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海地理

 动静极致 2023-05-24 发布于北京

卷首卷首卷首卷首卷首卷首卷首卷首

高昌庙高昌庙镇,唐天宝年间,华亭县时即有高昌乡。元至元年间,高昌乡属上海县。李鸿章于1865年购下美商在上海虹口创办的旗记铁厂,并将原有两个洋炮局并入,组建江南制造局;1867年,迁至上海县城南面黄浦江边。1891年,开辟斜桥南路(今制造局路),从南市斜桥通往江南制造局。接着,修建龙华路(今龙华东路),从江南制造局通往龙华。1908年,铺成江边路,从高昌庙镇街市通往高昌渡。后来,又筑了高昌庙路(今高雄路)、局门路、瞿真人路(今瞿溪路)、康衢路(今中山南一路)等干道,形成以高昌庙镇为中心的交通网络。1908年3月,坐落于高昌庙镇的上海南火车站正式启用,南火车站坐落于今瞿溪路、中山南路之间,东起普育东路、沪军营路,西至西藏南路,占地约二百七十亩,大同中学南面,三山会馆北面,作为清末以降沪南的繁华之地,“到高昌庙去白相”曾是上海市民嘴里的一句时髦话。这里的街市规模很大,“店肆不下数百”,银号、酒楼、酱园、布庄、南货店、照相馆等鳞次栉比,各地客商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而附近还先后出现了不少行业协会性质的会馆公所,如三山会馆、湖北会馆、常州会馆、四明公所南厂等;其中旅沪福建水果商于1909年筹建的三山会馆,占地数亩,由殿堂、东西看台、戏台等构成,迄今依然保存完好,其在1927年时还成为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南市指挥部。1918年,高昌庙镇旁的半淞园正式开放。半淞园占地逾四公顷,一半为水面,不仅蕴涵中国园林传统特点,也糅入了西洋园林的元素。当年,半淞园常被作为文人雅集之所,如1918年8月,茅盾与郭沫若在这里初次碰面。1919年7月,田汉与朋友们在这里小聚。1920年5月8日,毛泽东与萧三、彭璜、李思安等十二位新民学会会员相聚于此,以游园形式举行会议,欢送六位将赴法勤工俭学的会员,讨论新民学会工作,“中午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讨论会延至天晚,继之以灯。但各人还觉得有许多话没有说完”。1928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为植树节,就是在这里举行首届仪式。1937年“八·一三”事变中,高昌庙镇接连遭到日军重点轰炸,半淞园、南火车站也都毁于一旦。据《申报》报道,仅8月25日下午的一次轰炸,就“炸毁焚毁居民房屋三千余间”。上海沦陷不久,由于日军拆除了南火车站附近的铁轨,因此南火车站被夷为平地后未再重建,遗址逐渐建起居民住宅、厂房等,最终无迹可寻,只留下一些相关的路名,如车站支路、车站后路、南车站路、半淞园路等,成为高昌庙往事与回忆的点滴印迹。

半淞园,

1880年为吴姓人家所有,盛产水蜜桃的地方,1900年后,这里又陆续建起了上海内陆自来公司,上海内陆电灯公司,上海华商电气公司(南市发电厂的前身),江边码头到浦东周家渡的对江摆渡轮渡站,有轨电车等等,1909年由沙逊洋行买办,沈志贤购入并营建私家花园——沈家花园。1917年2月与亲家姚伯鸿联手扩建至七八十亩,花费四万余金。1918年10月正式竣工,10月5日(旧历九月初一日,星期六)上午七时,正式对外开放,园前的原高昌庙路,也由此改成半淞园路。当年,有华商的电车,有沪杭甬铁路都到达该园。一九二〇年五月八日,毛泽东同志和湖南新民学会旅沪会员以游览为掩护,在半淞园内举行会议,商讨学会工作;并在此地欢送赴法勤工俭的学员,这些学员中有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由毛泽东同乡蔡和森等(当时需用小舢板船摆渡到江中的大轮船旁才能上船)。毛泽东当年主持编订的《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一九二零年冬刊行),详细记载了这次会议的情况,其中说道“中午在雨中拍照。近览淞江(即黄浦江)半水,绿草碧波,望之不尽。”他们开会时,十几个人在雨中的合影,至今仍保存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史称“半淞园会议“。毛泽东当年27岁,第三次到上海。 杜威、罗素、爱因斯坦、泰戈尔、马可尼、萧伯纳、卓别林都到此游览过半淞园。现在我国每年三月十二日植树节,就是起源于半淞园。1928年3月12日,为了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此日被定为植树节,就是在半淞园内举行了我国的首届植树节种树仪式。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开园公开营业不到二十年,日军就在轰炸上海南站时,毗邻的半淞园也受到牵连,大部分庭园建筑均被损毁,此后逐渐荒废未有重建。十一月十一日,南市沦陷,火烧五日。其遗址:东靠原南市区的花园港路,西至望达路,北依半淞园路?,对江为白莲泾。原来半淞园路五百号的上海电力修造总厂铸工车间,就是原来的半淞园的公园大门。二零一零年世博会申办成功后,原有的地方都被划进世博园区了。半淞园是在高昌庙东沿的一座园林,是上海士绅沈志贤的产业,构思和经营者是姚伯鸿。1917年2月开工建园,次年开业,门票2角。1920年5月8日,毛泽东和新民学会赴法勤工俭学会员来此聚会。1937年8月,日军飞机轰炸上海南站,半淞园被毁。

青龙镇浦区白鹤乡青龙村,以港兴贸,以贸兴市,上海的发端,始于青龙镇,始立唐天宝,白鹤以东,重固以北,北滨青龙江,青龙江为古松江(今吴淞江)故道,宋置市舶司,盛,前后持续近200年,宋末淤浅,曾设县治于青龙镇,后又移青浦县治至唐行镇(今青浦城厢镇)。现存青龙塔、吉云禅寺。

大境阁,

第一个县衙

文庙,学院路四牌楼路,咸丰三年八月初五(1553年9月7日)清晨,小刀会,太平军,迁移至西门处重建。

集贤邨,民国道府

  



