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中医之“痞”

 踏浪淘金 2023-05-24 发布于山西

痞,其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仲景云∶满而不痛为痞,满而痛为结。临床上如何认识痞的证型分类呢

图片

《伤寒论》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伤寒论》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黄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伤寒论》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饮停于胃作痞,渴者五苓散,不渴者可与茯苓甘草汤。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茯苓甘草汤。】

                    ——【重订伤寒杂病论】

图片

    湿热痞满,常见的症状有疲劳乏力、食欲不佳、口干、口苦、口气重浊、腹胀、大便臭秽或干燥等不适症状,主要还是上腹胀满,不想吃东西。

    实际上伤寒也见痞,《伤寒论》131条“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那伤寒为什么要用下法?因为感冒以后,肾上腺素大量增加,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如果脾虚的人,会进一步抑制胃肠道的蠕动,不解大便。感冒以后不想吃东西,没有便意,尤其脾虚的人,就是因为肾上腺素分泌大量增加,如果再用麻黄碱发表(麻黄碱是一个拟肾上腺素作用的药),胃肠道更不动了,造成便秘,所以有的医生就会用下法。实际上这个人是脾虚,就容易发生“痞”,这种痞证在湿热病中多见于湿重于热的人,热重湿重都可以见到,尤其湿重于热的人消化道症状很典型。

    痞有几种,除了气痞,还有水痞,肚子里面都是水;还有食痞,喝了酒喝多的,吐出来的食物都是酸腐的,就是食痞;还有瘤,瘤也可以形成痞,比如“皮革胃”。我们一般讲的“痞”,大多数是胃肠功能蠕动减退导致的气痞,但也可能是水痞。

图片

那么,痞是症状还是病名呢?

参考《中医经典词典》对痞的认识,有三种解释,一是腹内结块;二是(胸腹)胀满;三是病名,指胸腹部痞满,按之不痛的疾病。如伤131“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伤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图片

临床上“痞”,分为哪些证型呢?

方有执:“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

①邪热壅滞痞证治宜泻热消痞,方用大黄黄连泻心汤。

②邪热壅滞,表阳虚弱痞证治宜泻热消痞,扶阳固表,方用附子泻心汤。伤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③寒热错杂,升降失常痞证。治宜寒热并用,开结消痞,方用半夏泻心汤。伤149“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17“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④寒热互结,水饮食滞痞证。治宜寒热并用,和胃散水消痞,方用生姜泻心汤。伤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鞕,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⑤寒热互结,胃气虚弱痞证。治宜寒热并用,补中消痞,方用甘草泻心汤。伤158“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⑥胃虚痰阻气逆痞证。治宜补中化痰,和胃降逆,方用旋覆代赭汤。伤161“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图片

如何鉴别痞气、痞饮和痞鞕?

【痞气】古病名。指脾积。难56“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盘。”严用和:“痞气之状,留于胃脘,大如复杯,痞塞不通,是谓脾积。诊其脉微大而长,其色黄,其病饥则减,饱则见,腹满呕泄,足肿肉削。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

【痞饮】指水饮内停的痞满。治宜蠲饮降逆,和胃止呕,方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素71“其病体重胕肿痞饮。”《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痞鞕】症状名。指胃脘或胁下胀闷不舒,如有硬物堵塞之状。伤142“时如结胸,心下痞鞕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伤96“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

因此,根据对“痞'不同的临床表现和证型的认识,有利于指导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