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到底应该怎样读?

 槿心文集 2023-05-25 发布于北京

这是张寸功的第 127 期分享

原文

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论语》

最近一段时间又开始了《论语》的学习,正好受到樊登论语训练营的班班邀请分享,我就准备了一下我是如何学习《论语》的,所以,今天我准备把之前的分享的内容以文本的方式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在开始之前呢,想先请大家思考一下以下这几个问题:

  • 《论语》是哪一类书?

  • 《论语》属于什么文学体裁?

  • 《论语》这本书和你有什么关系?

  • 《论语》这本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吗?

  • 文字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 语言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

  • 你是不是一个善于提问的人?

这几个问题大家一定要仔细思考得出自己的答案,思考的过程就是输出的过程,输出的过程就是掌握的过程。

我们都知道,传统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论语》属于经类。儒家经典我们知道的还有十三经。

《论语的体裁是属于散文,而且是语录体、问答式。

这就又需要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了:

  • 是怎么样的一个问题才引发的这句回答呢?

  • 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境下,才回答的呢?

这是我们研究论语 一个方向。

这张图呢,属于是禅宗思想,标月指的含义是:随指见月,见月忘指。

意思就是:我给大家指明月亮在哪,但是大家一定要把我的手指给忘掉。同样学习《论语》也是一个道理,孔子没有留下文字,只删了一部《春秋》,《论语》不是孔子写的,所以我们不要拘泥于文字。要体验这背后的道理。

01 

咬文嚼字

第一部分我称之为咬文嚼字,说人话就是“抠字眼儿”,把《论语》里边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都抠一抠,了解它的意思。在这里,我们找一句作为例子——学而时习之

       分别组词,翻译,可能会有这样几种解释,通过排列组合我们得到了64种可能的含义,再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寻找你认为合适的意思。

另一种就是真真切切的去搞一搞每个字的来历,以及它的本意,《论语》里有一句话:“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我们再来看一下学而时习之,我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到:

”字甲骨文是这样写的:上边两只,在摆弄一个“”,在一个小房间里,有个一弟子(学生)。

——“两只手朝下的形状,有以两手帮助、扶掖、提携、教导之意”

——“爻古代组成“八卦”的基本元素,长短横互相交错成“爻”,便表示物象的变动、变化,知识无穷”

和“一间房子的侧视形,这房子是学习的地方”组成。

这就是“学”的基本含义有演示、教导的感觉。

中间的字是“”字,上边是一个“字,表示走的意识。下边是一个“”,表示太阳、日出或者晴天。

太阳走代表时间流逝,这也让我感觉“学而时习之”的意思就是:学会了就要当下马上去实践应用。因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朝闻道夕死可矣”都蕴含着同样的感觉——非常赶时间,“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句也都表现了孔子对于学的态度。

同时拓展一下:《礼记·杂记下》有这样一句:“君子有三患:未之闻,患弗得闻也;既闻之,患弗得学也;既学之,患弗能行也。”也是表达的类似意思。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对于没有听到的(道理),害怕听不到;已经听到了,害怕学不会其中含义;已经学会了,害怕自己做不到。所以《论语》的主旨,在我看来,主要是要你行动起来。《学而篇》有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是再讲先会做人,人你都做不好,学那么多知识有啥用?这里重点跟大家区分一个概念——有知识不等于有学问

 上边一个“”,下边是一个“”(后来演化为“白”),意思是日出之时,鸟振羽扑翅,想离巢而去。也有人会意为:鸟在日光下练习飞翔;或者,鸟在晴天的时候练习飞翔。

习,数(shuò)飞也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百度,或者参考《说文解字》

明白了这些之后,你再去理解 学而时习之 是不是有新的体会?