老城厢,南市,以方滨中路为界,南边是中华路,北边是人民路,这里有上海唯一一条环线公交线路11路,车牌上写着「老西门─老西门」,原来,它是一条绕着上海旧城墙跑的公交车,坐上公交,绕一圈七千米,也就是不到半小时的时间,就把上海县城给绕完了,如果你徒步,大慨两小时也能回到原地。过去上海老城有9个「门」,如果从老西门出发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老西门、小北门、老北门、新北门、小东门、大东门、小南门、大南门、小西门,「老西门」在方浜西路二手市场边上,但真正的老西门,应在复兴东路及中华路。过去复兴东路为一条名为肇嘉浜的水道,因此老西门是个水门,水道横贯上海县城,由大东门流出接护城河再接入黄浦江,肇嘉浜在斜桥(大林路一带)处与陆家浜汇合,上通徐家汇。上海每个城门都有别名,西门即为仪凤门。因为上海县城的发展,基本是由东向西,西面在晚清时仍有大片农田,不过城西赶上了新时代,晚清时,城外法租界的发展难免更多影响到城西,这一带,算是上海县城的「新区」,有别于城东还遗留了大量清代两层的低矮民房,老西门这的弄堂大多是当时被称为「洋房」的石库门建筑,仪凤弄就是其中代表性建筑。中华路上的大富贵是老牌酒楼,每到下午就一堆老人在这排队买熟食。往前一点文庙路拐进去就是文庙,上海便宜的二次元周边产品商店都聚集于此,以前二手书店比较多,这几年关得差不多了。现在很多人来文庙,大概就是每周日早上的文庙书市。上海文庙最早在县署旁,四牌楼以东,后因 1853 年小刀会起义失败,做为司令部的文庙被毁,上海市绅认为旧址已经无法恢复,于是迁到现在这个位置,没想到建好没几年,1860年又遇上太平天国大军压境,地方官请英法军队入城联防,外兵就驻屯于文庙,待外兵彻退后,建筑物又被毁了大半,又重建,经过民国时代又扩大些,慢慢有了现在的规模。老西门往北一站是小北门,当年又称「拱辰门」,小北门和小西门一样短寿,1910 年开城门,1912 年城墙就拆了,而小北门边上的大境阁,是上海老城墙唯一留存的一段。 1553 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为了抵御倭寇才有筑墙之议,当年仅用三个月就建成。到了 19 世纪中期洋人想要在上海设立租界时,上海道台认为,城内尽量保持「纯净」不要有洋人来干扰,于是把城外那些地方划给洋人用。城外租界越来越繁华,多开城门也无法承载城内外频繁的往来,阻碍了交通需要,直到了民国,当时的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是个拆墙派,虽然他 1906 年就已经提议要拆墙,但清朝官员反对,直到民国成立,他掌握了上海城的行政大权才顺利进行,1912 年 1 月开始拆,拆了两年到 1914 年底才拆完。大境阁对面是二手市场,它是真的一栋就叫「二手市场」的楼。上海市中心竟然还有一个比七浦路更「纯朴」的地方。二手市场往北为寿宁路,以前这里以小龙虾一条街而出名,有几间外卖店还不错。大境路及露香园路围起来这带,是知名豪宅露香园小区,这名称来自明代与日涉园和豫园合称上海三大名园的露香园,后露香园的顾家逐渐没落,清嘉庆年间,驻军在青莲庵东南侧建占地约 9 亩的演武场, 人们通俗称作「九亩地」。到了鸦片战争期间,露香园所在地已经成为火药库,在 1842 年一次大爆炸中被夷为平地,很长一段时间的地图中,这块地没有街道,就是块用来种菜堆放杂物的地方。临近英租界法租界,繁荣昌盛。1894 年上海改过局(就是监狱)也设在九亩地,最多的时候关过千人。北门又名晏海门,就是河南南路与人民路口;在北面及西北面共开了三个门,表示老城与租界交流有多频繁,过去老城厢一带行政画分为「南市区」,后被黄浦区合并,称城外租界为「北市」,接着,才有相应「南市」这个地名出现。1853 年 9 月 5 日上海小刀会在嘉定起义,仅两天就 9 月 7 日攻下上海县城。后来清军会同法军在新北门城墙处架起了一门火炮,暴力拆墙,几砲就把城打了一个大洞,攻入县城,把小刀会赶出上海后这个洞就被补上,后到了 1860 年太平天国军队压境,租界联军和清军联合抵御,为进出方便,把堵上的大洞又炸开,成了新北门,又名障川门,据说是李鸿章取自韩愈的诗「挽狂澜障巨川」。新北门就在丽水路口牌楼这个位置,自古最热闹的地方就在豫园城隍庙一带,自从新北门被打开后,北接租界,就更热闹了。比老北门更靠近黄浦江,过去浦东川沙一带人,或者外省人,说「去上海」,大慨就循黄浦江而上,或是过了江,然后转搭小船,延新开河上,接护城河,从新北门下船进上海。尽管豫园一带都是新建的仿古建筑,有很多人的上海旅游行程都不推荐去城隍庙去豫园,俗气又没意思,又有一大堆观光客,但要看你用什么心态逛城隍庙了。延着丽水路走进豫园,那真的就是一种百年仪式,不管两旁的房子怎么变,来到这里,就是真的来上海了。人民路新开河路旁是古城公园,这城墙的东北角以前亦有箭台,跟大境阁一样,箭台功能失去后建了丹凤阁,现在已经没有了,古城公园里有许多不怕人的猫,是「聚众吸猫」的好去处。古城公园南面的丹凤路,是很典型的那种拆迁无望也无心整理的老城厢街道,用老破小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里,从这里一直穿到方浜中路四牌楼前,值得大家感受一下。老城厢里,即使到了 2000 年初期,仍然有许多地方房子不通下水,煤卫好几户共享,到了现在,偶尔还是见得到人穿睡衣出来倒夜壶。丹凤街走到四牌楼处,即是方浜中路,又是另一幅模样 。

方浜中路是条水道,即为方浜,新建的房子,颇受西方建筑风格所影响,小东门又称玉带门,就在方浜中路与人民路口,以前亦是个水门。现在方浜中路口有间童涵春堂,旁有一牌楼写着「上海老街」,进了小东门,现在四牌楼一直到馆驿街这个位置为上海县署。方浜中路,即使是填河改建前,这里就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是当年上海县城的核心区域。县署以北为城隍庙,上海的城隍爷为明初御史秦裕伯,去世后明太祖朱元彰亲自敕封秦裕伯为「显佑伯」,称「上海邑城隍正堂」,受百世香火供奉。小东门往南走又是中华路,会路过小绍兴的熟食外卖部,必须推荐他们的白斩鸡。大东门又名“朝宗门”在中华路复兴东路口,前面提到复兴东路以前是肇家浜,因此大东门过去也是水门。路口的上海德兴馆是每回路过必吃,脸皮厚一点的人会在小绍兴买了白斩鸡带进去一起吃,总之,是间国营店风格浓厚的老饭店。德兴馆这以南这片,是以前的苏松太道署,苏松太道正式名称为「分巡苏松太常等地兵备道」,一般简称「上海道」,是清朝略高于上海县、松江府,低于江苏省的行政区划。上海县署管的仅仅是城墙内的上海,如果有事上报,应该先上报松江府,府再上报于道台,道报送于省,但是因为道台就驻在上海县城内,因此有大事的话上海知县都是就近请示道台,道台也等于变成知县实际上的上司。上海道台挂四品,但在 19 世纪中之后,还要经常与洋人打交道,地位越来越重要。再往南走小南门,这一片可精彩了。小南门位置在王家码头路与中华路口,「王家码头」这个名字存在很早,就是城门口大路直通江边的王家码头,但小南门依然是座水门,薛家浜流出这里,往东南边拐过董家渡,在现在薛家浜路一带,南浦大桥下面丰记码头小区处注入黄浦江。薛家浜进了城内为乔家浜,就是现在的乔家路,过去能建在河道旁边的几乎都是有钱人家,加上苏松太道署在附近,这附近有不少名门望族的深宅大院,现在还留着一些印记。乔家路 113 号「梓园」很容易吸引住闯入者的目光,这里是清末知名画家王一亭的宅邸,也是当年文人雅士名流的聚会处,1922 年,王一亭就在此接待了初次到沪的爱因斯坦夫妇。走进梓园的大门,里面别有洞天。这栋气派的洋楼就是王一亭的家,不过现在也是沦为七十二家房客,走进旁边一个镶着红星的铁门可以遶到后面,有个楼梯可以上平台,可看梓园的佛堂,也是中西混搭的风格。另一个非常值得一看,号称上海最后并仅有的中式私家豪宅,就是书隐楼。书隐楼是明代四大名园日涉园的一小部分,但日涉园在明末就遭毁坏了,现在的书隐楼建于乾隆年间,有 200 多年的历史。据说里面有 99 间房,贵气非凡精美异常,却也破烂不堪,其实已经算危楼了,非常不适合住人,但现在里面还住着当年买下这园林的郭万丰船号他们家的后人。因为产权复杂,整个园子又算无价之宝,现在放在那也不知道该怎处理,文化部门只能每年针对某个颓圮的地方小修一下而已,大修郭家后人自己没经费,政府也没有预算。大多数时候,书隐楼大门紧闭,高高的墙你也看不见里面有什么,你经常可以看到有人在这探头探脑,如果你有幸遇上里面有个阿婆走出来,你一定要抱着她大腿死皮赖脸让她给你进去见识一次(如果周末来,比较有可能遇上团体参观,可以蹭一下)。乔家路一带还有徐光启的故居「九间楼」,明末著名将领乔一琦故居等地,这一带也是上海老城保存得比较完整的地块,你可以把现在的马路都想象为水道,尽管水道都不在了,留下了的空间结构和形态,但依然能够想象 100 多年前上海县城的生活样貌,中华路上的南门警钟楼也是个有历史的地方,它建于 1910 年,是当时上海城内最高的地方,结果隔年辛亥革命,11 月 13 日上海起义的信号在警钟楼发出,然后躲在乔家路「最乐堂」里的义军,直接杀向不远处的道台。前面两栋房子也是以前的南区救火会,不过已经被新的贴面贴得面目全非了。小南门往东南走就是董家渡,董家渡路前半段是菜场,后半段拆得差不多了,也建了一些新楼起来,早期刚开始动迁时这里是摄影师特别喜欢来的地方,总能拍出一些魔幻现实的图片,当年阿汤哥《碟中碟3》亦在这取了一些景,现在这带只剩天主堂孤零零地矗立在那。董家渡是上海最早形成的城区,小南门外这片到延江边特别热闹。而这一带以桥有关的路特别多,像小石桥街、外仓桥街、里仓桥街、大水桥等等,因为薛家浜不像方浜和肇家浜较笔直,它弯弯曲曲地从这热闹的地方流过,所以桥特别多。很多人不知道,这一带府谷街里的丽水浴室,是上海仅存的百年老浴池,感兴趣的可以去泡一泡。因为靠河,所以各种南北杂货都在这交易,如果看这一带的小巷名:糖坊弄、柳市路、豆市街之类的,都能猜得出这边以前是干嘛的,一街一行当。这里有条勾玉弄,如果你看上面那张老地图,就是那时的「狗肉街」,即原来屠狗的地方,后来不杀狗了,沪语「狗肉」与「勾玉」谐音,遂改勾玉弄。至于大南门,又名跨龙门,就是现在中华路跨龙路口,前面说道,上海文庙最早在县署以东处,大南门进门就是一条大道,往北直通文庙学署,有「跨龙门」的意思。但如果从散步的角度来看,中华路到了这一段也特别没意思,就是普通的现代城市小区了。小西门原名尚文门,同理就是今中华路尚文路口,小西门也是个短命的门,1910 年为了外接法租界交通而开,但 1912 随着拆墙也没了,只留了一条尚文路,所谓「尚文」当然跟文化有关;尚文路一直往东走可以到龙门村,这弄堂气质非凡,从它高挑的中国古典式门楼。二玄黑色四角飞檐屋顶就能看出来,算是当年老城里新式弄堂的典范,龙门村也是上海最深的一条弄堂,这里也是当年丁日昌创办的龙门书院旧址,为当年上海培养了不少人物。若分为四块,东北那块是过去“比较有钱”的做生意的人住的地方;东南这片是「官商」,「贵人」的地方;西南是文化区; 至于西北,就是「贫民区」,但搭上了租界的繁荣,成为了娱乐区。靠着航运发展的上海城,随着时代慢慢往西发展,越往西,房子越洋气,你可以很明显看到一个江南城市受到西方现代化影响后的变型版本,有相当独特的文化意义。


