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媚笔泉记

 zqbxi 2023-05-25 发布于江西

     《游媚笔泉记》是清代文学家姚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游记,虽然名为《游媚笔泉记》,实则更多的写了去媚笔泉一路情景。先叙桐城西北的山势,次叙沿小溪西入,沿路风光,然后,始写媚笔泉及酒宴。文章由远及近,层层写来, 逐步深入,写景绘物,神态生动,颇能引人入胜。

作品原文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枞、槐、枫、栗、橡,时有鸣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鬣宛首而顾其侣。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

       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是日,姜坞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

词句注释

1.媚笔泉:在今安徽桐城县西北。

2.桐城:县名,在安徽中南部。

3.连山:绵延的山峰。殆:恐怕,大概。

4.及:到。县治:县政府所在地,指桐城县城。迤(yí)平:渐渐平伏。

5.屏矗(chù)墉(yōng)回:山崖像屏风一样矗立,像城墙一样曲折环绕。"墉",城墙。

6.崭横:形容山崖高陡地横挡在前面。径:通行的意思。

7."龙溪"二句:弯曲的龙溪,从它们中间流出。

8.以岁:在这年。

9.步:步行。

10.积雨:长时间下雨。霁(jì):天放晴。

11.漎(cóng)然:形容流水声响。

12.蕙草:一名薰草,俗称佩兰。枞(cōng):树木名,又叫"冷杉"。

13.巂(guī):巂周,即杜鹃,又叫子规鸟,善鸣。

14.浴起:刚洗完澡站起来。

15.振鬣(liè):形容马脖子挺伸着。"鬣",马颈上的长毛。宛首:转过头去。侣:伙伴。

16.援:攀附。

17."俯视"二句:意谓低头看水中倒影,天空的云好像溶化在水里,飞鸟好像在往下坠落。

18.连石:崖上岩石连绵。重(chóng)楼:两层楼房。

19."翼乎"句:像展翅欲飞的大鸟临立在小河沟的右岸。

20.李公麟:北宋舒州府治在今安徽潜山人,字伯时,北宋元佑年间(1086-1094)进士,官至御史检法。精通古文字,擅长画山水佛像。元符(1098-1100)末年归居桐城龙眠山庄,所以又号龙眠山人。沜(pàn):古代学宫前半月形状的水池。

21.求:寻找。公麟地:即指垂云沜。识:辨认。

22.被而名之:意谓这是被后人用"李公麟垂云沜"来称呼这块岩石的。

23.罅(xià):裂缝。

24.荫数十人:树荫之大,可以遮蔽数十人。

25.可布席坐:可以铺开席子在上面坐。

26.何文端公:何如宠,字康侯,桐城人,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进士,累官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端"。"公",古代对别人的尊称。摩崖:在山崖石壁上铭刻的文字。书:书写。

27."泉漫"三句:意谓泉水冒出来,流到崖石上,人们就在石上凿了一个圆池子,然后导引泉水流入下面的溪里。

28.左学冲:左世容,字学冲,乾坤举人,曾任武进县教谕。丈:古代对长者的尊称。方:正在。为室:盖住房。

29.未就:还没有完工。

30.要(yāo):邀请。

31.卒(cù):通"猝",突然。

32."肃振"二句:意谓风吹得岩壁上的丛杂草木都失色抖动,连水都冲击山石叫喊起来。矶(jī)石:水边突出的石头。

33.悚(sǒng):恐惧,害怕。

34.姜坞先生:姚范,字南菁,乾隆年间(1736-1796)进士,作者的伯父。与往:一同前往。石交鸣。游人害怕,就起身回家。

白话译文

桐城的西北方向,重山叠岭大概有好几百里,一直到县政府所在地才开始平坦。平地和山地交界的地方,两座山崖合立一起,像屏障一样耸立,高的横的缝隙几乎不能走人。像龙一样曲折的溪流,从这里边流出来。

