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运用六经进行太阴病辨证

 花无缺3myj1j3d 2023-05-28 发布于江苏

太阴病的常见症状如下:

1、大便的异常。如便溏、下利等,也有便秘的情况。

2、小便的异常。如小便清长、频数、夜尿频、饮水后小便多等

3、月经的异常。如月经量少或多,往往伴有腹部凉、痛经等

4、胃部的症状:胃部凉,喜热饮等

5、腹部的症状:腹凉等

6、脉:多沉弱无力

7、腹诊。喜按喜暖。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太阴病为里阴证,因此这里的消化系统症状是虚证、寒证的表现。阴证因为机体功能沉衰不足,容易形成寒性水饮,郁阻气机,则腹满,影响胃部气机则吐、食不下,寒性水饮下迫大肠则自利,寒性收引、水饮阻滞气机,轻则腹满,重则腹痛。

太阴病的本质是里的虚和寒,虚则补之、寒则温之。具体表现为里虚证、里寒证治法是固定的

虚,指的是正气虚,正气虚有阳虚、气虚、津虚、血虚的不同,经方体系下更强调是阳气。所以《伤寒论》中虚的治法是补阳,寒的治法是温阳散寒,殊途同归,实际治法是一致的,是补阳、温阳、散寒,具体用药就是姜、桂、附、吴茱萸。

太阴病就是病位在里的虚证、寒证,治法就是补虚和温阳散寒,其实这两个治法是相通的,常用药物就是姜桂附吴茱萸,既能补虚,又能温阳散寒。补虚主要补的就是阳气,所以我们从姜桂附吴茱萸4个角度,能够帮助我们把太阴病给串起来。

我们还要知道阳虚的时候更容易产生痰饮水湿,所以痰饮水湿证归属于太阴病,化热了就是太阴阳明合病。合并有表不解的,就是外邪里饮。痰饮水湿的方证并不少,也是临床常用的,我们需要掌握。

错误发汗后,邪气入里的两个传变。入里寒化还是热化,如果体内是阳证,是热的实的状态,邪气入里容易热化,如果体内是阴证,寒的虚的,入里就容易寒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马家驹读书笔记。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