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是江南制造局,1862年,李鸿章建立上海洋炮局。1864年他派丁日昌就地求购“各国之利器”。丁日昌以4 万两白银收购了上海的大钢厂虹口美商旗记铁厂的机器设备,以2 万两白银收购了厂里的原料,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还将原来在上海和苏州的炮局也并入其中。1865年,容闳将从美国采购的100多套工作母机运回上海,归入江南制造局。因原来的旗记铁厂在英美租界,租界当局反对生产军火,于是,丁日昌奏请朝廷,于1867年把江南制造局迁到上海城区西南面临黄浦江的高昌庙。于是,一个全新的中国近代企业就在今天的世博会场馆区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都担任过江南制造局的督办。我国近代一流的科学家和工程专家徐寿、华衡芳都曾在企业里任职,为江南制造局的发展打下基础。1891年,江南制造局的炼钢厂炼出我国第一炉钢。

十八弯,

1、长寿湾,劳勃生路即长寿路。2、潘家湾,叉袋角、沙袋角,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荣氏家族。3、潭子湾,似乎在浜北,虬江东向汇入吴淞江河曲的两个河口,称潭子口。北岸潭子湾,后包括潘家湾,1925年2月,“二月同盟罢工”,“五卅”运动。4、梦清湾。5、造币厂湾,江宁路桥,6、朱家湾,逐步向虬江南岸发展,直至苏州河。7、小沙渡湾,江宁路桥以西至药水弄一带,工部局自渡口向南筑小沙渡路(即今西康路),陈独秀、李达、李启汉、邓中夏、李立三、瞿秋白、刘少奇、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等。8、小花园湾,普陀公园,9、纱厂湾,10、谈家渡湾。11、小万柳堂湾,私家花园不存。12、学堂湾,盘湾。两水间半岛盘湾里。1879年在此河湾半岛上开始建办圣约翰书院,1906年名圣约翰大学,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西式大学。13、九果园湾,北岸,九果园,抗日被毁,河对岸有吴家宅,吴家湾。14、长风湾,长风公园,长风工业区消失。15、火花湾,上海火柴厂旧址。16、北新泾湾,南岸(长宁界内)有新泾港,新泾区,后属西郊区。新泾港北和新泾港西统称北新泾地带。17、新长征湾,镇名。18、祁连湾。

第一种是办公区,外滩、原英租界地区是为典型;第二种是住宅区,法租界西区和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域是高级住宅区的代表,三湾一弄、番瓜弄、丽园路和肇嘉浜等棚户的代名词。第三种是商业区,以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以及城隍庙地区最为明显。第四种是工业区,闸北、杨树浦、高昌庙以及沪西小沙渡。

小刀会,“反清复明”,小刀会成立于厦门,1851年传到上海,1853年(咸丰三年)在上海、福建起义,嘉定、上海、宝山、南汇、川沙、青浦,江南大营抽军镇压,1855年1月6日,法舰轰开城墙,清军攻进县城,史称“北门之战”。

西藏中路,旧称泥城浜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第一次武装起义,1926年10月24日。主要力量是上海码头工人,泄密失败。上海工人第二次武装起义,1927年2月19日,上一年年底,从广东调周恩来、湖南调颜昌颐到上海,法国威迫起义海军撤离,失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3月21日,总指挥周恩来,胜利。

小沙渡,在沙袋角西,江宁路桥到镇坪路桥,沙滩芦苇,“小沙”,“小沙渡”西康路桥处,1899年公共租界扩张至此,小沙渡路,“Ferry Road”,亦可泛指长寿路东段两侧至苏州河一带地区,1919年“五四”运动,如药水弄、樱华里等。1943年,小沙渡路更名为西康路,1925年5月,内外棉七厂,五卅运动。

苏州河与宋家浜,元1292年设县于上海浦(淤泥了),黄浦时吴淞江支流,古道在上海县今天复兴岛旁边的虬江和走马塘之间。明1403年吴淞江走新道宋家浜入黄埔江,黄浦江走新道范家浜入吴淞江。1843年开埠,北新泾-外白渡桥英国人起名苏州河、黄浦+江叫黄浦江。

闸北,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为抵挡潮水,在今福建路桥上建石闸老闸,闸上有桥,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今乌镇路桥西侧又建石闸,称新闸。水陆津要,老闸的北面有老闸镇,新闸的南面靠近大王庙,有“洋务局”、税局,官盐堂,称新闸镇,吴淞、江湾、真如、大场,上海诸镇商贩都来此贸易。除了两个老镇之外,其余今闸北是芦苇荡,同治二年(1863年),今西藏北路以东、天目东路以南、河南北路以西)被划为美租界,直至1943年租界被收回,其间80年。在此租界以北以西的地方才被称为闸北。1928年闸北区,属上海特别市(后改名上海市)。

