑。

同时,针对学生提问,她又不断深化问题,教会了学生一系列独有的学习方法,比如“顾名思义法”“望文生义法”“滚雪球法”“找亲戚法”“类比法”“联想法”“对比法”等,帮助学生获得学习的能力。

她常跟学生讲,“不要把时间都花在短视频、游戏或小红书上,一定要坐下来看看书,要能静下心来沉淀,养成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我教的很多东西终将过时,但学习的能力和方法永不过时。我不允许你们说'不知道’三个字,你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

这学期,有老师向刘红燕致谢,称接手了一个她的班,感觉太不一样了,很多东西自己还没讲,学生就知道怎么做。这是刘红燕课堂训练的结果,她的育人思想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专业扎根多年,刘红燕发现企业看重的诸多能力中,排第一的是沟通能力。但沟通力不是开一门课就能教会的,刘红燕就将这种能力培养渗透在所有专业课中。她采用项目式教学、任务驱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汇报分享、下企业实践、走出去调研等过程中,锻炼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等。

譬如国际市场营销课,学生做市场调研,问卷调研是最常用的方式。如何设计问卷?刘红燕先让学生选定一家跨国公司,敲定产品、查阅资料、找同类产品的相关问卷、分析问卷构成,在“做中学”。经小组汇报,刘红燕再对汇报纠错,学生就能清楚一份优质问卷的结构、目标、设计逻辑等。

学生参加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在初期的任务学习中,学生会融入个人生活经验,而我的教学一定是在他的经验基础上去叠加,等他们自己设计好问卷后,会约我讨论、提意见,一份问卷通常改四五次才能定稿。定稿后,学生再分组采用街头问卷、企业访谈、问卷星网上调研方式,完成市场调研。”

而问卷星、PPT等技能,刘红燕不用教,学生都能搞定。她只提要求,用任务和项目来驱动学生学习。

此外,在刘红燕的教学中,一个项目的调研结果出来后,还可以为后续项目服务。比如根据问卷数据,分析消费者行为、定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策略,最终形成策划报告。拿着这些成果当敲门砖,学生再去找对口企业交流,请企业专家给予指导。通过这个过程,学生收获的远超书本所能给予的。

在日常教学中,除了项目化教学、翻转课堂贯穿始终,刘红燕还采用多种教学法,如拼图法、贴图法、找不同法、阶梯法、辩论法等,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卷入”课堂。

根据调研结果和教学实践,刘红燕精心打磨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带专业团队和企业紧密合作,对专业所有课程进行了“项目化”的课程改革,实现了“把企业搬进课堂” 的教学改革,解决了文科类专业学生大批量走出去到企业实践的难题,实现了“理论课程实务化、实务课程实践化、综合实训对岗化”的课程改革,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企业需要的沟通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职业能力等。

国家教学名师刘红燕教授(左)在指导年轻教师

近年来,除教育教学外,刘红燕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教师,负责全校专业主任的培训、金课种子师资和新入职教师培训等多项工作,获得一致好评;在全国,刘红燕培训的高职、中职一线教师近十万名;她指导的教师团队参与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获得省级及国家级奖项,带领团队编写的教师能力成长培训手册也即将出版。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着初心和对职业教育的极度热爱,刘红燕体会到了身为一名职教老师的乐趣,并将继续贡献智慧。

3

用制度激发老师的成长动力,

做到人尽其才

深职院的办学质量高,背后是多年积攒下的一支优质师资队伍。

为建设一支高素质、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深职院紧紧抓住教师评价改革这个“牛鼻子”,通过持续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着重解决教师队伍如何“进得来、育得好、用得活”难题,营造人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氛围。

学校师生设计作品亮相深圳时装周

比如突破用人壁垒,对高、精、尖、缺人才采用“一事一议”的方式,大力引进名匠大师。2018年以后,深职院对新入职人员采用 “预聘—长聘制”和“聘任制”的分类管理方式,鼓励教师努力精进,在两个预聘期内达到相应业绩,可获得长聘资格,逐步建立起了“能进能出”的人才激励机制。

在聘期岗位竞聘的过程中,深职院倡导教师自己跟自己比,达到一定的业绩条件即可兑现相应的校内绩效工资,同时通过实施协议工资、年薪制、项目工资等灵活的薪资办法,逐步构建出“能多能少”的薪酬激励机制。

