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本《老子》与流行本《道德经》对比系列(第14章)

 曰静2017 2023-05-27 发布于福建

帛书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啊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注:

捪,mín,抚,摹。

诘,jié,问也。

谬,miù,差错。

名,míng,说出;例:不可名状。

沕,mì,隐没。

望,wàng,希图,盼;例:欲望。

执,zhí,相当于“用”、“凭”。

御,yù,驾驭。

纪,jì,记载;例:纪年。

解:看它看不见于是把它叫做微,听它听不到于是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着于是把它叫做夷。这三者都无法去追问,所以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往上不会有什么差错,往下不会有什么恍惚,可是找不出什么可以来形容它,到头它复归于什么也没有,这叫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叫做隐没欲望。跟着它看不见它的终点,迎着它看不见它的起点。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弗盈自已、知常知止、处下不争、无入无间,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不会出现偏激过度,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与和谐,这叫做“道纪”。

流行本: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也看不见它的后头。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对比分析:

可以结合道经的第01章来理解:“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缴。”[无名(虚无混成而不分阴阳即平衡和谐)是万物的起始,有名(八种阴阳的不平衡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变化发展)是万物的生母。所以恒无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美好和微妙,恒有欲看到的是世界的纷乱和纠缠。]

道的应用是弗盈,思想和行为不偏激不过度,而“恒无欲”和“恒有欲”是经书论述的主题。以道治理天下就是上层的贵族和士大夫做到不上贤、不贵难得之货、不现可欲,保持社会上下之间处在平衡和谐的状态。

帛书本《老子》:“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流行本《道德经》:“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流行本《道德经》的作者出于立教的需要,将原本中意思明确的“沕望”改为了令人无法理解的“惚恍”,并解读为这一章是对道本身的描述。

帛书本《老子》明确指出:“​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啊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

也就是说,这一章前半段是对隐没欲望的艺术化描写。而后半段:“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就是消除违背自然的欲望,保持自身与整体在阴阳两方面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作者:曰静2017,姓丘,名平,江西铜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