五口通商与上海租界,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上海1843年开埠,1845年11月,李家庄(今北京东路)以南 、洋泾浜(延安东路)以北,界路河南中路,为英租界,大马路南京路,二马路九江路,三马路汉口路,四马路福州路。1848年在沪上建立领事馆,上海城厢与洋泾浜之间。上海作为“东方巴黎”得名于法租界,与巴黎几乎相同。法国人始终对于法租界保持了极大的控制力,淞沪战役中,侵华日军侵占了虹口一带的公共租界区,日军没有染指法租界。1848年划出苏州河以北虹口一带为美租界。原本三国约定会一同将小刀会劝离上海县城,此后小刀会发给各国的文稿中仅仅写明禁止部下持械通过洋泾浜以北的租界,并没有包含法租界,而英美公使却没有表示异议,最终决定退出联合租界。1863年9月,英美租界合并。越界筑路是西方各国在我国非法扩张租界的惯用伎俩,到日军侵华前夕,公共租界的越界筑路区达到四万七千亩,超过了公共租界本身的面积。又进一步扩大地盘,向北扩大到虹口公园一带,向西扩大到中山公园一带,占地1364公顷。1899年租界扩张时,清政府与列强有过约定:上海除了早已既成事实的法租界外,今后各国均加入公共租界,不再设专有租界。既然公共租界大家有份,日本便转而在公共租界内(虹口)建立自己势力圈。1900年左右,在沪日本人大约只有800余人,到了1928年便增至为2万6千余人。四川北路、东江湾路口上的日军司令部旧址,今黄渡路上日军司令部旧址,到抗日战争之前,日本实际上已控制了四川路桥苏州河以北至虹口公园一带和沿黄浦江北岸到杨树浦终点复兴岛等区域。从1930年代起,虹口形成了以吴淞路、北四川路为径,两路分支马路昆山路、峨眉路、塘沽路、狄思威路等为纬的大片“日本化”街区。乍浦路上的日东本愿寺旧址,今塘沽路上日本人俱乐部遗址(已拆),吴淞路从塘沽路到海宁路一带,有日本人开设的医院和俱乐部。沿街开设的全是日本商店,有日式料理店、生鱼店、点心店、木屐店、绸缎店、和服店……五光十色,东洋情调浓郁,遂有“小东京”之称。而狄思威路(今溧阳路)930弄在1930年代左右也是虹口颇有“声名”却让人心颤的“东洋街”。这里南北33幢砖木结构双开间假三层楼房全系日本人所建,住的当然也全是日本人。户户进门有小花园,小阳台,后面有天井铁门,煤卫设施齐全。该街当时的入口处在溧阳路,弄底以竹篱笆与邢家桥路隔开,虽留有一个小门,但一般不开,偶有中国人误入“东洋街”是会被日本人嘲骂甚至挨打的。今海伦西路街景(原东洋街旧址),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清朝为何急于肢解江南省?



安徽布政使司暂驻江宁。而清后期的江苏省,实际管辖范围绝大部分处于长江以南,其它地区则由两江总督(今南京)直辖,南京也设有相应省级使司,江苏名义上的一省实为两省。江苏省清末曾有分立江北省之议,但未正式实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江苏巡抚衙门”、“江苏按察使司”、“江苏布政使司”、“江苏都指挥使司”由苏州迁至江宁,江宁正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江苏省会;“安徽布政使司”由江宁迁至安庆,安庆正式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安徽省会。江南省虽在清初即被肢解,但在很长的时间内,“江南”、“江苏”、“安徽”三个称谓同时并存。直到清朝中后期,“江南省”的称谓才渐渐消失。

1927年,民国政府出于市政建设和城市管理的需要,设立了上海特别市。上海特别市属于直辖市。上海特别市的行政辖区以租界为中心(实际未能接管租界),包括城市内华人区域和周边的一些乡村地区。当时,上海县并没有完全划拨给上海特别市,仍然属于江苏省管辖。可是,由于上海县治所在的南市地区划归给上海特别市,因此上海县府寄居上海特别市,官员们都在上海特别市上班。

1949年,上海市成立,下设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杨浦、榆林等20个区和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真如、高桥等10个郊区。上海县还是隶属于江苏省的松江专区。1958年,国家撤销了松江专区,并将原属松江专区9县,即上海、嘉定、宝山、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9县,再加南通专区的崇明县先后划归上海市管辖。上海县成了上海市的下辖县。1992年,上海县被撤销,与闵行区合并,设立了新的闵行区。




上海的这个“各国租界”,只有两块,公共租界法租界。公共租界是英美租界在1863年合拼而成,英文是Shanghai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也称“万国租界”,他强调的管理特点是“英国为主,门户开放”的自治模式。法租界,比较“各色”。1845、1848和1849年,英美法三国,分别再上海设立租界,其中美国的性质并不算租界,只是美国商人购买土地,并没有逼迫上海道台给他政治特权。三国租界设立后,最初采取的是“分设租界、共同管理”的模式,成立工部局(市政委员会)。租界面积不大,除了必须雇佣的帮佣和一些洋买办以外,也不许华人进入。租界与中方的政治经济事务交涉,主要由由英国人出面;租界内一些大事务决策,也是以英国最有话语权。毕竟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英国单独凭自己的力量战胜了清朝,美国和法国没出力,他们都是后来趁机占便宜的。1851年,中国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小刀会起义,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当时法国,在拿破仑三世的统治下,这是个油滑精明的政客,他吸取了他大伯父拿破仑和英国反法同盟长期对抗,最后战败被流放的教训,在这一时期,英法两国联系紧密,比如在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和1856第二次鸦片战争,两国都是组成英法联军。在这一时期,大量中国难民为了躲避战祸,逃入租界,租界原先“华洋分居”的限制被打破了。在1853~1862年期间,租界趁机扩地,为此要修改《土地章程》;为了维持治安,要设立巡捕房(警察局),公共租界强调“自治”,法租界则法国在远东海外殖民地体系的一部分。上海法租界,和天津法租界、汉口法租界、广州湾法租界一起,在行政体系上,隶属于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总督节制;法租界的最高权力,掌握在法国驻沪总领事的手中;公董局在决策上如果和驻沪总领事发生冲突,总领事可以解散公董局,重新选举董事,此外,法租界的经济发展,也远远不如公共租界。从1870年,法租界的财政收入,只有公共租界的三分之一;辛亥革命爆发前,只有四分之一。法国经营上海法租界,其实是赔钱了。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从1874年开始,法国多次以政府长期贷款的形式(主要来自法兰西银行和法国殖民地开发银行),支持上海法租界的发展;此外,上海法租界从1891年起,还多次发行公债,其中1903年的600万法郎10年期公债,是在法国本土发行。

=======================================================公共租界自己管自己,不属于任何国家。管理机构叫上海工部局。工部局是选举产生的。当时公共租界搞的非常好,一片繁荣。当时说上海是远东经济中心其实也是指这块区域。现在大家看到很洋气的地方大部分都是公共租界。法国人能力不够,人手不够,结果大量仰仗华人捕头,搞的非常混乱。大家耳熟能祥的黑社会,黄金荣就是法租界的黑警头子。各种上海滩黑帮,大部分都是在法租界的事情,中共一大也是在法租界里面开的。法租界搞经济不大行,但是搞吃喝嫖赌比较在行。除了广州法租界外,几个法租界都以娱乐业的繁盛著称,集中了当地半数左右的戏院、电影院、饭店,乃至烟馆、赌场、妓院。在华法租界都成为黑社会活跃的区域,犯罪率高于其他租界。

=======================================================上海没有日租界,只有公共租界日侨区。但是注意,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一个德国席位,被日本替代。

=======================================================上海中部有一条6000多年前的沙岗,沙岗以西,比较早露出海面。传说中,春申君的封地就在附近,因此上海简称申。现在大热的广富林遗址,就是上海史前文化的遗迹。这里临江靠海,所以渔民很多,有一种捕鱼的器具,叫扈(竹篓子),这是上海简称沪的由来。

属于海盐、由拳、娄县等县

715年,代属江南东道苏州,设华亭县。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县治。

北宋,华亭县属两浙路秀州(嘉兴),立了上海务(收酒税的机构)。吴淞江下游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因为酒税机构紧靠上海浦,以“上海务”得名。。

1218年,南宋设立嘉定县。华亭县属两浙西路嘉兴府;嘉定县属两浙西路平江府。

1277年,代将华亭升为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上海一带算是有了独立的二级行政区。1277年,崇明升为州(1369年降为县)。1292年,建上海县。江浙行省松江府辖华亭县和上海县;嘉定属江浙行省平江路;崇明属河南江北行省扬州路。

1542年,明代设青浦县。上海、青浦、华亭属南直隶松江府。嘉定、崇明属南直隶苏州府。

1656年,清代从华亭分出娄县(民国又并入华亭。同时,华亭因为重名,改为松江县)。1726年,设金山县、奉贤县、南汇县。1742年,设宝山县。1825年,设川沙厅(1911年改县)。华亭、娄县、青浦、上海、金山、奉贤、南汇、川沙属江苏省松江府。嘉定、宝山、崇明属江苏省直隶太仓州

