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6)|道盛德厚,持续发展——河北衡水中学的人格追求与创新求索(四)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12-10


自主创新是动力(下)

【张文茂】这些年,我和班子成员大刀阔斧,还对我们的管理机制进行了大胆创新。就拿新课程改革来说吧,2009年,河北省开始推行新课程改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管理机制已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束缚了学校手脚,影响了学校的持续跨越发展,甚至成为了新课程改革的“瓶颈”,制约了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如果没有管理运行机制的重建和创新,那就不可能有课程改革目标的真正实现。为解决课改所面临的新问题,强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学校在进行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于当年6月在河北省率先成立了主管课改工作的处室——课改处。此外,为了切实降低管理重心,在成功推行了年级部管理后,针对“三年一盘棋”思想落实的不理想,特别是在某一学科教师的专业指导上、学科课程建设引领上有差距的问题,学校研究成立了学科中心教研室。教研室主任是学科组发展的第一责任人,享受中层干部待遇,履行中层干部职责,直接对校长负责,配合教务处、教科处、课改处等处室,相对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全面负责学科建设、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事实证明,这一举措效果显著,“三年一盘棋”的教学指导思想得到了真正贯彻和落实。不仅教师培训更加专业深入,教师专业化成长更加迅速,而且学科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各项工作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陶继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中的这段经典语句,是对你们学校进行管理机制改革的一个很好的诠释。机制改革是“本”,课程改革是“末”。如果本末倒置,非但课程改革难以进行,甚至有可能出现越改问题越多的局面。其实,教育上的很多问题,不是出在某些具体问题上,而是出在机制甚至体制上。这些“本”的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也就是说,“道”的问题解决了,技与器的问题也就容易了。“本立而道生”嘛!

知道“道”之重要,并不是说技与器毫无作用了。具体实施的方略,还是必要的。你们率先成立课改处,当是由“道”而生的一个果实。有这个处室与没这个处室是大不一样的。如果没有,课程改革很难落到实处,以至被边缘化。因为没有专门人来管理研究这个问题。很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由教导处来负责的,而教导处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而非课程改革。于是,课程改革就成了他们的一个负担、一个摆设,当然不可能搞好了。而有了专门的课改处,有了专人负责,就可以与教导处平分秋色,就会专人专门研究,就会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就会让课程改革掷地有声地落地生根。

【张文茂】创新不仅是在理念和机制方面,更体现在了我们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例如,面对高三学生繁重的学业负担和心理压力,如何让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我提出了给学生们提供“每日心灵配餐”的新举措。即在学生为高考奋斗的关键时期,班主任每天召开一个5到10分钟的小班会,侧重激励引领,补给心灵营养,做到一日一总结,一天一激励。通过心灵配餐,学生累并快乐着,缓解了压力,提升了士气,不断追求,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我,跳出了为高考而高考的桎梏,最终超越了高考。

【陶继新】“每日心灵配餐”太有创意了!高考日益临近的时候,学习更多的知识已不可能,繁重枯燥的复习有的时候会让学生心力交瘁,特别是在其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压力。所以,腾出一些时间,让他们心灵愉悦一些,放松一些,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这方面,我也有过类似的体验——

我的二女儿高中学习成绩并不太理想,高考在即,她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是不是担心考不好?”我轻松地笑着问她。

“有一点,但不大。”她依然笑着,但失去了往日的从容与自然。

“你绝对行!”我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就你现在的成绩,发挥正常,高考定可一举得中!而到了大学,新的教学方式与学习环境,将使你感到学习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你的才智也会得到充分发辉。即便考不上,还可以参加自学考试与成人高考,甚至是边干边学。那样的话,你也绝对的愉快,绝对的是个人才!因为你有一个良好的品德,健康的心态,自学的能力,成功对你来说,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我给女儿注入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息:“你能行!”同时向她暗示,家长永远关心她、相信她、支持她,永远是爱着她的一个温馨的港湾。她也在我的信任与鼓励中,卸下了心理的负担。

“我真的为有您这样一个理解女儿的好爸爸自豪!”她幸福地笑了。

“不!”我也笑着说,“你应当为自己是一个优秀人才感到自豪!”

