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级教师说| 赵国弟:“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的挑战、机遇与对策

 流水人生 2023-05-25 发布于江西

作者简介:赵国弟,上海市特级校长。兼任教育部国家级中学校长培训专家,上海市高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物理教育学会理事,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理事和浦东物理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每年七月是高考成绩发布的时期,可以说总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理想、教育价值等都经受着“考试成绩”的评价。在被“评价”出“有问题”的学校中,有的通过反思在创新中坚持,而有的于“评价”中放弃了自己的初衷与追求。在这样的矛盾中,我们如何面对“学校教育创新”?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上海、浙江两个试点省份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让“新高考”成为教育制度改革中最引人瞩目的部分。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创新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应寻求新的应对方式。

一、“新高考”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挑战

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创新需遵循两个原则,即既要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价值选择,让学生在成为自主发展主体的过程中能“有灵魂、有分数、有经历、有故事”,又要满足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具体到学校教育教学层面,不仅要重视学科知识,还要注重跨学科知识,注重启发与探究式教学方式的运用和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等;教师需有意识地培育学生学科间贯通的能力,培育诸如分析演绎思维、归因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多元的思维方式;并在关注学科教育教学这一途径的同时,还多借助其他方式和载体,如主题项目或知识探究、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技人文类活动,包括职业体验与考察、志愿者活动等。

笔者以为,要实现真正的学校教育创新,除了要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还要对新形势、新挑战有深入的了解和分析。

以上海的高考改革方案为例。在当下社会民众能够接受的基础上,推进高中教育功能的逐步转换是该方案非常明显的一个突破。跨出去的关键一步是在考试上把握住了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这“两个依据”。这是大众能接受,学生也能接受的基础。新高考改革,通过学业水平考试保证每一个学生基本知识能力的提高,同时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使高中教育回归到自身教育价值上来。

新高考改革对于学校的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课程方案的顶层设计。过去中学基本上是按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的课程思路实施,而现在必须亮出自己的办学特点,因为上海高考在整个综合素质评价表里很清楚,学校要标明的特色课程群是哪些,学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对老师而言主要是知识结构,除了我们自己的专业还要有其他的知识背景。上海的学校有这样的案例,有的课程有好几个老师同时参与,因为一个老师没办法解决所有同学的难题,老师适应不了现在学生的需求,这是对老师的挑战。其二是教师对于自己学科不同层次的把握。大部分老师长期以来以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实施教学,很少去思考课程标准下针对不同学生的教学目标和实施策略。但在新的高考改革中教师一定要将课程标准与学生结合起来,要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最有效,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需求匹配。其三是对学校、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当实行走班后,原本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就全部变了。原本4个班是一样的,评价教师比较简单,现在4个班级的学生不一样,怎么评价哪位教师工作如何呢?那么就完全要靠老师的自觉性了。所以,我们需要多种评估方式,针对具体需要釆用不同评估方法。

二、“新高考”给学校教育创新带来的机遇

(一)学校课程设计的自主性更强

如果学校课程与学生的现实水平和需要相匹配,高效率教学就有了基础。面对多样、多层次的学生,其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校课程计划设计就要综合考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特点。笔者所在的上海市进才中学学校课程系统从规划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三者特点。具体而言,包含以下三个子领域:

一是以国家基础型课程为主体的“基础学术力”课程领域。在这个领域中,针对数理学科课程,由于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不同难度层次的接受能力上,在各门课程设计规划时,就按难度要求和发展需求进行分层。如数学A层针对的是数学接受能力较弱,且偏向社会人文发展方向的学生;数学兴趣提高类的有线性代数、TI数学等。针对语言学科课程,由于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发展需求上,在各门课程设计规划时,就按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如语文分为基础通识课程,再加不同模块用以补缺和提升,这些模块中补缺类的主要有议论文写作、文言文基础等;提升类的有古典诗词欣赏、时事深度评论、大学英语写作、法语、德语等。

二是以创新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创新力”课程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学校的特色课程有:STEAM课程群、金融素养课程群(如“理财与投资”“一日金融人”等)、领导力课程群(如“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分析与决策”“思维技术”等)。其中,STEAM课程群包含3D打印工程、3D打印材料和3D打印机制作、生物纳米技术、数字创编与工业设计、建筑设计与营造、智能机器人、天文等课程。该课程领域还包括学生参与的研究课题和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课程。2015年高一学生参与的研究课题达143个。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课程方面有如“一周小巷总理”、106所场馆的选学与志愿者服务、职业考察、大别山学农与社会调查等。这些课程的设计与选择,使学生的职业倾向逐步清晰,跨科学习的意识增强,学习研究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三是以培养自主发展能力为目标的“领导发展力”课程领域。包括关于学生兴趣与爱好倾向心理的相关理论与测试,大学专业特点与选择条件说明,现代职业分类与劳动特点分析,高中学生阅读计划,根据职业取向合理选择学科学习领域以及自我心理调适技术指导等。另外,该领域还包含了上述两个领域中每门课程的课程纲要(也即“课程说明书”)。“课程说明书”针对该课程学习前所需具备的知识基础与心理准备进行了全面说明,其中“课程目标”部分阐述了“本课程对学习者的影响”“课程的内容”“教与学的方式”“学习评价方案”等内容。实际上,这一课程领域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在高中进行学习和生活,如何针对自己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课程以及大学和专业,以至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二)课堂形态变革的创生性更丰富