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并逐渐划出英租界、美租界、法租界。1854年,三个租界合并。1862年,小刀会起义之后,法国和英国的不和浮出台面,法租界退出。英美租界继续合并为公共租界。其后,公共租界和法租界都大规模扩张。公共租界北面的边界到达上海、宝山2县的交界处,西面一直扩展到静安寺。法租界一直往西,扩展到靠近徐家汇。此外,两个租界还大规模越界筑路。不过此时,上海仍归江苏省管辖。

上海法律意义上真正成为省级行政区,是1927年的事儿。成立上海特别市(相当于直辖市),上海从江苏独立。

成立之初,常凯申规划的上海特别市区划范围为上海县全境和宝山、松江、青浦、南汇等县的相邻地区共30市乡,面积893.16平方公里,略当今上海市区全部、浦东新区西部、闵行区大部(除纪王镇境外)和宝山区大场、杨行、吴淞以东地区。其四至为:东界川沙县、南汇县南界南汇县、奉贤县西界嘉定县、青浦县、松江县北界宝山县、长江。

市界为:

东界北起界浜、杨树浦至高行—陆行一线,在陆行南沿海塘浜向西至张家楼南,沿严家桥—东三林塘—题桥一线向南至题桥东南,向西经塘口至黄浦江边止,基本与清代上海县界东界相似,并入南汇县周浦以西地区;

南界从塘口边沿黄浦江至今闵行区西界止;

西界南段从黄浦江边至诸翟与今闵行区西界相同,从诸翟沿蟠龙塘至吴淞江止;

北段从吴淞江边东北向至江桥,经桃浦、葑塘向北经蕰藻浜至顾村镇南,沿潘泾至湄浦北,沿北泗泾向南至宝杨路,沿宝杨路南向东至长江。

待接收30个区

但这个计划并未最终完成。

至1928年7月,上海市陆续接收上海县和宝山县上海、蒲淞、洋泾、闸北市等4市与漕河泾、法华、引翔港、殷行、吴淞、江湾、彭浦、真如、高桥、高行、陆行、塘桥、杨思等13乡,共17市乡,就市、乡设区。区划如原市乡界,面积494.69平方公里(不含租界),至1937年上海沦陷前未变。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范围称为特别区。为避开租界的包围,国民政府开始了大上海计划,在杨浦五角场长海路一带,建设新的上海市中心。市政府大楼、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等一期建筑均已竣工。周边的道路,均以中华民国上海市政府九个字开头。不过,抗战不久爆发了,这个计划无果而终。

抗战前的上海,划分为17个区和两个租界。

上海19区

公共租界又称特别一区,相当于老黄浦北、虹口南、杨浦南部一带。公共租界中区即前之英租界,公共租界北区即前之美租界。公共租界东区是美租界的二次扩展,公共租界西区是英租界的二次扩展。其中四界为:A、东区:北界并没有一条连贯的东西向道路,约在长阳路周家嘴路之间;东到江边;南濒黄浦江;西接租界北区;B、北区:东接租界东区;北界西界武进路——浙江北路——宁海路——西藏北路;南隔苏州河接租界中区;C、中区、东到黄浦江;北到苏州河;南到延安路接法租界;西到西藏中路;D、西区:东到西藏中路;南到延安路;西到万航渡路——新闸路——胶州路——余姚路——胶州路常德路之间——常德路西康路之间;北临苏州河。

法租界又称特别二区。分为老法租界和法新租界,法新租界是法租界的二次扩展。A、老法租界:东到黄浦江;北到延安东路;西到西藏路——金陵东路——云南南路;南到人民路;东接黄浦江;B、新法租界:东北接老法租界;东到中华路——方浜西路——西藏南路——建国新路——肇周路;南到陆家浜路——徐家汇路;西到华山路;北到延安中路。

沪南区,即原上海县自治时期的上海市范围。东界黄浦江,与洋泾、塘桥、杨泾区隔江相望;南界、西界略当今龙华港、宛平路、零陵路、斜土路、漕溪北路至肇嘉浜路止,与漕泾区、法华区相接;北界肇嘉浜路、徐家汇路、肇周路、复兴中路、人民路、方浜东路,与特别区(法租界)相邻。

漕泾区,即原上海县漕河泾乡。东界黄浦江,与杨思区隔江相望;南界沿长桥港至长桥,向西过朱家行至新泾港南止,与未接收的曹行区、莘松区相接;西界略当今新泾港一线,与未接收的七宝区相邻;北界西起漕河泾,向北接西上澳塘港,向西沿蒲汇塘接沪南区西界至黄浦江止,分别与蒲淞区、法华区、沪南区接壤。

法华区,即原上海县法华乡。东界从吴淞江边西康路北端起,向南至万航渡路北京西路交叉处,接华山路过徐家汇,沿漕溪北路约至裕德路止,与特别区、沪南区相接;南界约沿裕德路向西至宜山路,沿宜山路过中山西路接蒲汇塘至西上澳塘止,与漕泾区接界;西界沿西上澳塘、古北路至周家桥止,与蒲淞区相邻;北界沿吴淞江,从周家桥至西康路止,隔江与蒲淞区相望。

蒲淞区,即原上海县自治时期的蒲淞市。东界为古北路及西上澳塘港—上澳塘港一线,至漕宝路南,分别与法华区及漕泾区接壤;南界沿河流由东向西经北彭家塘、沈家堰、何家浜南至新泾港止,与漕泾区相接;西界由新泾港至虹桥机场西侧一线,复向西至小涞港,沿小涞港至诸翟镇,又沿蟠龙港至吴淞江,过江东北向至江桥,分别与未接收的七宝区及青浦县、嘉定县相邻;北界为申纪港—吴淞江—虬江一线,与真如区、彭浦区相接。

闸北区,即原上海县自治时期的闸北市。东界四平路、沙泾港与引翔区相接;北界大连西路、柳营路一线,与江湾区相邻;西界略当彭越浦—普善路—芷江西路至和田路东,向南沿虬江路—永兴路—中兴路接彭越浦,与彭浦区相接;南界吴淞江至西藏北路西侧,沿新疆路—浙江北路—天目东路—武进路北至嘉兴路桥止,与特别区(公共租界)相接。

引翔区,即原上海县引翔乡。东界黄浦江,与高行区隔江相望;南界虹镇—引翔港一线,与特别区(公共租界)相接;西界沿闸北区东界接西体育会路一线至邯郸路止,与闸北区、江湾区相邻;北界略当邯郸路—虬江一线,与江湾区、殷行区相交。

殷行区,即原宝山县殷行乡。东界黄浦江,与高桥区、高行区隔江相望;南界同引翔区北界;西界南段略当今淞沪路一线向北至殷高路北,向西过铁路淞沪支线,向北经长江南路西端,过长江北路接吴淞区南界,与江湾区相接;北界即吴淞区南界东段,从郝桥港西侧至黄浦江止。

吴淞区,即原宝山县吴淞乡。东界黄浦江,与高桥区隔江相望;南界在段浦一线,略当今长江西路北、安达路南,与殷行区、江湾区相接;西界在沈师浜以东一线,与未接收的杨行区相邻;北界略当今宝杨路一线,与宝山县相接。

江湾区,即原宝山县江湾乡。东界分别为殷行区西界和今邯郸路—东体育会路一线,分别与殷行区、引翔区相接;南界大连西路、柳营路,与闸北区接壤;西界略当今俞泾浦西、共和新路东一线向北至蕰藻浜止,分别与彭浦区及未接收的大场区相邻;北界沿蕰藻浜折南接吴淞区南界,与吴淞区及未接收的杨行区相接。

彭浦区,即原宝山县彭浦乡。东界同江湾区西界南段,略当今共和新路一线;南界彭越浦—吴淞江—虬江一线,与闸北区、特别区(公共租界)、蒲淞区相邻;西界南起中潭路,沿宜川路向北过新村路,向东接新沪路,与真如区相接;北界略当今汶水路一线,与未接收的大场区接壤。

真如区,即原宝山县真如乡。东界即彭浦区西界;南界为申经港—吴淞江北侧—虬江一线,与蒲淞区相接;西界同上海市西界一段,约下槎浦一线,与嘉定县相邻;北界即上海市西界一段,约走马塘—长浜一线,与未接收的大场区相接壤。