02

以经解经

后世有很多《论语》的译注,但是哪一家又真正配得上是正宗呢?我认为后世的翻译讲解再正宗,也正宗不过《论语》本身,所以,我们如果从《论语》本身去寻找相关的“证据”和理论支撑,对于我们理解《论语》可能会大有帮助。

同时除了在《论语》本书当中找,还可以从与《论语》成书同时代的作者、书籍、同学派的著作当中去理解,因为《论语》本身不是孔子自己写的,而是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汇编而成。而《大学》《中庸》和《孟子》也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因此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相同时代背景的文献资料进行学习,比如《国语》和《春秋》,这样可以更容易的了解其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以及了解孔子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历史环境,从而有机会更加接近孔子的思想本意。

以经解经的举例: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参考《子路篇》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可以分析出,“恒”的意思是能够持久的保持一定操守。

所以“难乎有恒矣”就是说,能够持久的保持一定的操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理解“亡而为有”,我们参考《子张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其能。”一句。

可以分析出,“亡”的意思是未知的知识,未通晓的道理。所以分析,“亡而为有”的意思是保持无知才会达到知识充足智慧丰富的状态

同时,我们可以参考《泰伯篇》

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可以分析出,有能力的向没能力的人请教,(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好像没(学问)的样子。内心充实却又好似空虚一般。可以看出,有无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知识学问的有无,这个可以作为以上理解的一个依据。

以上可以理解为,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而越是清空自己的大脑——保持头脑的开放状态,越是会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海纳百川,越是虚怀若谷,越是四方汇聚。

“虚而为盈”按照上边篇章的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保持空杯心态,谦虚低调,从而达到内心丰盈的一个状态,而如果不是谦虚低调的人,他的关注点必然在于获取外界的赞赏与认可,自己的快乐加之在别人的看法之上,是无法获得内心的充盈的,因此也不可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人不知而不愠”。

“约而为泰”的理解,大家以参考《子路篇》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泰”可以取安宁的意思。

《尧曰篇》中也有一句

“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泰”是做安宁讲。

参考《子罕篇》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中“约”的意思为约束。

所以分析“约而为泰”的意思是,通过自我的约束,“克己复礼”,才能达到内心安宁顺遂的状态。

但是以上这些,如果要长久地保持下去,真的是太难了。需要时时注意,这里我们可以参考《雍也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03

百川入海

这里首先和大家分享《论语》里边的一句话:不践迹,亦不入于世。说人话就是:踩在成功人士的肩膀上,你就能够快速的抵达成功。

什么意思?

就是去年我在学《论语》的过程当中,我对比了很多名人大家对《论语》的注解,其中包括:杨伯俊的《论语译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还有张居正讲评《论语》,因为他们每一个人身份都不一样,所以说他们讲出来的这个感觉也不一样,当代的对于我们当下生活有一些帮助的,有樊登的《樊登讲论语》,华杉的《华杉读透<论语>》,这两个人都是中国现在比较出色的企业家,所以他们的讲解有些地方,对咱们这个日常生活还有还是有些帮助的。

然后我去年读的时候,我每读一章就是把这些书上的相关章节全找出来,然后每一个版本的注解我都去看一看,再去按照我前面的那些方法,查每一个字,对比分析思考。

这里引用《道德经》里的一句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什么叫居善地?就是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地位放低,不要骄傲。心善渊,就是我们一定要谦虚,把头脑放空,把头脑打开,不抱有任何成见的先去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拿过来之后,我们再去慢慢体会,这个是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人,就是帮助别人,要办好事儿,因为也存在好心办坏事的。有名义上办好事实际上是假公济私的。好心办坏事的常见,因为我们不了解对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帮助别人,那很可能好心办坏事。假公济私的也有,比如今天跟大家分享,如果我抱有企图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与称赞,那就是假公济私,那就完了,这是在向外求取。我这么做是不仁的,因为我这么做不是为了别人而完全是为了自己。如果分享完了迎来了一片骂声,你讲的是什么狗屎理论,狗屁不通。胡说八道。那完了,如果我的影响面再大一点,遭到全国范围的批评,哪怕只是全国范围的一小部分,我一定会痛苦死,甚至能郁郁而终,这个结果本身就体现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也体现了内心修养不够,是为了博取名利而做,不是为了内心的仁爱。

