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期腔调 | 厥证、虚劳及虚实辨

 为什么73 2023-05-26 发布于北京

专栏:《灵素之问》——还原古人观察视角和中医经验理法的演进。

栏主简介:忆忘先生,从事临床工作,研习传统文化和中医经典,索求源流,力图还原古人的观察视角和经验及理法的演进。

图片
图片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353]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这两条差别很大,实际联系不多,鉴别点不够。首先是条文都有类属,有主题,二者分属不同主题,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属于厥阴病,但寒热虚实完全不同。

因为厥阴病是大类,包括虚实夹杂的一切类型,包括衰竭代谢中毒的实证表现,所以厥阴的治法包含一切法。其次是353条所处位置,是厥阴篇论厥证,而厥证包括热厥、寒厥,以及寒热夹杂。

厥阴篇以乌梅丸证为“提纲”,需要联系蛔厥和脏厥鉴别条文,其中有很多点,实际大类属于厥阴中风,但不能称为“本病”,只是表里同病的中风大类,厥阴表里同病不包括伤寒,厥阴中风也不仅仅是乌梅丸证,任何表病类型都可出现;其次是厥阴病可以有纯里证;再次是病入下焦;然后是厥利呕哕四大特征证。核心病机是虚实夹杂,可以偏虚也可以偏实,最终形成攻补两难的难治甚至死证。

353条是寒厥大类中的一种。厥证分寒热、寒热夹杂,乌梅丸是寒热夹杂,兼呕逆(非吐蛔而是吐逆,误为“蛔厥”)下利。脏寒是里寒,区别于乌梅丸证里位寒热夹杂,但里寒而厥是另一回事。将乌梅丸证误为蛔厥,与脏厥对比,两个概念都误会、妄改。因为乌梅丸证条文根本没有提到厥证。宋以前各种文本也没有脏厥、蛔厥这种概念,甚至北宋没有任何医籍说乌梅丸治蛔虫。若是新校正误为蛔厥但《圣济总录》看不到是不可能的。包括炙甘草汤一味误为九味,代脉条文的増伪,均是南宋以后妄改,让新校正背黑锅。可见秀才学医,哪里是笼中抓鸡,分明是祸害。

扯得有点远。回头353条是寒厥类型表里同病。大汗出热不去,这里的热是恶寒发热有表证。大汗出而身热不退,这在热病阴阳交篇提到过,是体温机制出了问题,即体温中枢调节障碍,常见于中暑高热大汗,很危险。在于两方面,损失津液,功能障碍(胃虚),这已经是厥阴病。 

但353条不是讲温病中暑而是所急在里,并不可攻表发汗,即所谓见汗不发汗,再发就死了。除此以外,四肢疼、下利,这又是表里有水气,水饮溢饮。下利要鉴别寒热或是否有虚证,这里前面很明显交代了。大汗出“亡阳”津虚,热不退散热功能障碍即胃虚;虚证典型而以寒邪为所急。最后是厥逆而恶寒点题,这是厥阴病的寒厥证、表里同病、虚实夹杂类型,以里寒为所急兼虚。这与虚劳属中风证是两码事。

具体还是少阴合病太阴的类型。下利、厥逆,以里寒为所急用四逆汤。四逆汤实际并不补虚,温里法。也就表达了一种观点:里寒会导致的功能问题,问题在于要不要补虚。这与功能障碍导致的虚是要鉴别的,实际虚实以哪方面为主的问题。汗出亡津液发热恶寒肢厥,加里急里寒,所急在里,当先救里温里而不是去补津液。里寒解决,后身疼痛,再救表攻表。这种时候误用桂枝汤,不死也脱层皮。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虚劳里急,虚劳通常津虚胃虚有热,有瘅热病机,所谓里急有里证有邪气。小建中名虚劳以津虚为主,兼热如衄血、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津虚为主兼有水饮可见心悸,而腹痛是里位水结或津虚。桂枝加芍药汤方向属太阴水饮证,再加饴糖补虚乏,所以是虚实夹杂表里同病。表寒轻所急在里,但是有实邪。虚劳有表里实邪并不是纯虚证,三个建中汤均如此。虚证方面用饴糖补虚也是津虚为主,兼具血痹、腹痛、水饮、血少、溢饮、外燥等问题。例如产后中风常用阳旦汤桂枝加饴糖,或当归建中汤血少身痛。黄芪建中有水气或溢饮或发黄,烦热比小建中轻。但小建中的热不是阳明病不用苦寒甘寒,再是小建中不会出现厥证,通常也不会下利,多见便秘。当然也没有呕,呕家不可与建中汤。里寒水饮为主或者里位湿热呕逆的,用饴糖叫做补泻反病益笃。