去年三月上旬,我们徒步顺着溪流从西边走进去。连续下了较长时间的雨,天气刚刚转晴,溪流发出很大的哗哗声。走了十多里路,山道两旁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蕙草、松树、枞树、槐树、枫树、栗树、橡树等,不时听到杜鹃的叫声。溪下面有个很深的大水潭,一块大石头露出在水面上,好像在里面洗澡的马刚刚站起身,甩着鬃毛回头看它的伙伴。扒着石头向上爬,俯视云彩,飞鸟看起来就像要坠落的样子。

接着沿着悬崖往西走大约二里,层叠的石头好像高楼,翅膀一样探出在溪流的右方。有人说:"这是宋代李公麟所说的垂云沜啊。"有人说:"后人寻找李公麟记载的地方,没有找到,于是就称这块石头为'李公麟垂云沜'。"石头的缝隙间长出一棵大树,树阴能容下几十个人,树前有平地,可以铺上席子坐下。

树南边有泉水,明代的何文端先生的摩崖书刻在上边,泉水叫做"媚笔泉"。泉水漫过石头形成一个圆形的水池,上边的溪水流落进去。左丈学冲在水池边的平地上建造房子,还没建成,邀请九位客人在这里饮酒。傍晚天气转为半阴,山风突然刮起来,猛烈地吹打悬崖峭壁,树木草丛、许多泉水、碎石乱响。游玩的人感到十分害怕,于是回去了。

这一天,我的伯父姜坞先生也去了,我跟随他,他让我记下来这件事。

创作背景

《游媚笔泉记》是姚鼐随其伯父姚范等游览本乡名胜媚笔泉后写的一篇游记,文字简洁生动,状物写景传神。据作者的《左笔泉先生时文序》,此文作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姚鼐成进士返里之后。

作品鉴赏

这篇游记层次非常清晰:第一段写桐城西北龙眠山的山势与源出于此的龙溪水势。龙眠山绵亘数百里,但在将平之处,两崖忽合,而"龙溪曲流,出乎其旬"。

第二段写前去媚笔泉的沿途所见。作者一行循龙溪行,正值阳春三月,宿雨初睛,沿龙溪十余里,水声响亮,溪畔都是树、石,随后作者等发现溪有潭,其中一块雄奇不凡的大石,状如刚刚洗浴完毕的马,扬着鬓,回顾它的同伴。游人攀授到这块大石上,"俯视溶云,鸟飞若坠"。然后一行人循崖游览,见一组奇石,它们"连石若重楼,冀乎临干溪右";并讨论这是否是北宋画家、龙眠隐士李公麟的"垂云泮"。这组奇石有一株奇树相伴,该树生于石缝,并且能长到荫数十人之大。山水跌宕,忽又"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又"南有泉",这才点到了正题:媚笔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泉又与龙溪连通。

第三段收结全文。先写左学冲老人筑室于媚笔泉水所汇的池畔,室未筑就就邀人入饮,板有雅兴。至傍晚,天气阴沉,"山风卒起,振肃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于是游客"悚焉",兴尽而返。

本文以游程为明线,还有一条暗线是水。作者所到之处都有龙溪或媚笔泉的水相伴。作者笔致也如水般纤敏柔细、曲折回环。这是此文的阴柔之美。然而此文有溪泉也有山石,山、石常是高耸,斩截,奇特,险峻,是阳刚的。同时,作者此游虽以媚笔泉为目的,但文章描写的主体部分却是前往媚笔泉的过程。这种漫不经心,也颇具阳刚的特征。至于文中所描绘的动静互渗、天水交融,乃至白日游览时的晴好天气、勃勃兴致,与入暮时分的天气变坏,山风慑人一一都不愧是阴阳兼用的妙笔。

作者简介

姚鼐(1731一1815)清文学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官至刑部郎中。主讲江宁、扬州等地书院历四十年。曾受业于刘大搬,是"桐城派"古文家的代表人物。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工诗文。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合而为一;作诗兼采唐宋,以清雅为宗。著作有《惜抱轩集》。