目前深职院老师中,“双师型”占比90.26%,而这靠的是学校和企业的双向培育。

首先是入口选拔时,优先录用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其次,在入职培训中,学校通过“一新一师一企”的制度建设,要求新入职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并完成三个月到半年的企业实践,才能走上教学岗位。同时,学校还通过在合作企业内部设立双师型教师 “工作站”和在学校设立兼职教师“流动站”的方式,为学校教师定期下企业实践和兼职教师来校交流提供平台,逐步建立了人才 “能来能往”的校企融通机制。

“老师不光是纸上谈兵,而要有真才实学,技术过硬,学生才会更信服。”组织人事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深职院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教师的个人发展,教师的上升渠道顺畅且多元。在职称评审上,有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化、教学成果、指导学生大赛、社会服务等多维度的十几个选项供选择,每个选项同等重要。

教职工可以根据个人所长选择岗位,擅长教学的专任教师,连续教学测评优秀可免科研考核,专职于教学;教学研发型的教师,则可降低教学工作量的要求。

在教师培训中,对教职工进行贯穿生涯周期的分类、分阶段、分维度培训,不论人员身份,每年给予同样额度的继续教育培训经费,鼓励教职工提升学历。过去四年,受学校学习氛围的影响,校卫队(保安)中就有三位考上硕士研究生。

“目前,我校老师基本适应了人事制度改革'六年一大改,三年一小改’的变化,改革的大趋势就是大家都用业绩说话。我们期待教师在职业教育领域'成才(人才)、成名(名师)、成家(大家)’,只有激发了他们的成长动力,做到人尽其才,最终学生才会更受益。”一位工作人员说。

4

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一个都不少

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工业机器人、无人工厂也已出现,这对职业教育是一大挑战,要想避免培养出纯粹的“工具人”,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这方面,凭借优秀师资,深职院再一次走在了前列。

在通识课程上,深职院分为四大板块。第一块是全国职业院校统一开设的思政、外语、体育等。此外的三大块通识类课程,则颇具创新。

比如通识核心课程,有100门左右,分五个板块: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科学精神与生命关怀、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创新创业与多元实践。

以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承模块为例,开设有《儒道释经典简说》《两宋历史简谈》《建筑识图与历史文化》等16门课;社会科学与现代社会模块,开设有《环境伦理》《幸福课》《生活中的法律》等18门课。

这系列核心课程,每年都在更新。“作为职业院校的通识课,我们的设计理念,是在夯实工科基础上,拓展学生其他方面的思维,培养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务处处长覃晓燕解释。

社团招新现场

第三块是通识一般课程,该部分属选修课,老师们在教有余力的基础上,从自己的兴趣特长出发,开设一些对学生素养有补充作用的课程。第四块是通识拓展课程,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围绕19个专业进行拓展,每个课程组大约有5门课,学生可跨学科选修,修完后能获得证书,相当于选修了第二专业。

通识核心课程中,创新创业与多元实践版块的建设,牵头部门是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在学校对面的创智云城,深职院设立了学生创业园、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技术技能人才创业园。创业园不仅是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也是中小企业的孵化基地。从2009年至今,创业园共招收了21期学员,孵化出460多个企业,其中有7个营收上亿。

创业园专职教师陈文锴告诉记者,入驻园区的学生创业团队,需要经过申请、答辩等一系列严格的遴选流程。

“我们最终选择的不是项目,而是人。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扮演的是伯乐的角色,把有潜质的人才和团队挑出来,为他们提供服务、增值赋能,园区里一切都是免费的,相当于给入驻团队提供一个低成本的试错机会。”

而成功入园的创业团队,学校会安排三类导师为其提供指导,分别是技术导师、商业导师和校外导师。

学校目前已建成10所书院,

实现了书院文化在学生社区的全覆盖。

图为崇理书院

团队入园后,陈文锴会给每个成员发红包,红包上写下“基业长青”四字。“对企业,我们祝福它能长长久久运转下去。对学生,我们希望他们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E



审 | 周春伦

排 | 彭运康

广告         联系人:罗南映 电话:13275958636

END

2023年/第169期2023/5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

订阅《新教育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