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先进篇第十一⑯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虚空济 2023-05-27 发布于山东

  

季氏指的是三桓。在季氏那个时候,整个三桓专政独权。无论是财富还是权利都是要大于高于鲁国的国君的。

季氏富于周公,我们看看周公这两个字在这里的含义。这里的周公是指周公之后人,也就是鲁国的国君。周公的封地在鲁国,是世袭制。周公的后代都是承袭鲁国的国君的位置。

这里的周公为什么没有直接用鲁君而用的周公呢?他是确定身份和位置。季氏是诸侯国的卿大夫,而周公之后世袭的鲁君是天子之亲。所以这里用季氏富于周公,而没有用季氏富于鲁君,在于他要确定鲁国国君的位置,是天子之亲,周公之后。

我们再来翻译这句话,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附益之,就是增加变得更多。季氏比鲁国的国君更加富有,而冉求还在帮季氏聚敛钱财,让他财富变得更多。附益之,增加变得更多。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小子是指其他学生、弟子。鸣鼓,指大张旗鼓,声讨。孔夫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弟子。你们不要背后说他不好,说他不是我的弟子,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可以这样去做的。他声讨的何止是冉求,看似声讨的是冉求,他声讨的是这种不合道的行为,不合礼的行为,在声讨冉求,在声讨季氏,在声讨这种悖礼的行为。你怎么能富于鲁国的国君呢?你权利也比他大,财富也比他多,你们还要去聚敛更多的钱财,这实在是一种违礼的,违道的行为。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孔夫子的不徇私。没有因为冉求是我自己的学生,我就纵容这种行为。冉求十哲之一,以政事著称。他政事好的地方就是好的,他从政,多才多艺,他有才能这是好的。关于这件事情是违德、违道、违礼的,他就是不好的。所以并不会因为他是自己的弟子而开始徇私,该声讨的是要声讨的,有优点的就是有优点的。

曾经冉雍也为过季氏宰,也给季氏做过家臣,但是做了很短的时间就离开了。为什么会离开呢?冉雍说:因为我的主张他并不会按照去做。所以冉雍是以德行著称的,德字科的。冉雍所推行的事情,所推行的主张是合于仁,合于德的。发现季氏是不能照着去做的,所以说冉雍也就离开了,这是孔夫子的主张。

孔夫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有很多的诸侯国国君,并不是不想请孔子为政。而是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以仁德之道推行周礼去侍奉君主。如果不能推行自己的道,不能按照自己的主张,孔夫子是不会为的,有德行的人也是不会为的。

再举例,以德行著称的闵子骞。曾经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季氏找人去寻闵子骞,想请他为费宰。闵子骞拒绝了这件事情,同时说善为我辞焉,请妥善地为我辞了这件事情。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我们可以看到闵子骞的态度,善为我辞焉,我们好话好言相辞,但同时内心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坚定。如果再来请我,我必然已经在汶上了,离开鲁国。

从这里我们再来延伸出来一点,内心恪守仁德的人是不会妥协的。比如说在鲁国,如果你想要从政,一定是在季氏那里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因为他专权专政。可是有德行的人不会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自己想要从政的想法,而给季氏为宰。所以冉雍和闵子骞都是以德行著称的。而冉求是以政事著称的,也就是德并没有冉雍和闵子骞那么好。冉求为季氏聚敛钱财,让他变得更加富有。为什么说这件事情是不合于德的呢?

一个臣,一个诸侯国的卿,卿大夫,怎么能富于自己的国君,权利大于自己的国君呢?首先它是悖礼的,不合理也自然就不合德。我们再看他的财富和权力从哪里来。其一,夺其君。其二,剥其民。所以这件事情它自然也是不合仁、不合德、不合道的。要不然你抢了君主该得到的权利和财富,中饱私囊。要不然我们增加了更多的赋税,剥削了百姓,让百姓变得苦不堪言,而自己变得富足。

无论是夺其君,还是剥其民都是一种失德失道,损人而利己的行为,都是在伤害别人,让他人过得更加艰难,而自己变得有更多的利益。孔夫子对这件事情,是非常不赞同,极其反对。故而能说出这样的话:冉求他不是我门下的弟子,你们可以去声讨他,声讨季氏,声讨越礼、越道、越德的这种行为。

我们再延伸一个私与德的关系,一个人谋私利就会失德。比如说冉求,他以政事著称,却不是以德行著称。为何?因为还有私,为何要帮季氏敛财呢?因为自己还有理想,还想从政。那不代表冉求在这其中没做过其他好的事情。好的事情也很多,否则也不会成为十哲之一。只不过他还有自己的私在其中,所以有的行为上,自然就是要失德的。

比如说,季氏旅于泰山,这个时候孔夫子是想要冉求制止的,但是冉求说,我不能,制止不了。我们再说敛财这件事情,即使冉求不帮着做,季氏也会找其他人来帮自己敛财。所以本身的过错或许并不在冉求。但是,因为还有自己的私,还有自己的想法,还在意自己的位置。故而从这件事情上,他是有失德行的,但不代表其他事情冉求不够好。

闵子骞和冉雍就可以不要这个位置,因为相比而言,他们更注重的是德。失德的事情我是绝对不为的,故而以德行著称。当有私在,就会枉法、枉礼,就会违背德、违背道。比如我们刚才讲的闵子骞,刚才讲的冉雍,他以德行著称就不会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徇私。比如在《论语》当中,孔夫子的不徇私,从很多方面都得以体现。

孔鲤去世,颜回去世,孔夫子都不会为了私而罔顾礼仪,不会违背自己心中的仁德,违背心中的道。他按礼制是不能有椁的,所以孔夫子不会因为孔鲤是自己的儿子,也不会因为颜回是自己最喜爱的学生而违背了心中的道,违背了心中道礼。所以一个人德至盛之时,就会没有自己的私欲。没有自己的私欲,做事情才能是中正的。

从这里我们再来延伸一点,选择的重要性。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事情,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选择了什么样的环境,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冉求是多才多艺的,他选择了给季氏为宰,这个时候他就会做一些,不那么合于道,合于德的事情。敛财这件事情绝非冉求的本意,但是因为他选择了为季氏宰,那自然是要听从的。所以这件事情,它有它时代的背景。那个时候想在鲁国从政,给季氏做家臣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他权利要大于鲁国的国君。

到了现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不一样的, 我们有很多的选择,可以选择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可以选择进入什么样的企业;可以选择从事什么样的事业;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环境;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爱人;可以选择学习什么样的文化,而我们的选择就注定了结果。我们选择圣贤文化,就可以让我们变得有仁德,有忠信,可以去修身懂得明德和亲民;选择一个好的环境,近君子,远小人。

我们和君子,和有贤德之人做朋友,选择进入这样的环境,我们自己也会变得有贤德,会变得有仁义;我们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爱人,就注定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说一个人本来的性情是温和的善良的,但是有可能你选择了一个不好的朋友,或者是性格和我们截然相反的爱情,进入了另外一个家庭,可能会改变我们原来的性格。总而言之,选择很重要。我们现在有了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条件,那么就要选择更善的人群,更好的朋友,更圣贤的文化来提升我们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