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伴读红楼 2023-05-28 发布于黑龙江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应悟空问答邀请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是对黛玉和宝钗的命运预测吗?贾雨村是预言家?

贾雨村不是预言家,倒是因为《红楼梦》八十回后丢失和脂砚斋批语,成就了一大批预言家。他们不负责任地随便胡编乱造,他们以为,反正你没有办法证明我是瞎编的。

要正确理解这副对联,我认为不能凭猜测去否定猜测,还是得回到文本,老老实实地本着有利于理解小说内容的原则去分析。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第一、这是贾雨村之作。纵观《红楼梦》全书诗词、对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符合人物形象自身特点。依此判断这副对联的意思,首先要从贾雨村的形象入手,才能准确把握对联的内容。

当时的贾雨村一介穷书生,人生不如意,抑郁不得志,很有情绪,想当官,渴望功成名就,飞黄腾达。那时的贾雨村还是个很有理想抱负的有志青年,立志要考取功名的,只因为盘费无措,暂时寄居在葫芦庙安身。当时贾雨村虽然落魄但并不颓废,他内心有志向。他也自认为有才华,把自己比作装在椟中的宝玉,比作装在奁内等待时机的凤钗。当时的情形书中写道: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叹,复高吟一联曰:'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从贾雨村所思,甄士隐所道破,以及对联的实际内容来看,这是一副生动形象的言志联。如果说有什么隐喻的话,实际是后文贾雨村思想发展变化及其所作所为的一大伏笔。这一点应该没有争议。

换个角度讲,根据贾雨村日后的表现,我不认为这是是贾雨村即兴而发,随口吟来的。恰恰相反,他是有充分准备的故意而为。为了展现才华并借得盘缠资助,便借咏月施展才华和抱负。他口占的一联,用典藏头都很巧妙,说明他很有才学。在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他寂寞地对着冷月清辉,想着倾心的美人。想到自己尚无出路,前程渺茫,念出这联语,抒发大志难酬的情绪。这副联语的高明处,还在于把贾雨村的姓和字巧妙地嵌了进去。求善价的价,谐音贾;待时飞的时飞恰是贾雨村的字。颂与甄士隐听后,收到预期效果,获得五十两银子及冬衣,连夜不辞而别,进京赴考。而且此后在全书贾雨村再无诗作。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第二、从对联的内容来看,上下联各有一个典故。上句是自喻,暗用《论语》,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诸?求善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若有美玉,是藏在匣中不让它面世呢,还是求善贾而沽(卖)了呢?孔子答曰:“沽之哉!沽之哉!”是说有才即应用世,不应隐逸无为。

下句源于一个神话故事。言汉武帝“元鼎元年起招灵阁,有神女留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开匣唯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奁是妇女用来装首饰的梳妆匣子。凤钗一直被放在梳妆盒里,没有戴在头上,是等待时机飞上发髻,向世人显示自己的高贵。贾雨村对自己充满信心,打算进京应试,一举成名。

由此看来,上下两句是一个意思,即贾雨村把自己比喻成玉和钗,奇货可居,待价而沽。总有一天我贾雨村可以卖个好价钱,终有我飞黄腾达的一天。果然贾雨村高中进士,成为大儒。玉在匮中求善价成为现实。钗于奁内待到了飞黄腾达之日。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第三、将第二句话中的钗解释为宝钗,因为贾雨村表字时飞,就将时飞解释为贾雨村。这句话就变成了暗示人物结局,薛宝钗最后嫁给贾雨村。这是一些人猜测的所谓曹学芹原稿结局。

其实,钗解释为宝钗并不恰当。因为钗有各种形状,但唯有凤钗含有能够飞翔的凤凰,凤是高贵的象征,此处应解释做凤钗与飞字搭配。人中龙凤更是俗语中常用来赞人的,符合贾雨村期望自己有大好前程的心理。所以,解释作凤钗更合理。钗可以借喻妇女,若指娇杏,如金钗闭于奁内而待时飞,就是贾雨村一厢情愿地希望娇杏等待自己来讨她。还多少说得过去。

遗憾的是被所谓的红学家们,生拉硬套地过分解读,牵强附会地把其中的玉字解读为林黛玉,认为钗是薛宝钗。导致许多人走火入魔往更远猜下去。为了和薛宝钗嫁给贾雨村对仗,预言林黛玉不是泪尽而死,而是成为皇妃,也有人解析她成为北靖王王妃。这哪里叫什么研究,简直就是在糟蹋《红楼梦》。其实那时候贾雨村并不知道有个林黛玉和薛宝钗,这副对联根本就与二玉、宝钗无关。这句话根本就不是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命运的预测,只与贾雨村一人有关,是贾雨村一个年轻人在表达自己的希望和抱负。时飞是贾雨村的表字,不排除他有意识地把自己的字藏于联中。否则,完全可以是什么高飞、凌云之类。

将玉在椟中求善价理解为黛玉在闺中等待一个可以嫁与的人(善嫁或者善良的姓贾的人)恐怕作者不会这么低俗吧?《红楼梦》作者不是这个层次。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正解

第四、这副对联被做各种过度解读,皆因为一段令人费解的脂批。这副对联之后,甲戌本有几条脂批: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蒙府本侧批:偏有些脂气。连脂砚斋是谁都不知道,就那么推崇、信赖,一说到这些我就来气。不少人根据这些,以为发现了新大陆,兴奋地宣布,薛宝钗在贾宝玉出家后,因不堪寂寞或想着做诰命夫人,最后改嫁给了奸雄贾雨村。

忍不住冒天下之大不违发问,因为八十回后丢失和脂砚斋批语,成就了那么多学问和学者、专家。到底对《红楼梦》起到了多大作用,对人们读《红楼梦》究竟起了积极作用,还是负作用?那些东西几乎在涉红之所无处不在,真应该大声疾呼,学者、专家愿意研究,就让他们研究去,我们普通读者把目光收回到文本来,好好读一读真正的《红楼梦》本身吧。

对联是讲究对仗的。殊不知要是宝钗嫁了贾雨村,黛玉怎么办?其实,黛玉根本就不存在求嫁的问题,从贾母和林如海来说,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是不二选择。但是林如海死了,林家的财产挥霍没了,贾母老了……又来了薛宝钗,总之出现了变化,不能嫁给贾宝玉,林黛玉只有死路一条。在第一回出现的这副对联,含 有黛玉求嫁的意思无论如何都不可能,除了在那群高明的大师头脑中。

再说薛宝钗已经嫁给了贾宝玉,怎么能够再嫁呢?贾府李纨都没有再嫁,何况是贾宝玉媳妇,更何况贾宝玉是有皇帝封号的,而且活着。宝钗再重实际,通世故,也不可能另外嫁人,尤其是贾家的仇人贾雨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