女儿是笑着走入考场的,我们笑着送她出门,祝她一路顺风。三天考试期间,她睡得香,吃得饱,玩得好,时时处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结果,在考试时,她发挥得淋漓尽致。三天下来,她笑得更加从容优雅。

女儿考上了南方的一所大学,她爱上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她那充溢着幸福喜悦的一封封来信,那活泼洒脱、内容新颖的一篇篇文章,每每给我这个做爸爸的送来一份份惊喜与欣慰。

可是,如果当时女儿心理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我再给她施压的话,她就会带着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走上考场,就不可能考得理想甚至是超水平发挥。

我觉得,您的“每日心灵配餐”,不但让学生高考时发挥正常,甚至有可能让他们超水平发挥。稳定的心态,和谐的心境,为他们提供了高考成功的最佳精神食粮。

【张文茂】我们学校的创新点还有很多,比如作业实行“自助餐(学生选做)”与“霸王餐(自习必做)”相结合、自习实行“公共自习”与“学科自习”相结合的双轨制等。这些做法其实一开始都来自于一线老师,我们发现以后觉得很好,于是迅速在全校进行了推广,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它不是校长独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必须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的一种整体性、目的性行为。它依赖于全体教职工的真诚投入,依赖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意见的交流与撞击。

美国心理学家奥托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我们校长必须相信我们的老师,给他们以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给教职工以交流与合作的机会,给他们构建一个平等、民主、开放和宽容的氛围,相互刺激、相互诱导。这样,老师们总会不断有新想法和新动作。

【陶继新】你们在作业与自习上的创新,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也给了他们更多的尊重。这样,他们的学习就可以进入到相对自由的状态,且可能抵达高效学习的境界。这些创新之法,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总结出来的,所以,才有了推广的价值与效用。

那么,这些创新措施,为什么能够应运而生呢?我觉得有三个原因。一是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尤其关注他们的自主自由学习,用心研究提高学习高效的问题。所以,它的出笼,是基于现实的,是有科学性的。二是教师有主人公的意识,他们不是在校长的逼迫下进行的这个探索,而是自愿积极地进行尝试。因为你们在学校里创设了一种自由创新的氛围,不管哪位老师有了可行的创新之举,都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班里实施。三是你们领导班子一直在教学一线,及时地发现了这个宝贵的经验,且很快地进行了推广。所以,这个创新之举才有了生成与发展的空间,才有了创造奇迹的可能。

【张文茂】您说得很对。这是我们尊重学生的体现,也是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个具体做法。它们的出笼,其背景就是当时学校在大力倡导“尊重的教育”,不仅要尊重教育教学规律,还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这也是推行心灵配餐、自助餐作业等的一个原因。

【陶继新】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人,在人格上,应当是平等的。尊重学生人格,当是天经地义之事。可是,有的教师只是把学生当成了被教育的对象,而忽略了其本应有的人的属性。这个忽略,导致了学生的心灵的压抑,带来了学习上的消极,以及心理上的抵触。相反,如果像你们这样尊重学生,蕴藏于他们之中的巨大的潜能就会自主积极地释放出来,就会让学习变得不再是痛苦,甚至有可能是享受。孔子不就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吗?享受学习的话,就会创造一般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

【张文茂】这些年,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验,理论上不断归纳升华,操作上不断反思创新,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无论任何事物,每一次裂变,都是一种进步;每一次核变,都是一种突破。回忆学校几十年的变迁,我们深知,创新从来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唯有潜身教育实践,不断改革创新,才能看到一个气象万千的教育新世界——活力四射、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和谐共荣……

【陶继新】当取得大的成就的时候,最怕的是忘乎所以,止步不前。那样就会像老子所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可是,如果能够做到大而“不盈”,则有可能壮之更壮。那就需要特别的冷静,总结经验,寻找不足,不断突破,让个体生命一次又一次地飞跃,让学校发生一次又一次的裂变。衡中这么多年“壮而不老”,甚至更加富有朝气,当是悟透了生命发展之道,且研究了属于你们自己的生长规则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