高桥区,即原宝山县高桥乡。东邻长江;南界高桥浜—界浜,与高行相邻;西傍黄浦江,与吴淞区、殷行区隔江相望。

高行区,即原上海县高行乡。东界即上海市东界一段,沿椿树浦向西,又东南向沿高行—陆行一线至高行东南侧止,与川沙县接壤;南界同陆行区北界;西界黄浦江,与特别区(公共租界)、殷行区隔江相望;北界即高桥港一线,与高桥区接壤。

陆行区,即原上海县陆行乡。东界即上海市界,在高行—陆行一线以东,与川沙县相接;南界东段同上海市界,西段同洋泾区北界,在东平中学至金桥南侧一线,分别与南汇县、洋泾区相接;西界黄浦江,分别与特别区(公共租界)、引翔区隔江相望;北界西沿西沟向南,复东北向经沪东新村南至张桥西,又西北向沿都台浦过钱桥北,向东沿杨家沟至市界止,与高行区相接。

洋泾区,即原上海县自治时期的洋泾市。南界为张家浜与塘桥区北界一线,与南汇县及塘桥区相接;西界黄浦江,与沪南区、特别区隔江相望;北界略当今东平中学至金桥南侧一线,与陆行区相接。

塘桥区,即原上海县塘桥乡。东界陆家浜—泥蟆浜,与南汇县相邻;南界即杨思区北界;东界黄浦江,与沪南区隔江相望;北界在塘桥北,西起黄浦江边张家浜,向北沿浦东南路至潍坊路,沿詹家浜(略当今潍坊新村东)向南至张家浜,复经张家楼西、南,又向南至张家浜止,与洋泾区相接。

杨思区,即原上海县杨思乡。东界泥蟆浜、薛家浜(均在今中汾泾东),与南汇县相接;南界蟛蜞浜、钱亮浜、庄家浜一线(略与今杨思镇南界同),与未接收的杨思区相接;西界黄浦江,隔江与漕泾区、沪南区相望;北界在周家渡—艾镇一线北,即黄淄溇、汤家浜、蒋家浜一线,与塘桥区相邻。

1937年,上海沦陷。租界成为孤岛,同时伪上海市政府成立。将江苏省所辖川沙、南汇、奉贤、崇明、宝山、嘉定等县划归上海市,并改县为区;将上海市原有区域改为市中心区、闸北区、南市区、沪西区、浦东南区、浦东北区;将原上海县浦西地区改为北桥区,隶上海市。1939年,闸北区改沪北区。这一行政区划至1943年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前基本未变。

1943年租界回收前的上海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随即在1942年占领租界。 1943年8月,汪伪政权“接收”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分别改制为第一区和第八区,全市有市区8个区和郊区7个区(市区第一至八区以及郊区北桥、川沙、南汇、奉贤、嘉定、宝山、崇明七个区)。后续还多次调整,比如第八区曾并入第一区。这其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虽然没有了租界,但其实上海还是有上只角、下只角的区分,老的租界内,仍然是上只角;其他的区域,是下只角。上海的经济中心,仍集中在租界。

1943年底的上海

第一区,以原特别区的公共租界区域为主,兼有战前的闸北、沪西地区各部分。东界黄浦江;南界东起延安路,西向沿华山路折虹桥路至沪杭铁路止;西界南起虹桥路,沿沪杭铁路向北过吴淞江至普陀公园止;北界西起普陀公园,向东沿吴淞江向东至西藏北路西侧,向北沿和田路至中山北一路,向东经北宝兴路至第一肺科医院附近,复向南至飞虹支路,沿虹镇—引翔港一线至复兴岛南端止。

第二区,一度名市中心区、江湾区,合战前江湾、引翔、殷行、吴淞4区地。东界黄浦江,南界同第一区北界,西界、北界同战前江湾区、吴淞区的相关界线。

第三区,一度名闸北区、沪北区,合抗日战争前闸北、彭浦、真如、大场等区地。东界同第二区西界及第一区西界一部分(西藏北路—和田路一线);南界即战前的真如区南界(吴淞江北侧—虬江一线)经潭子湾沿吴淞江至西藏北路西侧止;西界南起申纪港,略当今下槎浦一线至蕰藻浜;北界略当今蕰藻浜一线向东至蕰川路止。

第四区,一度名沪西区,合抗日战争前蒲淞、塘桥、漕泾3区地。东界北段为第一区西界及战前沪南区西界,南段为黄浦江;南界基本同战前漕泾区南界,略当今长桥—朱家行—莘庄一线;西界基本同战前漕泾区、蒲淞区西界;北界同第三区南界,至潭子湾附近止。

第五区,一度名浦东北区,包括抗日战争前高桥区、高行区、陆行区和原川沙县、宝山县所辖的横沙、长兴沙等沙岛。东界即战前高桥、高行、陆行3区的东界,南界即战前陆行区南界,西界黄浦江,北界长江南支航道。

第六区,一度名浦东南区,合抗日战争前洋泾、塘桥、杨思3区和未接收的三林区地。东界即原上海市东界南段,并向南延伸至东三林塘东南;南界从东三林塘东南起,向西过周周公路转弯处,沿新桥港向北至三林塘,向东至黄浦江止;西界黄浦江;北界即战前杨思区北界。

第七区,一度名南市区,即抗日战争前沪南区,区界亦同。

第八区,即战前特别区法租界。界限亦同。

北桥区,以原上海县浦西地区置。1942年,松江县朱行地区划入。东界、南界黄浦江;西界沿女儿泾、茜蒲泾,向北至六磊塘北,东北向经颛桥、翁板桥至朱家行西;北界长桥—朱家行—莘庄一线。

川沙区,即抗日战争前川沙县,区划亦大同,横沙的一半割属第五区。

南汇区,即抗日战争前的南汇县。区划略有变化,原属上海县的陈行、题桥地区划入,西界延至黄浦江。

奉贤区,即抗日战争前的奉贤县,区划亦同。

嘉定区,即抗日战争前的嘉定县,区划亦同。

宝山区,即抗日战争前的宝山县,区划略有变化,大场地区划入市区(战后仍归宝山县),南界为蕰藻浜一线;1943年4月~1944年7月日伪“清乡”期间,战前吴淞区的城市化地区仍属市区,农村地区划宝山区,“清乡”结束吴淞仍归宝山县。

崇明区,即抗日战争前的崇明县,区划亦同。

1944年8月,郊区各区改称为县。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上海。但未立即恢复区和区级机构,仍沿用战前的区名,原特别区(即公共租界与法租界)区域统称为黄浦区。黄浦区与战前17区之区名和区域,作为地籍区一直沿用到1949年。1945年11月底,市政府为调查户口、编制保甲,决定以警察分局区界为原则,拟将全市划分为33区。12月,按先行接收的警察分局范围依次划分为31个区:即第一区,黄浦区;第二区,老闸区;第三区,邑庙区;第四区,蓬莱区;第五区,泰山区(后改名嵩山区);第六区,卢家湾区;第七区,常熟区;第八区,徐家汇区;第九区,长宁区;第十区,静安区;第十一区,新成区;第十二区,江宁区;第十三区,普陀区;第十四区,闸北区;第十五区,北站区;第十六区,虹口区;第十七区,北四川路区;第十八区,提篮桥区;第十九区,榆林区;第二十区,杨树浦区;第二十一区,新市街区;第二十二区,江湾区;第二十三区,吴淞区;第二十四区,大场区;第二十五区,新泾区;第二十六区,龙华区;第二十九区,杨思区(后改名斯盛区);第三十区,洋泾区;第三十一区,高桥区;第二十七、二十八区仍属上海县,分别为马桥、塘湾区。各区公所随即相继成立。与此同时,把所有带有殖民风格的地名路名,改为新名称。1946年,增设第三十二区真如区【应该叫恢复;1945年划分警察分局时,将战前的真如区一分为二:沪宁铁路以北地区划入二十四区(后改大场区),以南地区划入二十五区(后改新泾区),此时恢复战前的真如区】。

1947年的上海

其中市区部分的分割如下:

