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适龄单身女性突破1亿:没人要的背后,是传统性别分工的没落

 谢耳朵馆长 2023-10-27 发布于四川

自然界的大部分生物都可以被简单的分为雄性和雌性两类,

不同性别的两个群体在一起分工协作,共同促进了整个族群的发展。

可近些年人们能够明显的感觉到,男女性别的差异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在很多情况下,性别上的分化不仅没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还引发了一系列不必要的冲突。

现如今我国大龄单身的女人已经超过了1亿人。

我们可以直观的从她们身上感受到,原有的性别分工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新时代的生活需要了。

社会分工与合作

经常进行社会交往的人都清楚,人类这个群体仍然可以进行更加细致的区分,

有不少人都和我们在个性或思想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做到求同存异,和这些与我们不同的人一起分工合作。

社会学家卡尔提出,我们可以放下这方面的差异选择合作,是因为在这些细小的差异面前还存在着更大的冲突。

那就是任何社会资源中都能够遇到的阶级差异,虽然我们和其他个体有着不同的性格,但我们同属于一个阶级,可以为了共同的利益奋斗。

一个社会可以平稳的运行,也和这种意识形态与社会分工有关。

人们会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并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事情,放心的将其他工作交给别人来完成,实现细致的社会化分工。

不过这种分工模式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束缚。

例如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保全集体的利益,将集体看作比个人情感和得失更加重要的事情。

社会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它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变化作出相应的转变。

越来越低的结婚率

现如今适龄男女的结婚率越来越低,这或许就是他们对于当下社会分工模式不满的一种表现。

人们现有的思想意识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已经无法和传统单一的社会分工模式联系在一起了。

过去在提起家庭这个概念的时候,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

理所应当的将家中的老人、孩子和家务都丢给女人去做。

同时他们又将养家糊口的重担都交到男人一个人身上,要求男人不眠不休的在外打拼。

这种观念显然并不适合在新时代环境下长大的年轻人。

这一代年轻人的思想更加独立自我,更喜欢将生活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

不论男女,他们每一个人都有对自我人生价值和理想的追求,自然不喜欢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就这样被简单的定义。

二零二二年三月,我国特地展开了一场关于妇女和儿童权益的讨论会议。

会议中提到的两组数据令人深思。

其中一组数据告诉我们,早在二零一三年的时候,我国的青年结婚率就已经出现了下滑的倾向。

算起来这恰好是90后们长大步入社会的时间,这一变化恰好能够体现出90后们对于婚姻和生育等观念的看法。

到了二零一八年的时候,90后彻底成为结婚生育的主力军,我国的结婚比率也因此降到了百分之七左右。

另一组数据是我国近期的男女人口和性别比例数据,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男性有7亿多人,女性只有六亿多人。

就算不考虑这些人的年龄差距,我国男性的人口数量也比女性多出来了上千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适龄的男女青年又处于不愿意结婚和恋爱的思想状态中。

每年的结婚率和生育率自然会一降再降。

现如今我国适龄单身女青年的数量至少有一亿人,男青年的数量早就突破了两亿人。

面对如此大的数量,我们并不能够简单的将这一问题推到大龄剩男剩女“没人要”的结论上。

本来我国就有明显的男女比例失衡问题,有相当一部分男性无法顺利找到配偶。

再加上我国的社会教育水平明显提高,

有越来越多的女人不愿意接受原有的家庭定位,更愿意到职场中去追求自我价值。

不论是从个人意愿出发,还是站在现实角度来看,上班就业的女人确实会过得比传统的家庭妇女要轻松不少。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越来越多的女人选择不结婚,甚至甘愿长时间保持单身状态。

即便是那些已经拥有了爱情,曾经萌生过结婚想法的女人,也会在面对婚姻的时候出现犹豫焦虑的情绪。

这是因为我国目前仍然延续着复习社会留下来的传统,在就业和生活中对女人有许多尚未摒弃的歧视。

人们总是想当然的认为女人不需要太过优秀的工作,不需要用高薪和成就来证明自己。

甚至有不少父母主动劝自己的女儿找一个有钱的男人,告诉她们嫁的好比自己努力变得优秀更加重要。

接受了新式思想的女人,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矛盾的要求。

她们总是需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的两难抉择,面对许多来自职场上的歧视。

我们都听过“求人不如求己”这句话,在稳妥的自食其力和惊心动魄的婚姻付出之间,

女人当然会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那条路。

可以说想要从根源上解决男女性别差异和适龄青年不愿意结婚的问题。

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原有的社会性别分工,给男人和女人更多选择的机会与权利。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不下雨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