课程实施的关键在课堂,但课程目标的落实不在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愿意学多少。后一个“多少”取决于课堂内容是否“有趣、有意义”,课堂教学方式是否“新颖、有吸引力”且“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因此,自主学习诊断的方案设计、教学流程的再造、多媒体学习的介入,是课堂形态变革创生的重要准备,也是学校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

1.编制学科知识图谱

如今碎片化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常态。为了让学生的碎片化学习更有意义,学校开发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诊断的学科知识系统。通过一个三维坐标将某一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编制成学科知识图谱。三维坐标系中,用X和Y两个维度所构成的平面来表达学科知识点的索引,Z维度表示所对应某知识点的学习要求。在学科知识系统中,对于综合性要求不太高的学习目标,每个需要学习的知识都可以用三维坐标表示,这样就形成了一张某学科知识与学习要求的标准图式。由于学生的每个问题及其解决情况可以用三维坐标进行表达,经过一定量的积累后,就会得出该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图谱,然后与标准图谱进行对比,就可以诊断出该学生的学习水平。此外,学生还可通过学科知识点教学微课程,开展自主学习,将碎片化学习整合为系统性学习。

2.教学流程的再造

对于传统教学流程可如下描述:课堂学习新知识,课后复习理解,再通过作业进行检验巩固,然后学习新知识。这样一来,就出现了课堂上学生不清楚哪些地方该重点听,不明白自己到底理解与否的问题。等到学生回家,若发现对课堂所学尚未掌握时,无法与教师及时沟通,等到下一堂课进行作业订正,时间已过去了许久。教学流程的再造,是指学生课前学习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对照教师的讲解做好笔记,完成相应的进阶作业,针对尚未学懂的知识点和存在困难的作业,师生在课堂中一起探究解决。这实际上是一种先学后教的模式。

进行流程再造后的教学,一方面因学生主动参与了整个过程的学习,其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因课堂中所探讨的都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学生参与意愿更强,教学也由此真正走向了学生的个体需要。当然,这种方式会对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产生较大不利影响。且具体实施中还需注意一个问题,即高中生的有意注意时间通常在8~10分钟,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则会更短,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系统化的微课件,以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管理

美国著名新闻和媒体经营大亨默多克曾做过《教育:最后需要开垦的地方》的报告,其中罗列了医学、金融、出版、军事、商贸等领域中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教育领域理应将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观念和科学技术成果纳入应用范围。为此,多媒体技术、大数据应用等将成为学校教育创新的新天地。笔者以为,具体实现途径可有以下几种:(1)强化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充分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要素增强学生的多感官接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将对学科中的复杂概念、定理规律的解释和理解,编制成课件,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果,即做好B2C模式与服务。(3)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微课件,强化网上自主诊断和学习,完善学校各学科教学学习网络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互补,即做好O2O模式与服务。(4)构建师生、生生、在校生与校友,及校内外同学段同学的网上交流平台,强化学习者间的交流,即做好P2P模式。

(三)教育评价的方式更多样

高中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行尽管是与新高考制度改革相配套的一项改革举措,实际上也是高中教育整个教学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是高中学校办学方向、办学质量的检验手段,更是对高中生主动发展的积极引导和支持手段。其二,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发现和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以前的评价过于关注学习结果的区分,忽视学生在各学习领域和学习过程阶段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遮蔽了教育过程对于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评价意义。其三,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发现学生的专长和潜能。高中通过实施学业水平考试保障了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后,学校还可为学生提供促进其发展专长、开发潜能的课程,并让学生的可选择性学习成为可能,以此逐步形成既符合高中教育价值追求,又满足学生多样和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上海市高考改革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要体现在七张表(具体指“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校特色指标”和“综合素质评价承诺”)上。学校的教育过程设计要为学生“做实”七张表,才能达到综合素质评价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学校要根据学生情况、区域优势、学校特点“做实”学校课程,即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多层的丰富课程,为学生个性专长和兴趣发展提供条件;其次,不断拓展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基地,并使学生志愿服务的地方或单位与学生的职业倾向匹配度增加;第三,为学生提供科技、人文等多样的综合学习研究条件,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土壤;第四,丰富体育、艺术课程门类,满足学生广泛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健身习惯,满足学生艺术素养和生活品位提升的需要;第五,指导学生撰写自己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