黄浦区,析原公共租界中部和法租界一小部置。辖今黄浦江以西,新开河路、人民路以北,浙江南路、延安东路、山东中路、福州路、山西南路以西,苏州河以南地区。分别与洋泾区、邑庙区、嵩山区、老闸区、北站区、虹口区相接。

老闸区,析原公共租界中部置。辖今山西南路、福州路、山东中路以西,延安东路以北,西藏中路以东,苏州河以南地区。分别与黄浦区、嵩山区、新成区、北站区相接。

邑庙区,析抗日战争前沪南区区域置。因区内城隍庙为一邑之庙,故称。辖黄浦江以西,复兴东路、篾竹街、白渡路以北,人民路、新开河路以东、以南地区。分别与洋泾区、蓬莱区、嵩山区、黄浦区相接。

蓬莱区,析抗日战争前沪南区区域置。辖今黄浦江以西,高雄路西端至江边一直线(在今江南造船厂内,对面即周家渡轮渡)、制造局路、肇周路、西藏南路、方浜西路以东,人民路、复兴东路、篾竹街、白渡路以南地区。分别与洋泾区、斯盛区、嵩山区、邑庙区相接。

嵩山区,析原法租界和抗日战争前沪南区一部分地域置。1945年因泰山路(今淮海东路、淮海中路)名泰山区,1947年1月改以嵩山路命名。辖今浙江南路、人民路、方浜西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西端至江边一线以西,黄浦江以北,鲁班路、重庆南路、重庆中路、重庆北路以东,延安东路以南地区。分别与黄浦区、邑庙区、蓬莱区、斯盛区、卢湾区、新成区、老闸区相接。

卢湾区,析原法租界和抗日战争前沪南区一部分地域置。1945年因卢家湾区片名卢家湾区,1947年1月简称卢湾区。辖今重庆北路、重庆中路、重庆南路以西,黄浦江以北,日晖东路以南一直线(旧亦为日晖港,今已填没,在上港六区内)、日晖港、肇嘉浜路北侧、陕西南路以东,延安中路以南地区。分别与嵩山区、斯盛区、常熟区、静安区、新成区相接。

常熟区,析原法租界和抗日战争前沪南区一部分地域置。辖今陕西南路、肇嘉浜路北侧、日晖港、日晖东路以南一直线以西,黄浦江、龙华港以北,宛平南路、宛平路、淮海中路、兴国路以东,华山路、长乐路以南地区。分别与卢湾区、斯盛区、徐汇区、长宁区、静安区相接。

徐汇区,合原法租界和抗日战争前沪南区、漕泾区、法华区各一小部置。1945年因徐家汇区片名徐家汇区,1947年1月简化为徐汇区。辖今宛平路、宛平南路以西,从陆家堰南沿小河经华侨新村、龙华新村侧及甲申村北侧,向西穿越天钥桥路、龙华西路至上无二十六厂西南一线以北,沿小河向北至漕北二村南侧沿沪杭铁路一线以东,虹桥路、淮海西路、淮海中路以南地区。分别与常熟区、龙华区、新泾区、长宁区相接。

法曹区,以抗日战争前法华区部分地置。原名长宁区,1948年改以法华镇、曹家渡镇名。辖今万航渡后路、长宁路、江苏路、兴国路以西,淮海中路、虹桥路以北,沪杭铁路以东,苏州河以南地区。分别与江宁区、静安区、常熟区、徐汇区、新泾区、普陀区相接。后再次改回长宁区。

静安区,析原公共租界置。辖今泰兴路、北京西路、吴江路、茂名北路以西,延安中路、陕西南路、长乐路、华山路以北,江苏路以东,武定西路、万航渡路、新闸路以南地区。分别与新成区、卢湾区、常熟区、长宁区、江宁区相接。

新成区,析原公共租界地置。日伪时为新闸路、成都路两警察分局辖区,1944年4月21日两分局合并为新成区分局,由此名区。辖今西藏中路以西,延安东路、延安中路以北,茂名北路、吴江路、北京西路、泰兴路以东,苏州河以南。分别与老闸区、嵩山区、卢湾区、静安区、江宁区、闸北区相接。

江宁区,析原公共租界地置。辖今苏州河、泰兴路以西,新闸路、万航渡路、武定西路、江苏路以北,长宁路、长寿路、安远路以南地区。分别与新成区、静安区、长宁区、普陀区、闸北区相接。

普陀区,析原公共租界地置。辖今苏州河以南,安远路、长寿路、万航渡后路以北地区。分别与江宁区、长宁区、新泾区、闸北区相接。

闸北区,以原闸北区大部置。辖今和田路、西藏北路以西,苏州河以北,光新路以东,中山北路以南地区。分别与北站区、新成区、江宁区、普陀区、新泾区、真如区、大场区相接。

北站区,析抗日战争前闸北区置。1945年1月中旬,日伪设北火车站警察分局,5月20日管辖区域扩展到附近地区。辖今淞沪铁路、河南北路以西,苏州河以北,西藏北路、和田路以西,中山北路、宝兴路以南地区。分别与虹口区、黄浦区、老闸区、闸北区、大场区、北四川路区相接。

虹口区,以原公共租界北区和抗日战争前闸北区一小部分地域置。辖今俞泾浦以南、以西,黄浦江、苏州河以北,河南北路、淞沪铁路以东地区。分别与提篮桥区、洋泾区、黄浦区、北站区、北四川路区相接。

北四川路区,合抗日战争前引翔区、江湾区一小部地域置。辖今沙泾港以西以北,俞泾浦、淞沪铁路、西宝兴路、北宝兴路、俞泾浦以东,自俞泾浦沿王家浜至方浜宅以南地区。分别与新市区、提篮桥区、虹口区、北站区、大场区、江湾区相接。

提篮桥区,合原公共租界东区、抗日战争前引翔区一部分地域置。1945年以区片名提篮桥区,1947年以汇山路改名汇山区,后恢复原名。辖今大连路以西,黄浦江以北,虹口港、沙泾港、沙虹港路以东,新港路以南地区,分别与榆林区、洋泾区、虹口区、北四川路区、新市区相接。

榆林区,合原公共租界东区、抗日战争前引翔区一部地置。辖今杨树浦路、兰州路以西,黄浦江以北,秦皇岛路、大连路以东,控江路北侧以南地区。分别与杨浦区、洋泾区、提篮桥区、新市区相接。

杨浦区,合原公共租界东区、抗日战争前引翔区一部地域置。辖今黄浦江以西、以北,兰州路以东,长阳路、隆昌路、河间路、宁国路及向东至水产学院一线以南。分别与高桥区、洋泾区、榆林区、新市区相接。

1949年,上海解放。在行政上划定为中央直辖市,仍设黄浦、老闸、邑庙、蓬莱、嵩山、卢湾、常熟、徐汇、长宁、普陀、闸北、静安、新成、江宁、北站、虹口、北四川路、提篮桥、榆林、杨浦等20个市区及新市、江湾、吴淞、大场、新泾、龙华、洋泾、高桥、真如、斯盛等10个郊区,共30个区。马桥、塘湾未接收的两区,仍归上海县。

1949年的上海

1952年上海市行政区划有所调整,9月析洋泾区为东昌、洋泾2区,新市区并入江湾区。全市仍辖30个区。1954年11月增设水上区,至此全市共辖31区。

1954年的上海

1956年,上海市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建国之后首次大的变动。先在2月撤销老闸、嵩山、常熟、静安、北站、北四川路等6区建制:老闸区并入黄浦区,北四川路区并入虹口区,北站区并入闸北区,常熟区并入徐汇区,静安区分别并入新成区、长宁区,嵩山区分别并入邑庙区、卢湾区;撤销高桥、洋泾、杨思区,设立东郊区;撤销吴淞、江湾、大场区,设立北郊区;撤销真如、新泾、龙华区,设立西郊区。6月,撤销水上区(1954年4月成立,1955年改称水上区人民委员会。主管市内黄浦江、苏州河及各支流港汊的民船)。至此,全市辖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榆林、杨浦、东昌及东郊、北郊、西郊等18个区。