所以多了一个寒热的判断问题:因虚所致的症状,例如热厥因为津虚而寒不可辛温;例如小建中的烦热干燥衄血非湿热或火证,而是津虚有表寒,不可苦寒清热。其中间渐变状态可出现桂枝配地黄、麦冬等的类型,例如肾气丸用甘寒,也属于虚劳类型。因此对寒热与虚实的关系的论述,唯有运气大论提过一句“不治王”方是医经内治法的精要,可惜运气学家们全都绕过,避而不谈。

虚证定义的两个要素,津虚或胃虚,并不是一定并见才满足。实证祛邪会损失津液,无论汗吐下,但并不成为虚证。实证邪盛会造成功能问题,例如干呕,恶寒,发热,纳差等,但并不是虚证,仍以攻邪为主。这是虚实辨的大问题。

少阴病定义虚证,脉微细(津虚),但欲寐(精神不振、功能减弱即胃虚),津虚可导致胃虚。但胃虚未必津虚,例如理中汤证用人参,里寒水饮为主,造成吐利霍乱或胸痹痞结纳差,是里寒兼胃虚,由于剧烈吐下不能食,除了胃虚之外可能形成津虚,但用人参此时目的不是补津液,而是补胃。

即胃虚表现有两端,津虚导致,或邪气导致。邪气导致胃虚,又可分两个不同阶段或程度,即实邪为主,或以虚为主。例如厥证,热厥以津虚清热补津液为主;寒厥多见水饮或里寒,例如四逆汤,当归四逆汤,有表里差异。

厥为周围灌注不足,属胃虚功能问题,造成肢厥,在暍病休克也可造成里寒当温里。所以胃虚不一定用补法,看的是正邪、虚实关系。例如脏腑衰竭造成代谢失衡中毒,以实邪为主需要祛邪。

因此厥阴病进一步定义虚实夹杂、虚实关系及其对治方法,以厥利呕哕四大证为代表。理中汤温里除水补虚,虚实兼具,属厥阴,但并不能叫做纯虚证,反而以祛邪为主。

真正的虚证只能是少阴病的补虚法,大多涉及食疗。例如甘草粉蜜汤,猪肤汤等。从另一个角度,少阴定义的虚证,只是为虚实合病打基础,递归出厥阴病,因此厥阴病包含少阴病,但少阴病不包含厥阴病。因此没有所谓三阴合病,原因是厥阴病包含任何病机,不能再出现合并病,它本身就属于合并病。

所以里寒造成的虚,那除了实证祛邪例如甘草干姜汤、四逆汤可以属于太阴里寒实证,其他如理中汤、四逆加人参等合病津虚或胃虚,必然属厥阴,而不是单纯实证里寒或虚证、少阴病,成为太阴少阴合病。这些情况均不能满足虚证定义,只是含有(合并)虚证病机,但可以满足实证祛邪为主,或虚实同治,都见于厥阴病。厥阴病祛邪为主的情况,与实证祛邪方法一致,但二者之间仍存在绝对差异,即三焦病位问题,虚实关系问题。于是虚实关系成为中医内治法理论的第一重要问题。

虚实关系本质是代谢机制体温平衡基础上的相对性。而功能表现是通过代谢,核心是津液循环输布的有余或不足的对立。绝对的虚证表现为津虚为主兼及胃虚,功能障碍或胃虚突出反而多伴随邪气,原因即因代谢功能中的出入机制,排泄废物的方向受阻,对应着汗吐下的祛邪。因此实证导致功能减退,或厥阴病的胃虚(例如脏器衰竭)生邪气,共同点是都需要祛邪,不同点在于是厥阴病可能要补胃和补津液的支持。这是厥阴病的胃虚生邪气,与实证邪气导致功能减退的差异,但在祛邪方法上也会有特殊的用药差异,例如酸咸涌泄。

到这里,虚实辨已经反复拉锯交代了很多篇次,核心概念是递归关系而非阴阳可以说明,再不明白就该去面壁了。

——2023.05.20

图片

《腔调中医》系列文章及视频来源均为授权原创,相关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如需转载,请标明文章出处,且不可用于商业用途。视频或文章中所涉及所有处方及操作,均作为学术交流探讨与学习参考之用,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学习、使用,本公众号不对任何人进行模仿学习、使用时引发的任何不良后果负责。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