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彻云霄的华州大夯 劳动歌与音乐之起源 ![]() ![]() ![]() ![]() ![]() ![]() ![]() (一) 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文明进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先使生产力得到较快的提升和发展。主要表现是: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工具在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因素。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不断地进行着革命性的革新!从而,推动着社会文明化程度,也在不断进步。 人类在改造大自然的强体力、艰苦劳动过程中,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创作了很多在劳动时,集体吆喝的打夯劳动歌。这种原始的歌声,持续使用了7000~5000千年之久,一直延伸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在古老的华州大地民间,还一直被传唱着“华州打夯劳动专用歌”。这类小集体、齐心合力的演唱形式,能把艰苦的体力劳动与节奏明快、十分有力、有效地歌唱,很好有效而地结合了起来。使人们的身心,在强体力劳动中得到愉悦,在愉悦中不疲不累地进行着艰苦的体力劳动,一举两得,实现了劳动成果和美好的劳动心态完美结合,达到了多赢的目的和效果。 (二) 华州打夯劳动专用歌的特点是:秦声秦韵,粗旷高远,原始无饰,节奏明快,铿锵有力,聚力齐心,劲往一处使,曲调简单,学唱方便,易学易会,流传广远,群众性极为广泛,也是强体力劳动者,集体行动的统一号令歌。 打夯劳动专用歌的作用是:统一号令,统一行动,集中力量,鼓舞士气,增添力量,凝聚力量,鼓实劲、添力量,干好干成一件件大事。使人人的力量,汇集到一点——强体力的大夯劳动!从而,实现一项共同的劳动目标,从而能够,持续地进行着这种强体力的劳动。打夯,是艰苦的体力劳动,在劳作和歌唱中,得以愉悦实现劳动目标。打夯劳动专用歌,流传的地域也相当广泛,是我国广大北方黄土地上,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总结出来的。人们用打夯,来夯实地基基础。主要用在: 盖房子时打实地基、筑城、修筑堤坝和水利工地夯实黄土层,处理砸实地基等方面的应用。 砸实地基,用的夯的形态、质地主要有:木夯、石夯、铁夯等材料。石夯,是最早的制作材料!也最为常见、多见。以石夯为例。它一种是长条、正方体的石夯,顶面边长为30厘米,高60厘米,自重约80公斤以上。石夯顶部纵横绑有4根木杠子,8个人一起齐力举起,高于胸部,靠自重力自由落下,依重力夯实地基(一般不太常见)。另一种是正方体的石夯,也是最为常用和常见的石夯。顶面边长为45厘米,高为45厘米,底面边长为50厘米,侧面观为梯形的石夯(上窄下宽),这种石夯自重45公斤左右。石夯的顶面有一直径8厘米的圆孔,用以插入高80厘米的木杠子。名曰夯芯,相当于方向控制杆。4个角顶上部,有4个拴绳子的小孔,每个角拴1根长2米的绳子,共4条,或8条绳子。供5个人,或9个人一起作业。其中,4个人,或8个人是拉绳子的,1个人是操作夯控制杆的,领唱、发出号令、把握方向。是5个人,或者8个人的总指挥者。4个人,或8个人奋力拉起,一般都高于头顶,自由落下,靠重力和势能来砸实地基。 (三) 打夯劳动歌的形态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一呼一应”的短粗形态。如:领夯者唱说:“同志们哟”(一呼);其余4人,或8个人应声喊:“嗨哟!”(一应);“拉起来哟!”;“嗨哟!”;“要打实哟!”;“嗨哟!”;“打得稳哟!”;“嗨哟!”等诸多唱词内容。唱词的内容,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而发展变化,演译出一些新的唱词。……如此反复多次进行喊唱。当这种形态,唱的快厌烦时,领夯者根据现状,即起头领唱着,进入另一种歌唱状态。 领夯者也开始唱到:“嗨哟喝!”起了头之后,其余4个,或8个人拉夯的人,齐声也跟着唱了起来。“嗨哟喝!”“嗨哟喝!”“嗨-嗨嗨!”“嗨嗨嗨一呼哑呼嗨哟!”“嗨!”“一呼哑呼嗨哟!”(唱段完)。接下来,又进入第一种“一呼一应”状态,如此反复……进行着艰苦的打夯体力劳动。 第一种“一呼一应”状态的说唱词,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例如:在解放前,就没有“同志们哟!”这个词,这只是后来新流入和添加的。领夯者,一般应是头脑灵活,随机应变,口才流利,说唱新的词、加入新的词,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以活跃打夯的气氛。