      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在桐城龙眠山隐居时绘《龙眠山庄图》,此图真迹虽已失,但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两件《龙眠山庄图》摹本,摹本参照原画传摹,依然保留下了900多年前龙眠山的多处名胜。而大文学家苏辙又为画中每处名胜配诗一首,诗画合璧,成千古绝唱。

这龙眠山庄原有16景。

《龙眠山庄图》局部1——璎珞岩、栖云室、秘全庵

第一景“璎珞岩”:璎珞原指古印度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由世间众宝所成,形如网状。璎珞岩标注在《龙眠山庄图》右端,图中绘一居士临流独坐,仰望着岩壁上的瀑布,瀑布宛如一张渔网,这或许就是璎珞岩得名由来。苏辙题璎珞岩诗曰:“泉流逢石缺,脉散成宝网。水作璎珞看,山是如来想。”

据1988编印的《桐城县文物志》记载:龙眠山东北绕云梯有“璎珞崖”,泉飘璎珞而得名,明御史赵鼎卿曾阴刻楷书“璎珞崖”于崖间,并赋《龙眠山璎珞泉》诗:“神水飘璎珞,奇名万古传。谁从三李后,长和小苏篇。山带有时去,天绅尽日悬。洞中人不到,瑶草自年年。”

第二景“栖云室”:栖云室在璎珞岩之左,画中绘一位手执竹杖的居士站立于山洞洞口,想必此山洞正是栖云室了。苏辙题栖云室诗云:“石室空无主,浮云自去来。人间春雨足,归意带风雷。”

第三景“秘全庵”:从图中看,秘全庵建于山中一空旷的平地上,四周茂林掩映,茅屋两间。苏辙题诗曰:“世道自破碎,全理未常违。溪山亦何有,永觉平日非。”

《龙眠山庄图》局部2——延华洞

第四景“延华洞”:在山岩之下有一裸露的洞窟,洞下有深潭,洞中三位修行居士盘坐,目光注视着脚下的潭水。苏辙诗云:“共恨春不长,逡巡就摇落。一见洞中天,真知世间恶。”

《龙眠山庄图》局部3——雨花岩

第五景“雨花岩”:从图中看,雨花岩是一处很奇特的山岩,岩石纹理好像天空中纷飞的花蕊,而雨花一词又与佛教“以黄金铺地,昼夜普降曼陀罗雨花”的故事有关。山泉由雨花岩上泄下,汇成一潭,绘一居士坐在潭边石头上,赤裸双脚于潭水中。苏辙诗作:“岩花不可攀,翔蕊久未堕。忽入幽人前,知子观空坐。”

《龙眠山庄图》局部4——泠泠谷

第六景“泠泠谷”:泠泠谷是一处山谷中的深潭,绘岩上两股溪流缓缓注入潭中,溅起朵朵浪花,潭边一居士正在品茶,一童子烹茶、端茶相侍。苏辙诗曰:“层崖落飞泉,微风泛乔木。坐遣谷中人,家家有琴筑。”

《龙眠山庄图》局部5——玉龙峡、观音岩

第七景“玉龙峡”:图绘高山峡谷,水流顺着山石飞泄直下,溅起了层层的水花,水边或盘坐石上,或执杖端坐,有小童端茶敬上,坐禅、品茗,乐在其中。苏辙对应的诗作:“白龙昼饮潭,修尾挂石壁。幽人欲下看,雨雹晴相射。”

按清代宰相张英考证:“余在大内曾见《龙眠山庄图》,粉本有'玉龙峡’,则今之碾玉峡是也。”(张英《文端集》卷三十一)碾玉峡在今桐城城北3公里,一石桥飞架溪谷,峡长61米,分峡谷、峡口两部分,峡谷窄狭,两岸峭崖壁起,白石峡底,呈鱼脊形,两边有深沟,飞流滚迭而下,冲入水潭。峡口为扇面形,宽达20米,飞流溢出白石峡口,平缓悬下,归于溪谷。(参见1988年《桐城县文物志》)桐城派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写过一篇《碾玉峡记》(刘大櫆《海峰文集》卷五)。