三、新高考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创新

曾有一项统计,让教师们写下他们眼中的校长印象,结果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忙碌、权力和敬业。诚然,现在办学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具体事情要做,但如果每一件事都由校长亲力亲为,或是没有将具体工作纳入学校管理大体系当中,就会使工作者不仅觉得忙碌,而且感到厌烦。在新高考背景下,校长作为学校的主要管理者,一定要思考学校管理转型问题,使自己从具体工作中抽离出来,成为一个为学校发展描绘蓝图、解说愿景、发现人才、提供支持和帮助(但决不代劳)的人,即从管理者转型为领导者。

1.确立并明确学校发展愿景,实现价值领导

要实现由“管理”到“领导”的转型,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提出并描绘学校的发展愿景,确立学校在重要领域内的价值取向。首先,需要建构学校的价值观念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在课程、教学、学生、教师、质量、保障等领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如此,可使我们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少一些彷徨和犹豫,多一分坚定和坚守。也许,这样会走得慢一些,但只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方向没有错,就一定会越走越快、越走越好。其次,要让学校价值观念系统的形成过程成为全校师生价值认同和思想统一的过程。人们常说,世上最难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中,也就是说,学校价值观念系统的形成不能以灌输方式让人被动接受,而是要将价值观与每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如北京十一学校为了推动课堂改进,就是通过“课堂成长年”,将学校的教学观和课堂观纳入“课堂成长年”要求中,提出了以下课堂改进原则:(1)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是学生的舞台,并非教师展示自我的地方;(2)取得同样的成绩,主张让学生自己获得,而不提倡由教师灌输;(3)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的基础;(4)从再造教学流程和删除无效环节中寻求课堂变革的抓手;(5)将落实进行到底。学校教师通过一年时间的实践,逐步建立并认同了学校的课堂教学观。而这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2.构建行政力量和学术力量各司其职又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

心理学家斯托格迪尔1974年在其《领导手册》一书中写道:“通过人际关系的建构和问题解决的过程,形成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与组织成员间个体遵守的规范和价值观。”笔者以为,学校也需要不断培育教育专业的非正式领导团队。面临高中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新高考改革,学校需在教学组织、课程重组、育人模式上有所创新,为了能及时灵活地研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在管理中需寻求组织结构的调整。为此,进才中学拟设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要参与学校发展规划制定的调研、分析,学校研究性课题指南的研制,教师申报课题的评审,还要对全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发展状态进行评估,对学生研究型课程学习的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评估。同时,在学术委员会下设立课程研究院和教学研究院。课程研究院主要针对学校“综合创新力课程领域”和“领导发展力课程领域”开展相关的课程研发工作,形成课程研究院与学校研发处相互支撑的组织结构;教学研究院则与学校教学处相互支撑,主要是对基础课程体系的课程进行再开发,具体包括分层分类课程的设计、编制,学习资源的编写、修订。总之,学校的学术力量主要负责专业方面的工作,行政力量主要负责服务、协调和对外联络等工作,为学校力提供资源支持。

3.努力让每位教师成为领导者并提供支持

在戴维·奥本斯撰写的《改革政府》一书中,有“把旅客放在驾驶员的位置上”一章,意思是说:在管理中仅靠服务解决不了全部问题,有时候就是要给予服务对象以相应的权力。无独有偶,华为公司创始人任正非提出“让听见炮声的人来决策”,同样回应了“单向的服务难以达到让对象满意,也更难做到迅速的决策反应”的问题。一所学校的管理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校是一个知识型组织,其中的每一位教师都是思想者,都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也就有了不一样的需求和个性化的发展方向,传统划一的行政手段又如何能满足多样的需要呢?

其实,每个人都有追求成功的内动力,都愿意在自己喜欢、擅长或关注的领域有所成就,或者在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有所作为。只要给予机会,大多数人都能在特定的领域和时段成为领导者。比如,新高考改革要求学校对学生开展生涯规划指导,这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学生通过职业体验课程可更好地了解职业,那么,学校对于职业体验课程指导教师的选择就可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让了解、喜欢某一类职业,并具有一定资源的教师来担当。又如,学校实验室管理方面,在作为资源使用者的教师与资源管理者的实验室管理员之间总是无法达成密切配合。因为实验的功效、教学质量的高低等终结性成果与实验室管理员的工作关联程度不大,长此以往,其主动为实验服务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必然降低,因而建设学科教室实现让教师自己管理将更有效率。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实施,学校在选课走班、课程重组、教学流程再造、学生个别指导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只有授予教师权力,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的创造性,并为教师发展提供相应支持,让教师成为学校主人翁才能更好地实现学校变革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