而歌唱的应贺词,一般不变化、为较相对固定的歌词。 (四) 劳动人民在艰苦的劳动中说唱,在说唱中劳作,不仅劳动效果好,而且使人体力不疲不累,也使得身心得到提升和净化。20世纪70年代之前,华州各地农村的建设工地、水利工地,只要打夯,就有打夯劳动专用歌在歌唱,响彻着整个施工工地,这种说唱艺术,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在日后的岁月里,电力通了,建筑机械也发展了,人工打夯的歌唱声,也不再出现了。繁重的体力打夯劳动,被机械化、电气化取而代之了!而“华州打夯劳动专用歌”,也只能封存在在,知情的人们的记忆中和回味里了! 大电通了,电力的广泛使用,打夯机械的普遍化采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化,而手工体力作业的大夯劳动歌,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视线。岁月流逝,光阴似箭。一转眼,体力劳动大夯歌,已经停歇了半个世纪了!年轻一代人,根本不知道,也不了解其精神内涵。而大夯劳动之歌,只能在年长的人们,记忆中的形态储存着! (五) 今天,作者在这里,以文字记忆的功能,把它复制出来,作为一种曾经拥有的、最早的、原始的音乐文化符号,而载入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史册! 也由此应当知道,唱歌与劳动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先有劳动的存在,才有精神产品——唱歌的产生。因而,嘹亮的“华州打夯劳动歌”,也是人类社会音乐发展的最初的、原始的最早形态!劳动的过程,是物质生产的生产过程,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才激发出精神层面的精神食粮——唱歌🎤!进而形成今天诸多的、丰富多彩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音乐精神文化新品种。不忘音乐史上的初心,开拓新时代音乐繁荣的未来! (六) 打夯劳动歌,在艺术方面,同南方各地的“采茶歌”、云南的对唱“山歌”、黄河号子歌、纤夫拉纤号子歌及陕北的民歌等民间歌舞音乐,同出一辙,有着同工异曲之妙哉!其共性,都属于劳动人民,在艰苦的生产劳动中,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艺术创造,有同工异曲之显著个性。本质上是一样,只是在表现形态上,有很大的地域差别而已。但都属于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和品种,在劳动人民中间,也是很有影响力的!几千年来,当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处于手工状态的时候,“华州打夯劳动歌”和其它劳动形态号子歌,仍有它们的生存和发展应用空间! 由此可见,华州打夯劳动歌,来自于黄土地上的打夯劳动,又很好服务于打夯劳动中。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由此可得出,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的生动实践,是文学作品创作的唯一源泉!文学作品来源于生产实践,又紧紧地服务生产实践!二者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反过来,优秀文学、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深入到生龙活虎的社会生活中去,生产实践中去。作家只有,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捕捉,提升精神生活的元素,才能有好的作品、高质量的优秀作品面世!为人们提供优质的、鲜活的、更好的精神食粮。 今天,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步,已经进入到新世纪和新的时代。优秀的歌曲数量和质量,已经用数字无法统计出来。但它们共同起源,均来自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这是歌曲的本源,好的歌曲、优秀的歌曲、久经不衰的歌曲,都是社会生活实践生动反映,生命力才会持久!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民间艺术研究会会员、华州区作家协会会员 李吉超 搜集整理 2022/6/19日、20日17时26分、7月12日、13日15时49分,10月13日20时31分,于华州区再做补充、修改而成。 地址:渭南市华州区古郑路质监小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