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3):敖包文化与生态观(上)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3-05-23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吉模

前篇: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1):对察哈尔部形成的研究
察哈尔历史文化简述(2):镶红旗、镶蓝旗沿革史

早在公元前六世纪,蒙古高原崛起的匈奴人在跃上马背的同时,大草原上祭拜大自然的敖包也随之形成。随着北方民族的迭兴,草原上的游牧部落依托着萨满巫师来举行各种祭祀活动,使敖包文化没有因战乱而遗失, 还沿着其宗教和民族文化之脉络生生不息。各游牧部族相互影响,彼此效仿,虽在部族之间某些祭祀细节有所区别,但精神寄托这一祈求是高度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到了成吉思汗时代,草原敖包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发展;随着蒙古铁骑的驰骋,敖包文化又一次拓展到整个欧亚大陆,除了中国外,还存在于俄罗斯、匈牙利、捷克、吉尔斯坦、保加利亚、利比里亚、伊拉克、土耳其、印度、阿富汗、法国、爱尔兰、芬兰、日本、德国、缅甸、埃及等国。很显然,属于起步阶段的敖包文化曾经是影响大半个地球的最为普遍的人类共同文化现象。

草原敖包是凸起的石头堆子,外表看似简单,但作为一个文化课题研究敖包文化,其内涵也是特别深厚的, 绝不是由一般人随意堆石头去建的。建一个敖包的程序是颇为讲究的,特别是选择建筑敖包的方位,要注意周围环境有无墓地,是否清洁卫生,要一点儿污染都不能有。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合适时辰及弄清楚天干地支的关系,比如谁家新建敖包一定要把主人的生辰八字、日月星辰、山、水、火、木等一系列宇宙范畴的大事情弄清楚,解决好,才能修建新敖包。

有史以来,为什么大部分敖包都在阴历五月十三祭祀呢?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这期间正值春末夏初,恰逢草原芳草吐青、万物生灵繁衍成长的美好季节。选定祭日为“十三”的其他几种理由是:一、祖先成吉思汗在年满十三岁时就大显英雄本色,战胜了种种艰难困苦,最终创立了蒙古大汗国。由此,蒙古民族把“十三”看作是逢凶化吉、兴旺发达的吉利数字。蒙古族在男儿年满十三岁生日那天,都会给孩子郑重其事地举办成人礼。二、包括成吉思汗家族在内的十三个部落, 缔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蒙古帝国。由此,大部分蒙古部落的敖包统一在阴历五月十三这天祭祀。也许是苍天感应的缘故,往往在祭祀的当天或者是三五日后,总会有淅淅沥沥的甘霖雨露撒向草原,进而滋润锦绣大地。

凡是修建敖包者,都要聘请萨满博的,( 元世祖忽必烈汗) 之前请萨满博的,忽必烈可汗以后就请喇嘛主持, 根据主人的要求和意思,结合蒙古宗教的深奥学说理念, 在所居草原选择开阔之高点,按照教规程序,在敖包的根基中心先挖坑,埋设牛、马、羊、驼、山羊五畜的头颅骨,以及珍珠玛瑙、金银财宝、五谷杂粮、五色彩条、砖茶、宝合玛呢六字经和辅助使命寓意的符咒等物件。最好把中间杆子立起来(这叫龙吉德,也叫尼格德日、达日其格),再拉上四个方向线,上面挽上哈达、彩条等, 然后效仿蓝色苍穹和绿色大地之圆形就地取材,用石块堆积建造。

从古至今,承载草原文化使命的敖包是整个蒙古民族的精神支柱,敖包在每个人心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一年一度祭祀敖包的活动要当作大事来对待,人们从数日前就投入到前期准备工作中,妇女们忙着为家人赶制新衣,制作摔跤服以及祭祀贡品;男儿们则忙于备战驯马、摔跤、射箭等赛事。然后,要装饰、更新敖包。经过精心装点的古老敖包焕然一新,显得格外雄伟神奇。祭日这天,一大早身着节日盛装的牧人们骑着马、赶着车从四面八方像潮水般涌来,在祭祀仪式开始前,家家户户把带来的祭祀品即煮熟的全羊、羊背子、新鲜的乳制品、茶叶、酒水和柏香之类的的贡品拿上来,摆放在祭台前,然后将柏叶香薰置于香炉中点燃。整个祭祀活动完全由喇嘛一手操办。祭祀开始,喇嘛按照佛教程序诵的是藏经“纳木达格桑”,经一个多小时诵经后,在祭祀活动接近尾声时,为了感激敖包神灵以及通灵智能大众希望和更加亲近大自然之恩典,感激慷慨赐予草原福祉,吉祥、安泰之福音;然后全体起立,跟随着主持喇嘛排成长队,一起举着招福桶和食品不停地呼唤着“呼瑞哎、呼瑞哎......”按照太阳循环的方向围绕敖包转三圈儿。

祭祀者离开敖包时,将各自的一部分祭祀品带走, 其目的是让那些未能前来参加敖包祭祀的老弱病残、敖包山下的妇女儿童以及远行在外的家人和来往过路人同样能够品尝到融入天地万象灵气和福祉的食物,食用后将会富贵长寿,大吉大利。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按照过去的清规戒律,祭敖包时严格禁止妇女上敖包和靠近敖包。因为敖包是四面八方和谐的神圣场地,只要有一丝一毫的亵渎或玷污,就会得罪大自然,得罪敖包, 将会影响其通灵的神明威严,所以,为了维护敖包神奇不凡的智能,自古就不准女性靠近敖包。每年一度的敖包祭祀活动是自古以来草原上蒙古民族最为隆重的盛事, 为了庆贺畜牧业的丰收、风调雨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国泰民安及烘托大典的喜庆气氛,在祭祀敖包之后,还要举行男儿三项竞赛——那达慕盛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