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疗再思考

 在共同关心 2023-05-24 发布于上海

导读:行医多年,浮尘曲折之间,逐渐与中医战斗并肩,随着纯中医临床效果的不断显现,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诊疗理念。在不断的实践中,总是感觉自己的水平还隔了一层窗户纸没有破开,忽然间明白,原来这就是“补泻调养寒热间”。本篇文章,我们讨论中医疾病诊疗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即如何进行补泻调养,并注意寒热间转换。


文章图片1

中医诊疗有效化、系统化、标准化、简单化,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自《经方三十六讲》出版以后,我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目标之中。通过“六经三十六方”诊疗系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六经三十六方辨病辨证体系”、“四平方整体疗法及应变体系”、“三大疾病内外合一诊疗体系”,该诊疗模式,极大方便了中医临床,提高了治疗效果。但是在诊疗过程中,尤其是患者慢性疾病的复诊过程中,发现患者脏腑气血有失衡的情况存在,若是不能处理好这个问题,则会影响病人最终的康复。

现代医学治疗疾病,可以很好的使用药物控制异常指标,如保持血压、血糖处于正常值状态,但想根除高血压及糖尿病很难。中医治疗疾病也是如此,见效非常容易,但想要治愈,需要费一番功夫。苦苦思索,多方探寻,反复实践,最终还是在《辅行诀》一书中找到了想要的答案。

中医治疗疾病,在使用“六经三十六方”诊疗模式的同时,要注意补、泻、调、养及寒热变化,这样才能真正保持人体处于内平衡,即阴阳平衡的状态。

补方,是对人体五脏六腑进行补益的方剂,借用《辅行诀》思路,太阳系统补方以止咳效方中的麦门冬汤为主、太阴系统补方以四君子汤为主、少阳系统补方以开心汤为主、少阴系补方以六味地黄汤为主、阳明系统补方以竹叶石膏汤为主、厥阴系统补方以逍遥散为主。六大补方,相当于六经的脏方,根据情况不同,适当加减。

泻方,药物组成较为类似,故而以四逆散+黄芩、千姜为根基,太阳系统加用葶苈子、大黄,太阴系统加用附子、干姜,少阳系统加用龙胆、栀子,少阴系统加用茯苓、泽泻,阳明系统加用大黄、黄连,厥阴系统则可以加用川芎、香附。五脏泻方,基本是针对六经的腑病而言设立的方剂。

调方,基本组成原则是泻方+相应补方,太阳系统调方为泻方+补肾方,太阴系统为泻方+补肺,少阳系统为泻方+补肝肾,少阴系统为泻方+补肝,阳明系统为泻方+补脾,厥阴系统为泻方+补心包。我们熟知的半夏泻心汤,就是经典的调阳明胃之方剂。

养方,主要是指六经系统功能运行失常后,如何恢复这种运行机制,以补方为主,再结合脏腑对应特性,加减用药。太阳系统养方为补方+化痰降气,太阴系统养方为建中汤,少阳系统养方应该为补方+潜藏阳气,少阴系统养方为补方+通心脉,阳明系统养方为补方+除烦,厥阴系统养方为养方+通滞。

寒热方多用于外感及发热类疾病,此处不做过多描述。

临床中,我们在治疗复杂专科疾病的同时,要注意及预判五脏六经的失衡情况,从而选用正确的补方、泻方、调方及养方,预留转换空间,真正调理五脏六经的失衡状态,从而获得患者疾病痊愈的最终结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