碾玉峡(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大櫆《碾玉峡记》(《海峰文集》卷五)

第八景“观音岩”:观音岩绘于玉龙峡之左,壁立千仞,巨石嶙峋。苏辙诗云:“倚岩开翠屏,临潭置台石。有所独无人,君心得未得。”

《龙眠山庄图》局部6——垂云沜

第九景“垂云沜”:沜即畔,岸边之意。图中绘一巨大瀑布,瀑布右侧有三位居士坐于磐石之上,仰望瀑布。瀑布另一侧绘一长者正在向众人讲经、传授佛法。此处是正个《龙眠山庄图》最重点的部分,所绘人物最集中,山岩瀑布也最为雄奇。苏辙诗作:“未见垂云沜,其如归兴何?路穷又足热,为我洗盘陀。”

张英认为垂云沜就是后来的媚笔泉罗汉台,言:“垂云沜奇石壁立大溪中,今媚笔泉罗汉台犹可想见也。”(张英《文端集》卷三十一)而姚鼐在《游媚笔泉记》中则写到:“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

姚鼐《游媚笔泉记》

龙眠山媚笔泉(图片来源Tc花无语的博客)

《龙眠山庄图》局部7——宝华岩

第十景“宝华岩”:图绘一巨大的半圆形岩石,犹如宝盖,岩山生长的茂密的杂木。岩石前的平地上,两位文士读经、作文。苏辙对应的诗云:“团团宝华岩,重重荫珍木。归来得商鼎,试鬻溪边绿。”

《龙眠山庄图》局部8——发真坞、芗茅馆

第十一景“发真坞”、第十二景“芗茅馆”:发真坞和芗茅馆绘于《龙眠山庄图》的最右下角,是两处栅栏环绕的小庄园。“发真”是佛教术语,意为发起自己本有之真性,而“芗茅”则体现龙眠山居的香气与干净。苏辙《发真坞》诗作:“山开稍有路,水放亦成川。游人得所息,真意方澹然。”《芗茅馆》诗曰:“山居少华丽,牵茅结净屋。此间不受尘,幽人亦新沐。”

据专家考证,李公麟《龙眠山庄图》原作16景,现存摹本遗漏4景,存上述12景。通过以前12景的观察,可知《龙眠山庄图》是一幅文人禅观山水画,画家在描绘龙眠山水美景的同时,刻画了很多僧人、居士观山水、参禅修行,而苏辙的诗句更引领观画者理解《龙眠山庄图》的画意和构思。

张英《文端集》卷二十五

最后,说一说笔者查阅资料过程中,发现的一则“六尺巷主人”张英在皇宫里观赏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的史料。

据张英《文端集》卷二十五记载:乙丑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686年初)作诗《内直看李公麟龙眠山庄图粉本》:“画里龙眠首重回,笑余新自故山来。祗今欲觅垂云沜,难洗空青万古苔。”张英自注:“图中有垂云沜,今尚可仿佛其处”。《文端集》卷三十一又有诗:“媚笔泉香藓石奇,下临千尺瞰沦漪。悬崖旧是垂云沜,图画依稀李伯时。”自注:“余在大内曾见龙眠山庄图粉本,有玉龙峡,则今之碾玉峡是也;其秘全庵结屋山麓,前临大溪,樵径当门,则今之泻园似之;有垂云沜,奇石壁立大溪中,今媚笔泉罗汉台尤可想见也。”

原来清代桐城宰相张英在三百多年前也见到北宋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图》,因图绘其家乡山水,看后张宰相异常激动,不仅赋诗一首,还对图中部分地名作了考证。正是:龙眠山水旧曾谙,宰相展卷心波澜。玉峡结庐垂云沜,千年风景此大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