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凌宗伟:是时候给中小学“跨学科”教学什么的泼点冷水了

 凌宗伟 2023-05-28 发布于江苏

【异史氏曰】翻《跨学科:人文学科的诞生、危机与未来》,作者引用宗教研究教授罗伯特·西格尔的抱怨:“这个词已成为一种咒语。这个概念已成为一项人权……跨学科……正被吹捧成青霉素的知识等价物。”觉得是时候给日趋火热的中小学尤其是小学的“跨学科”教学泼点冷水了。作者认为,“如果以为通过跨学科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并且可以轻松超越传统学科的不足和排他性,这并不现实。”多切蒂正确地提醒人们,'学科’这个概念——无论是指狭义上的'学术’还是指更广义上的其他事物——并非本质上就是错的。事实上,学科对于所有优秀的写作、研究和思考都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危险是存在的,即,如果没有明确的理由或合理性,跨学科工作只会带来一种模糊、乏味的折中主义。同样值得指出的是,跨学科可能受制于人类智力上的局限。鉴于大多数人文学科的研究(即使是涉及合作的研究,如编写各种文集)仍由学者独立完成,这些人可能很难熟悉两个或多个学科的理论、方法和素材,同时又不致产生严重的知识漏洞。学科可能只是人为构建之物,但这种人为性是有原因的:没有人能通晓一切。”“多切蒂明确指出,打破学科疆界的愿望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解放。”

中小学跨学科教育涉及到多个层面的挑战:跨学科教学需要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和方法综合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以解决复杂问题或提出新的创意,这对习惯了分科教学的教师来讲无疑是困难的。如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引发学生产生新的思考方式与观点,首先要求教师要找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然后还有找到跨学科知识整合的技能与流程,在教学中有效地传递信息,为学生搭建不同学科知识的整合桥梁,实际操作中还面临着资源的开发调配与时间管理等一系列困难挑战。跨学科教学虽然可以促进知识的交叉和深化,但也可能导致知识的扁平化和浅化的现象。对中小学生而言,在涉及到掌握基础知识的领域(如语言、数学等)时,跨学科教学可能会让这些基础知识变得模糊和显著缺失。还有一点是中小学教学是打基础的,不是培养专家的,即便是大学也不是大多数学生不可以成为各个领域专家的,如果在大量的学校学习时间内养成了对某些主题或问题提供的信息过于泛泛而不够深入理解的习惯,无疑对他们后续的发展是不利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辑的《知往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建所四十周年论文集》中谈及跨学科研究的“悖论”的一段文字,对热衷于中小学跨学科学习的朋友或许会带来冷静的思考:

“由于跨学科是指向冲破学科建制与学科文化的封闭与僵化,并最终实现超越所有学科界限的,综合、一体化的科学研究,目的在于形成'超学科’的,人文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断趋同的'大科学’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跨学科是全新的范式革命,其研究领域不应再归属某一学科,也不应有学科意义上的规范与制度。而另一方面,目前跨学科研究的结果又促成不断形成新的学科分支,并具有明确的研究对象与专门的研究内容,从而使跨学科研究重新回到学科文化的体系与建制中,接受学科的规范与制约。”

还是那句话:偶尔玩玩可以,千万不要走火入魔,除非为了生意,“任务群”“大单元”也不例外……我不排斥有人可以深入而科学的玩起来,但那是绝对少数,至少在近十年间,因为时下绝大多数老师们的学科知识是单一的,学生的单科基本素养也没有到那个地步。

在我们这个分科教学玩了几十年的生态里,即便要玩跨学科,不是哪一个人想玩就玩的起来的,至少也要相关学科老师坐在一起商量商量。如果想玩的好,也许借助ChatGPT是一个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