1956年的上海

从1958年到1960年,上海市进行第二次重大的行政区划改动,也是改革开放前最大的一次变动。58年1月,江苏省撤销松江专区建制。原松江专区所属上海、宝山、嘉定3县划入上海市,其余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划入苏州专区。10月,上海市撤销西郊区,其城市地区并入徐汇、长宁、普陀3区,农村地区并入上海、嘉定2县;撤销北郊区,其城市地区并入闸北、虹口、提篮桥、榆林、杨浦5区,郊区并入宝山县;撤销东昌、东郊区,设立浦东县。11月,江苏省苏州专区所辖松江、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6县,12月南通专区所辖崇明县共计7县划入上海市。至此,上海市行政区划分为黄浦、邑庙、蓬莱、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新成、江宁、虹口、提篮桥、榆林、杨浦等14个区以及浦东、松江、上海、川沙、南汇、奉贤、金山、青浦、嘉定、宝山、崇明等11个县。面积5800平方公里,今日上海市的整体轮廓便于此时成形并固定下来。

1958年的上海

1959年的上海市区

1960年1月蓬莱、邑庙2区被裁撤,以原蓬莱区全境和邑庙区部分地区设立南市区;邑庙区的其余地区分别划归黄浦、卢湾2区。撤销江宁、新成2区,以原江宁区全境和新成区部分地区设立静安区;新成区的其余地区并入黄浦区。撤销提篮桥区,并入虹口区。撤销榆林区,并入杨浦区。析上海县闵行、吴泾地区置闵行区,析宝山县吴淞地区、浦东县周家渡地区置吴淞区。至本年年底,全市共辖黄浦、南市、静安、卢湾、徐汇、长宁、普陀、闸北、虹口、杨浦、闵行、吴淞等12个区和浦东、松江等11个县。此后直至文革结束,其行政区划再未有如此重大之变动。

1960年的上海市区

1961年1月浦东县撤销,其城市地区并入黄浦、南市、杨浦3区,农村地区并入川沙县。全市所辖区域变为12区、10县。1961年曾短暂划入嵊泗,1962年又划出了。

1961年的上海

1964年5月,撤销了闵行区、吴淞区建制,闵行区并入徐汇区(成为两个飞地街道),吴淞区并入杨浦区(成为飞地)和川沙县(浦东部分)。全市行政区划有黄浦、南市、卢湾、徐汇、长宁、闸北、静安、虹口、杨浦、普陀等10区和上海、嘉定、宝山、川沙、南汇、奉贤、松江、金山、青浦、崇明等10县。此一格局一直保持到文革结束之后。杨浦,成为了上海的重工业基地。

1964年的上海市区

1966年的上海

1980年,恢复吴淞区(浦东部分未再划入)。1981年,恢复闵行区。与此同时,郊县的土地不停地被划入市区。

1981年的上海

1988年,吴淞区和宝山县合并为宝山区;闵行区和上海县合并为闵行区。1992年,撤销川沙县和杨浦、黄浦、南市的浦东部分及原上海县的三林乡,设立浦东新区。2000年,黄浦和南市合并。

2001年的上海

2009年,南汇撤销,并入浦东新区。2011,卢湾并入黄浦。2015,闸北并入静安。此外,其他郊县也陆陆续续改县为区(嘉定:1992;金山:1997;松江:1998;青浦:1999;南汇:2001;奉贤:2001;崇明:2016)。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今天的上海

现上海境内的各个县,成立的顺序依次是松江——嘉定——崇明——上海——青浦——金山奉贤南汇——宝山——川沙。松江是旧时的王者,不过现在只能屈居昔日的小弟之下了。连松江都如此,嘉定和崇明,就更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今天市区的各个区,基本上是上海县近百年来剧变分裂所成的。算得上祖先的上海县——沪南区——邑庙区——南市区,也已经不复存在,对于现在的继承者黄浦区来说,南市是拉后腿的地方。黄浦更像是租界的继承者。

黄浦区,以境内的黄浦江得名。战国时期,楚国黄歇开凿了这条河,因此这条河被称之为黄浦。

卢湾区,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后谐称“卢家湾”。简称为“卢湾”。(已消失)

南市区,因位于市区之南而得名。(已消失)

徐汇区,原名“徐家汇”,因明代科学家徐光启的后裔在此聚居而得名,简称为“徐汇”。

长宁区,1因境内的长宁路得名,1943年,原“白利南路”以四川省长宁县名改称“长宁路”,寓“长久安宁”之意。

静安区,因境内的静安寺得名,取清静安宁之意。

普陀区,以境内的普陀路得名。清朝光绪初年,普陀山僧人慧根从缅甸迎回大小玉佛五尊,归国途经上海,留下两尊玉佛,于是建玉佛寺供奉,这是普陀路得名之始。(浙江省舟山市也有一个普陀区,得名于普陀山,“普陀”取名于佛教《华严经》中的“普陀洛迦”,意为“一朵美丽的小白花 ”,后引申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闸北区,因地处苏州河新水闸之北而得名。(已消失)

虹口区,虹口境内原为东海之滨的滩地,历史上曾有大小河流50条之多。沙洪和黄浦江交汇处被称为洪口(虹口)。

杨浦区,以境内的杨树浦(河)得名。

闵行区,得名于“闵行镇”。相传因文人闵其游学途中去世葬于此地,闵行镇以其姓得名。

宝山区,明朝时,出海船只来往于此,但长江口航道风急浪高,水流湍急,却没有导航标志。明成祖朱棣便命人在长江口南岸堆土造山,山上建“烽堠”,白天举烟、晚上明火,为来往船只指明航向,当地百姓称其为“宝山”。这座山之后沉没于海,但其名沿用至今。

嘉定区,因南宋宁宗嘉定年号得名。

浦东新区,因地处黄浦江以东而得名。

金山区,以境内的金山三岛(大金山、小金山、浮山)而得名。

松江区,以境内有吴淞江流经而得名。

青浦区,因境内有青龙江和五蒲而得名。 青龙江因孙权曾在此建造青龙战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设青浦县,因县治在青龙镇,县境东部有五浦(赵屯、大盈、盘龙、顾会、崧子),就有了青浦的名称。

奉贤区,清朝雍正四年(1726年 ) , 设置奉贤县,因孔子弟子言偃(子游)曾在此讲学而得名,寓“崇奉贤人”之意。

崇明区,唐朝神龙年间在此设镇,取名“崇明”,“崇”为高,“明”为海阔天空,“崇明”意为高出水面又平坦宽阔的明净平地。

====================================================

绿树成荫,建筑样式成片地比较有味道的,都是法租界,其他西洋式样的是英租界后来开放成了公共租界,古色古香一点的是老城厢,其他都是贫民区。

=======================================================公共租界,是英国人为首的各国资产阶级,包括华人资产阶级的自治区,可以说是上海城邦共和国。

法租界,是法国领事管理的,直属于印度支那总督府的法国殖民地。法租界可以看作是法国外省城市,省会西贡。

所谓的东亚第一城大上海,实际上就是公共租界,法租界基本上只有住宅区和零售商业,相当于公共租界的高档睡城,华界则是郊区。

=======================================================

租界存在期的最终状态大概如图。北侧的9.8+13.8平方公里为公共租界,中间绿色线为苏州河,1920-30年代,苏州河以北的13.8平方公里逐渐变为日本控制,苏州河以南的9.8平方公里一直是英美控制。

南侧的10.6平方公里为法租界。东侧那个半圆形缺口叫南市,就是老的上海县城,现在豫园那块儿。

租界外围,西至虹桥机场、北至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那些蓝色线是洋人违约越界筑路修建的道路,大概是华洋共管区域。

所谓的十里洋场,租界苏州河以南较为繁华的部分,从西边拉到东边黄浦江外滩,确实是5公里左右。

淞沪会战国军失败后,日军占领了全部华界,加上战前就被日本控制的公共租界北半部分。从淞沪会战结束到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段时期即孤岛时期,即指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共计20.4平方公里被日本人四面包围的状态。从1937年底到1941年底,大概维持了4年,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全部被日军占领。

最后附一个天津租界最多时候的分布图。真的是9个租界,美英法日德俄奥比意。当时最好的区域是海河以南的日法英德四块租界,五大道就在英租界。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