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大众

 j2hb 2023-05-24 发布于浙江

一手握砚台,一手捏刻刀,石屑溅飞,山水渐成。晨光透过窗棂洒在柑黄的砚台上,映出温润的光晕,好似砚中崇山间泛起云海。制作尼山石砚四十余年,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传承人丁辉早知道如何把手里的作品打磨得形神具备。

丁辉创作的听雨砚

书房有砚,方能称雅。砚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而且由于其性质坚固,传百世而不朽,又被历代文人墨客作为藏品。尼山石砚在曲阜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据《兖州府志》记载,明万历二十四年,尼山砚被列为孔府敬献皇宫的贡品,如今它与楷木雕刻、碑帖一起被称为“曲阜三宝”。

尼山砚以尼山石制得,而尼山石因产于曲阜城东南约30公里的孔子诞生地“尼山”而得名。这种砚石色呈柑黄,表面有疏密不均的青黑色松花纹,石质精腻,抚之生润。清乾隆年间《曲阜县志》就记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得之不易。”而用尼山石制成的尼山砚造型古朴大方,下墨利,发墨好,久用不乏,是尼山砚石中的上品。

丁辉介绍尼山石料

由于尼山石砚作品和文献传世较少,新中国成立后出现了制作技艺传承的空白期。直到1978年,在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与曲阜市工艺美术厂的合作下,当地才开始恢复生产尼山砚。也正是从那年开始,刚高中毕业的丁辉被分配到曲阜市工艺美术厂跟着老师学习制砚。没想到这篆刻刀一捏就是40多年,手上都磨出一层又一层的老茧,丁辉也成了曲阜尼山石砚涅槃重生的见证者和传承人。

丁辉在创作尼山砚

“当时尼山砚制作出现了几十年的断层,连文字记载都不好找。”在老师石可的带领下,丁辉常常白天骑着自行车到尼山周边村庄找人、找石、找故事,晚上就支起煤油灯翻阅典籍文献,搜集资料。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尼山砚台的文化历史和制作技艺终于重获新生。2009年,尼山砚制作技艺正式入选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你看这松花纹,深浅有度,层层叠叠,多美!”丁辉摸着柑黄色的砚石,对上面疏密不均的黑色松花纹赞不绝口。对于这种自然纹理优美的砚石,丁辉最是心动,他正琢磨着如何把这块小石头做成蕴含山水灵气的砚台。

尼山砚讲究“巧夺天工,简朴大方”“粗中有细,细中有粗”,以求“不方不圆,因其自然,固差胜于雕镌”。“充分运用自然,简单加以点缀,以求意境为上。”丁辉说。制作尼山砚通常因材施艺,依形开墨堂、墨池,极少雕琢点缀,充分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和天然花纹进行装饰,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

丁辉创作的“雨霁砚”

“尼山砚的制作流程和其他砚差不多,主要是选料、设计、雕刻、磨光、刻砚铭等,但学到样子容易,学到灵魂很难。”丁辉说。尼山砚的灵魂在“形”,但更在于“意”。在丁辉手里,砚石的纹理为天然松柏和碎桃花,他就因势开大墨堂、阴刻出两只水鸭,取名“春江晓景砚”,一幅桃花江景水鸭浮的画面便跃然砚上;砚石的纹理为流水飞瀑图案,则依形和纹理做传统砚式,不加雕饰,巧用天工,取名“雨霁”……没有繁复的雕工,却依托天然纹理生出别样意境。

丁辉创作的“春江晓景砚”

然而,砚好制,石难得。制作尼山砚依赖尼山石料,而尼山砚石稀少,且不易开采,如今已经到了一石难求的地步。“我们正在寻找尼山石的替代品,比如潍坊的红丝石同样有较为丰富的纹理,把尼山砚的制作技巧用在这种石头上,确保技艺和风格不变味。”丁辉说。他还把珍贵的制砚边角料全部利用起来,制作出印章等艺术品。

如今,尼山砚产品花色不断增加,从各色砚台到精美文具、印章及各类文创产品。为把尼山砚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丁辉一边开门纳徒,培养传承“薪火”;一边专注尼山砚文献的编撰,出版《丁辉尼山砚作品集》、《篆刻论语撷句》等,免费送给学校、文旅机构;还常带着作品参加文博会、“非遗”文化周、出国巡展等活动,以让更多人了解这门传统技艺。

农村大众报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陈曙光 孔大儒 张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