那如果我完全是为了别人,那我就不会因为别人的言论而开心或者痛苦,因为不管我说的是对的错的,对他人都有用,有些人可能会问:错误的怎么还有用?这就要用到孔子的一句话,叫“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道德经》也有这样一句:善者不善人之师,不善者善人之资。每个人各取所需,不论我说的对与不对,有修养的人自能受益,这就是若真修道者,不见世间过。没有修养的人自然破口大骂一笑了之,这就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那么,当我把心思全部用到对他人有帮助而不是为了自己的时候,我也自然而然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那么接下来还需要提一下的就是怀疑精神、推陈出新。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当中,我们学了这一句话之后,要去仔细思考一下,它是不是合乎人情?是不是合乎这个时代?我们要知道怀疑精神是辩证法的精神,它是科学的精神,如果一个理论的出现,我们没有去怀疑它,那我们肯定不会有进步。所以说我们必须去怀疑它,没有怀疑,我们就没有突破的可能。

举个例子,比如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放在我们现在这个学生的身上,如果说理解为“学习并且时常的复习,这也是一件开心的事吗?”那简直是有被人情的,因为事实上,学生们每天复习那简直不亦苦乎,怎么还“不亦说乎?”这就是不合人情。所以说有的时候我在考虑,可能这个翻译不对,如果说习翻译成复习的话,那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温故而知新。

然后《论语》里边还有很多,我到目前为止我还是不是很理解的话,比如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就不太理解这个“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查阅了很多个版本的译注,都没有我觉得太合适的结论,因为他这个我感觉不太合乎现在的时代,也可能我目前为止没有太理解它。

说到合乎现在的时代,就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学习《论语》的当代意义,能否古为今用,这里依旧引用了《道德经》的一句话: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道这个东西自古以来就有,天地出现之前就已经出现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你把握了这个东西,你再去搞现在的一些具体的事物,那就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了,这里推荐大家去读一下毛泽东的《实践论》,对于大家理解《论语》可能会有很大帮助。

切己体察是讲要我们在读的过程当中仔细反思自身是否存在书中说到的一些情况,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朱子语类》卷十九:“人之为学也是难,若不从文字上做功夫,又茫然不知下手处。若是字字而求,句句而论,不于身心上著切体认,则又无所益。

因此一定要通过切己体察达到知行合一。

再有就是带入情境——如果是我处于当时的状况当时的情境我会怎么去做?这将会对我们深度理解《论语》有很大的好处。

04

君子不器

身份认同:比如我是河北人,北京人,山西人,湖南人,广东人。。。这是地域性的身份认同。

再比如:我是自由职业者,我是教师。我是医生,我是主持。我是心理咨询师。。。这是职业身份认同。

再比如:我是宝妈,我是爸爸,儿子女儿。。。这是家庭角色认同

还有诸如:我是中国人,男人女人,老人小孩,我是地球人,宇宙人。。。。各种身份认同。

术业专攻:我会主持。书法,写作,教书,编程,种庄稼。。。这是每个人自己的生存领域、研究领域以及个人能力边界。

但是最终最终,本立而道生,什么都离不开你做人,君子务本,这个本是什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这一章我主要是想告诉大家,《论语》当中,我们可以分专题去理解,比如我分出了职场领导管理教育个人成长为人处世君子、孝道心理等等,每一个领域要做到更好,就必须先把人做好。

05

正本清源

最后正本清源,就一句话,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前边我们讲了那么多,是如何把一本书从薄读到厚,论语一共才2万字,要按照我这个方法你去写笔记,你能写4万字不止,你输出的字会很多。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开始砍了,把一些多余的枝枝叶叶修剪掉。不能够让它遮挡我们的视线。文字是什么?是工具,是障碍。你拿着斧子去劈柴,你劈完了,你拿着斧子不放,你研究斧子?那叫舍本逐末。

拨开层层障碍,你直觅本心。夫子讲“吾道一以贯之。”你得找到那个一。所以前边学了那么多,都是辅助,你得删繁就简,因为大道至简。这就叫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最后还是论语中的一句,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华文化不能使你强大,是你要主动起来对自己负起责任,让中华文化在你手中发扬光大。

好啦,本期就先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关注我,带你成长

关注我,带你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