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鸣鼓而攻

 sy0406 2020-06-17

鸣鼓而攻


【拼音】:míng gǔ ér gōng

【释义】: 比喻宣布罪状,加以遣责或讨伐。

【出处】: 《论语·先进》:“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多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成语典故】

鲁哀公三年,冉求还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时,就被季康子召回国内,任用为季氏宰。冉有政绩卓然,而且多才多艺,所以一直得到季氏重用。他凭借自己的才学,为季氏出谋划策,为巩固季氏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冉求与孔子在政治上的分歧也逐渐加大,甚至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冉求为季氏改革田赋制度,增加税收,聚敛财富,这是一次成功的改革,季氏财富剧增,增强了家族实力,显示了冉求经济管理方面的才能。冉求当时任季氏内务总管,此次改革是从季氏家族的利益出发的。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为之聚敛财富而附之,自然引起了孔子的不满,所以出现了“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的批评言论。

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载,前484年冬天,六十八岁的孔子周游列国后刚返鲁不久,季氏打算搞赋制改革了。当时这一改革被称作“以田赋”,就是说把原先只有战争时期才征收的军赋,制度化为无军旅支出之岁也征、并以田亩为征收标准的固定战争实物费。这样做也是当时形势的需要。当时列国争霸,大国兼并小国,战争频繁,且大国齐国与鲁国是邻国,齐强鲁弱,齐国总想吞并鲁国以壮大实力,所以齐国对鲁国的战争经常发生。为了保存自己,修守备及常年备战,也确实需要钱财。当然,执政的季康子想进一步改革税赋制度,以取得更大的家族利益也是事实。

这个时候,作为季氏的家宰、得力干将冉求,显然是站在了季氏这一边,而且为季氏的这次用田赋出了大力。

这一日,季康子派冉有去向孔子征询对税赋制度改革的意见。

冉求来到杏坛,拜见了老师,说明了来意。孔子认为这样会加重民众的负担,避而不答。冉求恳求再三,才冷冷地说:“我不懂田赋。”

冉求说:“您如今身为国老,国家政事,待先生一言而定,何故不发一言呢?”

孔子还是不答,后来私下对冉有说:“君子办事,要用礼来衡量。给予下面要力求丰厚,一般的事要做得适中,税赋要尽量微薄。如果这样,那么按‘丘’征税也就够了。如果不以礼来衡量,贪婪无厌,那么即使按田亩来征收税赋,还会不够的。季康子想要办事合乎法度,那么有现成的周公典章;如果想随意行事,又何必来问我呢?”

冉求此番拜访夫子,没得到一言半语的支持。但是季氏一意孤行,“十二年春,王正月,用田赋。”。

孔子的心情很沉重,凝视天空,严厉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主张少征、薄赋、富民,季康子想要广征、重税、为己,结果自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作为季氏谋臣的冉求,不仅没有劝阻季康子,或辞官而去,而是出谋划策,聚敛而附益之,自然遭到孔子的严厉谴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